張坤
作家中對餃子最有研究的要數(shù)金庸了。如羊肉餃子,在《鹿鼎記》中,韋小寶想帶雙兒去吃一餐豐盛早點,擺擺闊綽,叫車夫去西單老魁星館,說那里的羊肉餃子“還對付著可以”。帶雙兒去大開眼界,想來這羊肉餃子是比較高級的早餐。只是這頓美餐沒吃成,韋小寶、雙兒被神龍教的人帶走了。如藕粉火腿餃,在《天龍八部》中,鳩摩智擒了段譽,騙取六脈神劍劍譜未果,揚言要拿段譽到慕容先生墓前焚燒。在姑蘇慕容家,主人招待他們吃藕粉火腿餃。慕容家做的藕粉火腿餃等糕點形狀精雅,像是“用來玩賞一般”。段譽夸樣子精致,直說自己舍不得吃。而一旁的鳩摩智不敢食用,段譽對“鳩摩智自稱是慕容博的好友”就有些懷疑了。如雞湯水餃,鳩摩智說要在“還施水閣”看幾天書,阿朱假裝糊涂,故意打岔說:“什么‘稀飯水餃?你要香粳米稀飯、雞湯水餃嗎?那倒容易,你是出家人,吃得葷腥嗎?”香粳米稀飯不是葷腥,阿朱口中的葷腥指的就是雞湯水餃。
在金庸的筆下,餃子的做法多種多樣。如面餃點心,在《飛狐外傳》中,鳳天南為了不讓胡斐找自己報仇,托人給胡斐送田送宅,一路安排飲食?!按纬科鹕?,早有僮仆送上參湯燕窩,跟著便是面餃點心,胡斐卻另有一壺狀元紅美酒?!彪m然也令胡斐覺得在這里住著,快樂逍遙,但他還是想應該為鐘阿四全家伸冤,便和程靈素動身繼續(xù)追殺鳳天南。另外還有蒸餃、水餃,在《射雕英雄傳》中,黃蓉軟磨硬泡央求洪七公教武功,吃貨洪七公答應了,不過提出條件:要吃得好,半個月之中吃的菜都要不重樣的。黃蓉一是高興大喜,二是有心要顯顯本事,所煮的菜當然沒有重復的,就連面食米飯也沒有一餐相同的,鍋貼、燒賣、蒸餃、水餃、炒飯、湯飯、年糕、花卷、米粉、豆絲,變著花樣。洪七公也打起精神,指點郭黃兩人臨敵應變、防身保命之道。這里的蒸餃、水餃,在極普通之處顯示了黃蓉高超的烹飪技巧,飯菜做得好吃不容易,還要不重復,更難了。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一書里專門寫了一篇《餃子》,談到了各式各樣的餃子,也說到了人們對于餃子的各種喜好。他在文中寫了兩次吃餃子的經歷。一次是當年在青島吃湯水餃,其中有段寫道:“我也吃過頂精致的一頓餃子,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后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漂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菜飽,禁不住誘惑,還是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逼胀ǖ娘溩?,經梁實秋的生花妙筆,色香味俱佳,真讓人垂涎欲滴。另一次則是在抗戰(zhàn)期間,梁先生在除夕那一天還一個人躑躅于寶雞的街頭,隨便進了一家店,沒想到是餃子館,吃了一頓他記憶中“最低級”的餃子,但是戰(zhàn)火紛飛,人心惶惶,這一頓韭菜餡餃子和餃子湯,則讓他吃得滿頭大汗,十分滿足,也是永生難忘。從梁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得出來,無論精致還是粗糙,只要吃了餃子,美食也就莫過于此。
然而,更有些作家因吃餃子還付出過巨大的代價呢!如莫言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差點兒要了小命。莫言在《故鄉(xiāng)過年》一文中寫道:“年夜里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啊,至于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并不在意。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果把胃撐壞了,差點兒要了小命。”
唐魯孫所寫餃子的文章被收錄到《酸甜苦辣咸》一書當中,他所寫的餃子,是站在一個美食家的角度來俯瞰,皮要什么樣才算好,全國各地五花八門的餡料搭配,包括一些與餃子相關的逸事。唐氏最中意的餃子餡以葷素而分,葷餡以冬筍肉末為最好,他所說的冬筍肉末是熟餡,以切得細細的冬筍和肉末同炒為餡,唐先生說“此為冬令餃子中妙品”。想想也是,冬筍本身就有鮮味,又極能吸附肉的醇香,過油一炒,香氣更重,做餡絕對是再好吃不過了。唐氏所說的素餡餃子就更為講究了,主料是菠菜、小白菜和攤好的雞蛋,還有少許剁碎的金鉤蝦米,但蝦米只是調味品,遇有時鮮的韭菜胡蘿卜,也可以加入少許配色提味。這款餃子主要取的是最能體現(xiàn)菜鮮的青菜和清鮮的雞蛋,再用蝦米的河鮮來提味,遇時令時,仍以韭菜胡蘿卜這樣有異香的菜品把味道發(fā)揮到最好,可以說是把素餃子的清新感做到頭了。
作家齊如山對于飲食也是非常在行,筆耕不輟,專門著有《中國饌饈譚》一書,不過有關寫餃子的文字,倒是被收錄到了《北平懷舊》一書當中。齊先生所寫的餃子餡多是北方民間常見的,什么豬肉韭菜、豬肉茄子、羊肉白菜,還寫了切肉與剁肉做餡在口味上的不同,同時也記錄了老北京當年一些比較奢侈的餃子餡,比如火腿餡、三鮮餡、蟹肉餡、雞肉餡,這些可就是那些有錢的講究人食用的了。齊先生在文中還單單說了一種三白餡餃子,大概是他頗為喜歡的一種。因口蘑、冬筍和烤豬肉的肥油三樣都是白色的,故名三白。從用料上看,口蘑、冬筍,確實鮮美已極,再加上烤肉的油脂,既有微微的煙火味,又凝聚了肉香,光想著就已覺好吃。不過,現(xiàn)代人對于飲食,在觀念上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對于大油的直接食用,恐怕能接受的人已不多了,更何況現(xiàn)在爐肉都不好買,這烤出來的肥肉就更不好弄了。想嘗試這款餃子的朋友,大概只能趕巧的時候,正好用口蘑和冬筍做餡,再尋塊爐肉,稍稍加上一點肥膘試一試吧。
當年,一部叫《唐伯虎點秋香》的電影紅遍大江南北,逗笑的包袱、膾炙人口的臺詞,使我們記住了明朝的這位大才子——唐伯虎唐寅。片中的他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愛情事業(yè)雙豐收”,著實令人羨慕嫉妒??蓺v史上的唐伯虎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卷入科場舞弊案而入獄;后窮困潦倒,依靠朋友接濟,僅僅五十四歲便走完一生。
幾百年來,關于弘治十二年的這場舞弊案件,歷來眾說紛紜,至今真相也始終被籠罩在朦朧的薄紗之后。案件主角之一的程敏政,出獄后沒幾天就因病而卒,致死都沒能繞過“事秘,莫能明也”;《正統(tǒng)年間的四條冤魂》 中提到的冤案記載于《都公譚纂》,這里面的“都公”就是都穆,這位唐寅的朋友,因為舞弊案件被冤枉成舉報唐、徐二人的告密者,黑鍋一背就是好幾百年?!澳苊薄ⅰ昂阱仭薄胂胍彩?,連弘治本人都牽扯其中,這舞弊案哪是簡簡單單就能折騰清楚的?
都穆既然不是告密者,那真正的告密者乃何人呢?據《明實錄》中記載,給事中華(也是唐寅之友)上奏程敏政涉嫌泄題,而徐、唐二人涉嫌科場舞弊。原來,這位華上任伊始就把目光放在了科場的徇私舞弊上,為了求進就“參了朋友一本”。當然,華依然只是薄紗之后的“嫌疑人”,他的身后大有后臺。與這件舞弊案相比,《正統(tǒng)年間的四條冤魂》中提到的由一代宗師薛瑄 “經手”的冤案,有個人扮演了比華更為卑劣的角色,這人叫馬順。此人創(chuàng)造了明朝歷史的一項紀錄,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朝堂上被大臣們群毆致死的錦衣衛(wèi)指揮官。他固執(zhí)地選錯了對手,碰上了“硬骨頭”薛瑄。面對向以“正以處心,廉以律己”為為官之道的文清公,又趕上攀附的上家犯了眾怒,馬順想不被亂拳捶死都難。
不知從何時起,如同華、馬順這樣的,為了所謂的“公”而報復他人的人開始有了市場,他們甘愿充當跳梁的小丑,為人指使或是源自私利,蹦出來干一些違反常理受人唾罵之事。相較于這些人,一些麻木的跟風者顯得更為拙劣與悲涼,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后,有人將其肉分而食之;譚嗣同就義時竟遭一些群眾的“臭雞蛋伺候”。這些人渾然不知被他們咒罵拋棄之人恰恰在為他們自己、他們自己的權益斗爭,是作出了無私奉獻的勇士。
時至今日,仍然有人繼承著跳梁小丑與麻木的跟風者的衣缽,與古時相比,這些人有了更先進、傳播力更強的武器——網絡?,F(xiàn)在,要攻擊他人或是興起謠言,變得簡單而粗暴。當年沈周得聞敏政死訊,發(fā)“君子不知蠅有惡,小人安信玉無瑕”之痛,我想對于這樣卑劣的群體,僅僅發(fā)幾句感嘆是遠遠不夠的。強大自身,勇敢自衛(wèi),如文清公那般無畏,并與他們斗爭到底,方能使小丑們的伎倆最終落空,也才能喚醒更多的良知。
歐陽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