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求“游”于遠:“神與物游”新解

      2020-06-29 12:32李建中余慕怡
      江漢論壇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空間

      李建中 余慕怡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文學滋興,文學作品對自然空間的書寫蔚為大觀,“神與物游”在文學求“游”于自然的背景下應(yīng)時而生。自然空間以及空間中的特定場域和意象為“神與物游”提供了空間承托。劉勰予“游”以“行遠”之力,在“神與物游”的運行模式中,主體與物的關(guān)系被重塑,主體之“神”在有限的、特定的空間中進行無限性運動,最終達到創(chuàng)作精神的絕對自由;同時,“神”與“物”得以在同一空間中互動,由此模糊了主體與外物之間的空間分離,消解了心內(nèi)之“神”與心外之“物”的界限和阻隔。

      關(guān)鍵詞:游;神與物游;行遠;空間

      中圖分類號:I206.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0)05-0065-06

      在魏晉文學走向自覺、走向自然的背景下,劉勰在描繪創(chuàng)作構(gòu)思過程、重塑心物關(guān)系時提出“神與物游”。儒家“游于藝”的具體要求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種游和行以“遠”為目的,儒家之“行”非但不是非功利的,而且還是以實現(xiàn)多種目標為旨歸的。所謂“遠”,并非一般意義上距離的長遠,而是指行為目標指向的多層次,筆者以為宇文所安教授的闡述較好地揭示了“行遠”的含義:“這種行遠的能力適用于距離的若干指涉框架——時間、空間、社會地位”,“所謂遠或行遠,也就是我們眼前的某物被延伸到許多參照系中”①。劉勰在體認魏晉文學的走向之時對“游”具備的審美意涵進行了接納,同時賦予“游”以“行遠”之能力。

      “游,旌旗之流也?!雹?現(xiàn)實空間中的“游”即空間位置的移動,“游”的特質(zhì)在于“動”。人類最初在自然空間中的“游”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行走活動。《詩經(jīng)》中有關(guān)“行走”的內(nèi)容很多,如《小雅·采薇》言“行道遲遲”,《召南·小星》言“陟彼南山”,此時文本中描繪的自然空間中的行走,還不具有審美意味,屬于純粹客觀意義上的“出行”。而空間中的“行”轉(zhuǎn)變?yōu)椤坝巍保P(guān)鍵在于審美觀照的產(chǎn)生,只有當“行”脫去功利外衣,成為超越現(xiàn)實目的性的移動后,才能稱為“游”,道家開啟了這種非功利的“游”的大門。自此,“游”與逍遙、無窮、無待相關(guān)聯(lián),開始進入超功利的哲學和審美領(lǐng)域。文學文本對于自然空間中“游”的書寫,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也開始進入審美范疇,隨著莊學和玄學的相繼興盛,創(chuàng)作主體的自由精神得到釋放,深刻影響著創(chuàng)作中“游”的審美意蘊。

      魏晉文人出游,以擺脫鬧市喧囂、尋找安適之所為目的,抑或說這是一種“無目的”的“游”。同時,在“游”的過程中,主體心靈也時刻處于審美準備的狀態(tài)中,時刻以“審美視角”觀照出游過程中所處的自然空間。晉郭景純《江賦》中有“考瀆山川而妙觀”之語,出行途中的“妙觀”就是以審美視角觀照所見之景,以無功利的心境體察途中之物,在“游”的審美境界中感知自然。此種“游”就是莊子由忘而游之“游”,于自然空間而言,它不是主體功利性的“目的地”;于主體而言,這種“游”已經(jīng)進入審美領(lǐng)域。魏晉之后,“游”的書寫變得更為普遍,文學文本中經(jīng)常能看到賞玩山水、肆意忘我之“游”的描述,自然空間此時不僅僅是主體情感表達的載體,更象征著主體得以“游”的適意空間,為主體擺脫世俗功利,逃遁進入“游”的游戲世界提供了可能,最終幫助主體實現(xiàn)精神自由。

      一、“神與物游”的前因——求“游”于自然

      自然空間是人類物質(zhì)生活的基礎(chǔ),人類社會早期對于自然空間及要素的關(guān)注主要是出于功利目的,希望從自然空間中獲取生存所需。而后,人類對于自然空間的關(guān)注開始轉(zhuǎn)向精神領(lǐng)域,面對自然空間,人類的觀照視角不再局限于物質(zhì)索取,而是開始關(guān)注自然空間與個體精神的關(guān)系,自然空間因而成為人類思想的反映和精神的寄托。在此基礎(chǔ)上,自然空間也進入藝術(shù)審美領(lǐng)域,表征創(chuàng)作主體人格個性和思想情感;自然意象作為審美客體,在擁有自身的物質(zhì)審美性的同時也獲得了特定的審美內(nèi)涵,映照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和狀態(tài),象征著自由精神的“神游”與自然空間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

      魏晉士人心態(tài)的嬗變和審美精神的抒情化使此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山水意味濃郁,心靈的解放和個性的舒展使文人將目光轉(zhuǎn)向自然空間,自然之景、物、色、容成為擬寫的對象,對象與創(chuàng)作主體特質(zhì)的契合形成“萬物皆著我色彩”的審美效果。劉勰所謂“老莊告退而山水方滋”③ 似言道家思想與山水文學的對立,而實際上老莊非功利哲學內(nèi)涵的忘世逍遙是魏晉山水意識萌發(fā)的思想準備。羅宗強認為山水文學的前奏是老、莊之人生境界進入文學④,山水意識和山水文學是道家哲學影響魏晉文學的結(jié)果。徐復(fù)觀在《中國藝術(shù)史論》中指出:“莊子精神王國的建立就是通過精神的自由來實現(xiàn)的”,精神的自由就是“游”,即道家虛靜以“忘世”達到的精神狀態(tài)?!肚f子》中多次寫到“游”,如“逍遙游”、“游乎塵垢之外”、“游心于物之初”、“游乎四海之外”、“以游無窮”等,都是極致自由狀態(tài)的象征?!坝巍痹凇肚f子》中被表述為“狀態(tài)”與“結(jié)果”,“逍遙無待”之狀為“游”,“忘己忘物”而后能“游”。于審美境界而言,“游”是達于審美至境的前提,老莊之“道”與藝術(shù)精神的契合使得我們能夠?qū)ⅰ坝巍币暈橐环N創(chuàng)作思維來闡釋,并不斷開掘“文”是如何能因“游”而“行遠”的。自然山水的秀麗脫俗和文學審美情趣的高雅明麗相遇,又與老莊思想中脫卻功利、拋棄束縛和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遙游”之人生哲學高度契合,由此,自然空間與空間物色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書寫逍遙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最佳選擇。

      “長城飲馬,河梁攜手,北人之氣概也;江南草木,洞庭波始,南人之情懷也?!雹?北人氣概和南人情懷標示出自然地域及世情風貌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個性人格的滲透。創(chuàng)作于齊梁時期的《文心雕龍》既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批評著作,亦是一部文學作品,無論從批評角度還是創(chuàng)作角度而言都受到魏晉審美意識嬗變、山水玄言創(chuàng)作滋興的影響,自然空間和道家逍遙忘世精神也滲入其中。“空間既被視為具體的物質(zhì)形式,可以被標示、被分析、被解釋,同時又是精神的建構(gòu),是關(guān)于空間及其生活意義表征的觀念形態(tài)”⑥ ?!段男牡颀垺匪鶚?gòu)建的自然空間,其形取現(xiàn)實空間中的自然物態(tài),其質(zhì)則非實際之物而是通過想象所建構(gòu)。《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雹?《原道》開篇要為文學立本,劉勰取自然空間為觀照對象,日月山川的形象和文采成為其立論的比照,自然空間成為劉勰闡發(fā)文學思想的有力助手?!皻q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⑧ 自然山水的召喚引起了主體情感的改變,進而“發(fā)言為詩”。《文心雕龍》作為劉勰創(chuàng)作的文學文本,亦可被視為劉勰寫作方法之“詩”,是其表達文學思想的載體,我們可以“窺情風景之上”,從“詩”中的自然意象切入,通過對景、象的揣摩窺測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

      為“神游”提供承載的另一重要空間則是“江湖”?!敖奔仁菍嶋H自然空間中的地域概念,也是中國文化思想中的虛擬空間,道家對于“江湖”的發(fā)現(xiàn)開啟了“江湖”文化意蘊衍生的路徑。我們來看《莊子》中的“江湖”:《莊子·大宗師》“浮于江湖”、“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魚呴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莊子所言“江湖”,既是人之身體得以生存于中的自然地域空間,同時也是人之心靈可以安適其中而與世相忘的精神文化空間。最早被老子使用的“江?!?,與“江湖”意義相同,《老子·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眥13} 《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14} 老子所言“江?!?,取“江?!弊匀恍再|(zhì)表達哲學思想,也兼具自然空間意義與哲學文化意義?!肚f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15} 中的“江?!保瑒t明確與政治意義上的空間“魏闕”相對,成為遠離政治中心的空間符號。“江湖”和“江?!保云渥匀豢臻g的“寬廣”、“疏離”特點而成為適意生存的精神空間的指代?!段男牡颀垺匪浴八几羯胶印保胶印案簟钡淖匀惶卣魇恰敖蹦軌虺蔀榫皴塾慰臻g的原因。古代文學作品中,“江湖”象征著出世和歸隱。在審美主體的思想意識中,“江湖”是與世疏離的凈土,是心境歸于“游”的理想場所,審美主體在“江湖”中處于“游”的超功利狀態(tài),因而自然空間中的“江湖”意象已經(jīng)等同于思想精神中構(gòu)建的適意生存空間。

      劉勰對“游”所在的空間中的意象的特質(zhì)化運用也值得關(guān)注。在討論藝術(shù)構(gòu)思中的想象問題時,劉勰提出“登山”和“觀海”說,筆者以為,劉勰所言“滿”和“溢”是解題的關(guān)鍵之眼,即主體在對山、海進行審美觀照時的差異,顯示出古人對山水意象不同的審美心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山水之審美差異帶來了比德人格的差異。“登山”需要主體的“攀登”,是目標明確的“向上”的活動,因此“滿”是主體情感主動占有“山”;而“觀?!被蛘哒f“江湖泛舟”相較于登山,則顯得更為閑適和無目的,因此“溢”是“?!弊匀欢坏剡M入主體情感當中。由此,“江湖”之“水”在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視域中具有更濃厚的精神自潔意味。

      三、動態(tài)中“神與物游”的空間構(gòu)成

      就主體感官而言,“神”之“游”實則為一種“運動”,即在一定的空間內(nèi)進行“心”或者說精神的自由運動,同時,正因為這種運動需要絕對自由,空間的固定和局限將必然被打破而走向無限。因而,“神”進行遨游運動之居所既是一個被固定的、被限制的空間,又無需被它所束縛,正可言“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就神、物相接而言,“神與物游”將“心內(nèi)”與“心外”(外物)共置一室,實際上在創(chuàng)作活動進行前,神之主導(dǎo)——人,與物之主體——物象界,是分處于兩個空間中的,空間共用的實現(xiàn)則正是上述“神”所以能打破界限進行“無限遨游”運動的結(jié)果?!吧瘛辈粌H是這種空間運動中的“當事人”,同時也充當著“中介”,使得“神”與“物”得以在特定空間中無限運動、相攜而游??臻g構(gòu)成的另一層面,則是“神與物游”進行中的推進過程。“神”與“物”如何在空間中一步步深入相融,最終實現(xiàn)“游”的目標?劉勰所描繪的前進路線是隨物宛轉(zhuǎn)——與心徘徊——互贈吐納——神與物游。

      劉勰之前,陸機已經(jīng)在《文賦》中提出“文思”的“神游”狀態(tài),指出文思能夠打破時空界限的特點。劉勰則承莊子之“游”提出“神與物游”,描繪出創(chuàng)作構(gòu)思由“忘”的虛靜狀態(tài)進入思緒飛動的“神游”狀態(tài)。劉勰將創(chuàng)作構(gòu)思的過程完整地勾勒出來,“虛”(作動詞)—“靜”—“游”,其突出特點是心的主動積極而“虛”,從而實現(xiàn)精神的“靜”,最后以思維的“動”即“神游”結(jié)束。劉勰之后,這一思想被繼續(xù)闡發(fā),如蘇軾認為只有不留心于物即“忘物”才能“神與萬物交”,依然強調(diào)心之“游”在審美觀照中的作用。劉勰所闡發(fā)的“神游”狀態(tài),顯示出動、靜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意味,其“靜”態(tài),與老莊之“虛靜”近似,而其核心則是“動”態(tài),是創(chuàng)作主體積極主動的一種活動。簡言之,“神與物游”所承繼的“虛”,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虛空”意,更是動詞性的“虛掉”意。五臟與精神的洗凈是主體之心為創(chuàng)作活動的展開而主動、刻意為之,“虛靜”前階段的積學、酌理、窮照也是主體有意識、有步驟的準備。莊子“心齋”、“坐忘”而后“虛靜”的達道過程,更強調(diào)過程的“自然”即自然而然,通過心境的逐步修養(yǎng)而緩慢前行;而“神游”聚焦的創(chuàng)作前準備,目的性和針對性明確,主體心靈的活動更為積極和迅速。因此,劉勰“神游”強調(diào)主體對于意象的敏銳性體察,這種體察僅僅憑借“靜”是無法實現(xiàn)的,還需要主體之心的凝神專注,“凝神”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由“虛靜”的準備階段進入審美構(gòu)思階段之后的“神與物游”。

      為實現(xiàn)“神與物游”,劉勰選擇了一種互動融合的折衷方法來處理心物關(guān)系,主客體之間的關(guān)系在某一時刻既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兩者皆無,而是有機融合,既相忘又相融。主體因“物色相召”而“不安”,于是接受“物”的感召進行創(chuàng)作,這就決定“物我”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處于同一空間之內(nèi)?!段锷诽岢觥半S物以宛轉(zhuǎn)”和“與心而徘徊”?!半S物”和“與心”是劉勰處理心物關(guān)系的綱領(lǐng),“隨物宛轉(zhuǎn)”和“與心徘徊”揭示了創(chuàng)作中主客體之“有無”狀態(tài)。在“隨物宛轉(zhuǎn)”階段,主體處于暫時的“無我有物”狀態(tài),主體想要進行創(chuàng)作首先要對客觀世界進行感知和體認,只有在“有物”狀態(tài)下才能“感物”??梢哉f,“物”為創(chuàng)作主體提供材料,是意識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在“有物”的基礎(chǔ)上,還要“隨物”,劉勰所說的“隨物”是要跟隨物色而回環(huán)曲折,這種“跟隨”和“宛轉(zhuǎn)”要求創(chuàng)作主體投入于客體中,處于暫時的“忘我入物”狀態(tài),以心之“感”對物進行“獨照”的體察和洞悉,而不是流于物之表面的簡單觀看?!抖Y記·樂記》言“感物而動”,《詩品序》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文心雕龍·明詩》言“感物吟志”、“憂樂潛于中而感觸應(yīng)于外”。“感”非窺物之表象,而是用心對物進行深入地體察,是暫時以“無我”的狀態(tài)投入于物色中。劉勰所說的“宛轉(zhuǎn)”,亦即“格物”的態(tài)度,“無我”而格物之時,“我”已經(jīng)歸順于物,主體之“心”完全服從“物”的召喚和派遣,主體在毫無主觀意念干擾的狀態(tài)下體察“物”最原始的本真形貌。

      “隨物宛轉(zhuǎn)”之后,主體進入“與心徘徊”階段。“隨物”的“無我”狀態(tài)只能完成體察物色的任務(wù),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高于生活”的審美活動,主體不能長久地處于“無我”的凝滯階段,因此,“與心徘徊”是完成“物之文”轉(zhuǎn)向“情之文”的更高級階段。童慶炳使用“擁抱”來形容“與心”階段主體對物的觀照:“所謂‘與心徘徊就是詩人以心去擁抱萬物?!眥16} “擁抱”是心對于物的召喚,此時心為主導(dǎo)、物為臣服,是“有我忘物”的審美心理階段。劉勰在“與心而徘徊”之后形象說明了這種“有我忘物”的文學呈現(xiàn):“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17} 劉勰沒有對“隨物宛轉(zhuǎn)”和“與心徘徊”釋名章義,而是以《詩經(jīng)》釋之,以盡由“無我”到“忘物”之意。通過對主體之心進行觀照,物色已經(jīng)感染上人的色彩,原始的“本物”已經(jīng)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我”的物。這種“有我”又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shù)的個性化魅力。在“隨物以宛轉(zhuǎn)”階段,主體個性被懸置,物色顯示出本真的形貌,這個形貌是單一的、變居不動的,不隨審美主體的變化而變化。而“與心徘徊”階段,主體個性被重新啟用,物色隨主體心靈、情感、意志而變化,形貌呈現(xiàn)出多樣性,而多樣的“物色”就會呈現(xiàn)多樣的文章個性與風貌。劉勰十分注重個性和文章風格的關(guān)系,此處“隨物以宛轉(zhuǎn)”是在“忘物”基礎(chǔ)上對藝術(shù)個性化的強調(diào)和追求。劉勰之后,由“無我有物”到“忘物有我”這一審美觀照路徑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一直有所闡發(fā),如郭熙《臨泉高致·山水序》:“盡見其大象而不為斬刻之形”、“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眥18} 郭熙指出山水之原貌即“斬刻之形”和“刻畫之跡”,其形不受主觀觀照的影響,而“大象”和“大意”則是“忘物”之后主體觀照對象的結(jié)果。

      劉勰進而指出主客互動的具體過程即“吐納”和“贈答”:“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和“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筆者以為這一過程是“隨物宛轉(zhuǎn)”和“與心徘徊”階段中后一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方法,即主體在“忘物”階段如何“徘徊”。宇文所安曾指出“徘徊”有分享自然的意味,劉勰沒有言及“分享”,但“吐納”和“贈答”確為人與物之間的“分享”。“吐納”不是簡單意義上心情的傾吐,還包括“物”接受主體的“吐”以及主體對“物”有所回饋的吸收,即“納”?,F(xiàn)代心理學家認為,印象的生成單純依靠物自體對主體感官的觸發(fā)是無法實現(xiàn)的,還需要主體在被觸發(fā)之后對物自體進行積極的回答。這個觀點可作為參照幫助理解劉勰所說的“吐納”和“贈答”。在“有我忘物”的階段,主體的審美心理處于開放狀態(tài),物不是完全被隱藏,而是會對主體的“吐贈”進行“納答”,換言之,這是一種“忘物”中的“有物”。

      《物色》篇描述了主體感物的全過程,即物披人情,此時山水、春日、秋風經(jīng)過物我贈答之后已經(jīng)被主體的情感所浸染,經(jīng)過物我吐納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物與主體之間界限的消解,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劉勰所設(shè)置的吐納和贈答環(huán)節(jié)即物我互贈,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主體對客體的感知由“感”轉(zhuǎn)入“移情”。“感”物之時,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物之容和人之情雖然處于“遷”的狀態(tài),卻沒有實現(xiàn)融合。而在“移情”環(huán)節(jié),客體和主體同時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主體傾吐出情,客體有所回應(yīng),主體移入客體的同時客體也融入主體之中,物我合一。因此,劉勰所描述的物與我之間的吐納贈答是物我兩忘的特征,這與西方心理學中的“移情說”相類,移情即把主體的情感移到所觀照的對象之上。就審美領(lǐng)域而言,移情則較單向的情感轉(zhuǎn)移更為復(fù)雜,主體移情至客體后,需從客體處得到相應(yīng)的審美愉悅后才能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審美移情過程。莊子所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是對“物我兩忘”的描述,在“物我兩忘”的精神狀態(tài)中,主體心志達到高度專一,對物進行“凝神”的移情式觀照。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的“神遇”和“化境”:“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其身與竹化”就是物我兩忘?!拔镂覂赏逼渥罱K的審美效果可以用“游”來形容,審美主體的精神在“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了高度自由,即劉勰所謂“神與物游”。

      主體的心性修煉與靈感達悟固然是實現(xiàn)“神與物游”的關(guān)鍵,不過在倚重道器互佐的劉勰看來亦可通過相應(yīng)的方法來輔以助力。劉勰提供了助神以游的路徑,即在心境錘煉功夫上,以“入神”為要。席勒《美育書簡》:“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眥19} 這種“游戲”狀態(tài)即是一種無意識的“入神”狀態(tài),如何“入神”對于“神與物游”的實現(xiàn)十分關(guān)鍵。《淮南子·說山訓(xùn)》提出“求美不得美”與“不求美而得美”,無意識狀態(tài)下“求美”反而能收到理想的審美效果。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無意識的“入神”使主體心靈更為自由和放松,意識處于彌散的邊緣,思維開始進入“神游”之態(tài),主體此時更易把握“天機”,從而抓住靈感。劉熙載在《藝概》中提出創(chuàng)作中“醉”的狀態(tài),“醉”實則也是一種無意識的“游”,是“入神”的深度狀態(tài)?!端嚫拧ぴ姼拧罚骸按蟮治纳菩眩娚谱恚碚Z中亦有醒時道不到者?!眥20} 文章“醒”,是因為文章的規(guī)范性和嚴格性限制了文章的“無意識”思維,創(chuàng)作處于“精神有意識聚焦”的狀態(tài)中。而詩“醉”,是因為詩歌創(chuàng)作思維具有無意識的特點,無意識帶來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使得詩歌在言意表達上更具張力。因此,“詩善醉”之“醉”所帶來的審美效果正是“醒”所無法達到的,“醉”更符合藝術(shù)創(chuàng)作自身規(guī)律的要求,也更能將創(chuàng)作主體自然引入“神與物游”的境界。

      注釋:

      ① 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王柏華、陶慶梅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頁。

      ②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46頁。

      ③⑦⑧⑨{12} 參見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2、115、97、186頁。

      ④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8頁。

      ⑤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5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28頁。

      ⑥ 陸揚:《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⑩ 宗白華:《藝境》,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版,第95頁。

      {11}{15} 參見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12、858頁。

      {13}{14} 參見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84、175頁。

      {16}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71頁。

      {17} 參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2頁。

      {18} 參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352頁。

      {19} 席勒:《美育書簡》,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頁。

      {20} 劉熙載:《藝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頁。

      作者簡介:李建中,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湖北武漢,430072;余慕怡,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劉保昌)

      猜你喜歡
      空間
      創(chuàng)享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chuàng)享空間
      日常
      創(chuàng)享空間
      游戲空間
      靜謐空間
      空間碰碰車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西充县| 稷山县| 芦溪县| 蓬安县| 泾阳县| 乡宁县| 库尔勒市| 农安县| 将乐县| 双鸭山市| 同江市| 彝良县| 浪卡子县| 鱼台县| 德惠市| 容城县| 修文县| 光山县| 察雅县| 轮台县| 云阳县| 新民市| 漳浦县| 云浮市| 双流县| 墨脱县| 峨山| 西畴县| 班玛县| 宜君县| 开江县| 榆林市| 宜川县| 化德县| 鸡东县| 怀远县| 辰溪县| 南川市| 靖宇县| 光泽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