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清平樂》,不僅讓珍珠妝出了圈,更讓人記住了宋代華服之美。宋人收斂了唐代豐滿裸露之風,追求一種樸素雅致、含而不露卻風情萬種的自然之美。
作為一個被定義為風花雪月、淺斟低唱的浪漫時代,宋代女子服飾風尚不僅備受文人推崇,更被我們視為美學典范。讓我們跟隨《清平樂》,一窺宋代女子服飾的美麗風雅。
“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衣冠并舉,足見古人對冠的重視。唐代之前,冠僅限于貴族男子,唐代中期,胡服流行與“女效男裝”開創(chuàng)了女性戴冠的先例,至宋代,女性戴冠已被世人接受,其形式和材質也極大豐富,如用象牙、玳瑁、白角制成的角冠,黃金制成的金冠,以竹或紫檀、黃楊制作的竹冠等等。有文獻記載,京師中女冠高者可達一米多,“登車擔皆側首而入”。
除了用料名貴的團冠、角冠等,宋代女子還有用布帛包裹發(fā)髻的首服,名曰“包髻”,社會各個階層都很流行,所謂“包髻團衫也不村”。
宋代女性服飾可分為禮服與便服兩類。禮服是指王公貴族及士大夫家眷在禮儀場合中使用的服飾,不過,宋代普通庶民也可于婚禮場合攝盛,即根據輿服常制超越一等,以示貴盛。便服則是非禮儀場合的日常穿著服飾,材質裝飾往往根據個人財力有所差異,而服制并無區(qū)別。
宋代女服,多以花邊在衣襟、袖口和兩腋側縫處作緣飾,時稱“領抹”,這些或畫或繡的領邊風景,是素雅簡潔的宋代女服中點睛提氣之筆。此外,宋代的絲綢服飾,雖然質料涵蓋羅、絹、紗、絲,但總體以羅最多,羅又以花羅為主。“紋皆隱起而膚理尤瑩潔”,羅是宋代服飾的精髓之一,花羅織成的暗紋紋樣,凝聚了鮮明的時代特點與深厚的文化內涵。
南宋《歌樂圖》
抹胸是女子裹繞胸前的褻衣,宋代抹胸有一片方布式與裸背式兩種。一片式抹胸最為常見,需從前往后圍繞,兩端在背后交疊,通過繩帶系結,有的一片式摸胸還會在方布中間縫一道倒三角形的褶子,胸部輪廓更為立體之外,穿戴也更為牢固;裸背式抹胸則通過上端和兩腰的繩帶系結固定。
宋代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褙子了。褙子是各階層女性都可穿著的外衣,可同時兼顧禮服與便服的需求。
不僅女子,宋代男子也穿褙子,一般用于便服或是襯在禮服里面穿的服裝。
褙子的穿著效果非常修身,廓形利落,線條干練,上身更顯飄逸靈動,是宋代極簡審美的集中體現。褙子的長度大多過膝,最常可至足踝部,呈現出一種瘦削苗條的姿態(tài),“人比黃花瘦”。
兩片裙是宋代特有的一種下裝,四幅布兩兩拼成一片,再互相一部分,最后縫綴裙頭。兩片裙的結構設計極其精巧,裙子的裁片并非單純的方布,裙身上有大量省道,使衣服更加貼身,上身穿著效果變得緊窄修長,同時又非常整齊,也因開衩更便于活動。此外,宋制下裙還有百迭裙、單片裙,四破三裥裙等。
兩片裙
百迭裙
宋代大袖,原是皇嬪妃的常服,因其兩袖寬大,故名大袖。后來傳到民間,成為士庶婦女的禮服。
大袖與霞帔搭配穿著,有“大衫霞帔”之稱。霞帔是兩條華麗的長綬帶,一般是扣結在大袖衣身之上使用,前端用霞帔墜子固定,而后端則將多出的部分塞入大袖的霞帔兜內。
宋仁宗皇后像
衫子是宋代女性常見的款式,常于日常勞動、工作及休閑時穿著的便利型服飾,《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女子聚于街市上穿著短衫子的形象。衫子一般衣長較短,大多不過膝,袖子較窄,合領對襟,不綴系帶。
南宋·樓璹《蠶織圖》
袴是穿著于裙底的褲子,是一種非常盛行且不限男女的下裝,與現在褲裝的閉環(huán)結構不同,平鋪狀態(tài)的袴兩腰分列左右,就如同裙子縫合住下端一般。此外,宋制褲裝還有襠、裈,從外到內的順序是裙-襠-袴-裈。
黃昇墓出土,牡丹花羅袴
參考資料:《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三聯書店、中國絲綢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