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坤,程 亮,2,周 南,高 野,胡志剛
(1.遼寧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院,沈陽 遼寧 110032;2.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礦業(yè)學院,阜新 遼寧 123000)
我國石墨資源豐富,其中晶質(zhì)石墨占比約為81.33%,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地,隱晶質(zhì)石墨占比約為18.67%,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湖南等地[1]。晶質(zhì)石墨包括鱗片石墨和脈石墨等,而結(jié)晶程度高、片徑>0.147mm的石墨稱為大鱗片石墨,片徑<0.147mm的石墨稱為細鱗片石墨[2-3]。石墨是不可再生資源,因其較高的耐熱性、較好的潤滑性和優(yōu)良的導電性等物理化學性能,廣泛應用于冶金鑄造、耐火材料、密封材料和導電材料等領(lǐng)域[4-7]。
遼寧寬甸某石墨礦以低品位細鱗片石墨資源為主,伴生礦物種類多,嵌布關(guān)系復雜。本文就該石墨礦的階段磨選工藝進行試驗研究,為該類石墨礦的開發(fā)利用提供選礦技術(shù)支撐。
試驗藥劑主要有:石灰(抑制劑)、水玻璃(抑制劑)、煤油(捕收劑)、2#油(起泡劑)等。試驗儀器主要有:RK/PEF250×400型顎式破碎機、RK/PEF60×100型顎式破碎機、RK/PGΦ200×75型輥式粉碎機、RK/ZQM(BM)型球磨機、XFD型浮選機。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jié)果見表1,其中固定碳含量較低為2.73%。顯微鏡下觀察,礦石中石墨主要為細鱗片晶質(zhì)石墨,而伴生礦物種類復雜,主要為長石和石英,其次為透閃石、透輝石、黑云母、硅線石、方解石、黝簾石、白云母、綠泥石,還有少量的黃鐵礦等。石墨晶體間隙中充填有細小的脈石礦物,大部分石墨集合體顆粒中常夾雜有細小的脈石礦物(表2)。
從篩析結(jié)果可看出石墨在各粒級中分布不均勻,粗粒級品位較低,尤其是+0.147mm粒級產(chǎn)率為50.47%,固定碳分布率為42.39%,產(chǎn)率數(shù)值大于分布率數(shù)值,說明石墨并未在粗粒級表現(xiàn)出相對富集的趨勢,石墨片徑相對較小。同時從粒度分布來看,-0.074mm粒級產(chǎn)率為28.95%,說明礦石易碎,易泥化礦物含量較多,這將對石墨精選產(chǎn)生不利影響 (表 3)。
表1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jié)果 (單位:%)
表2 礦石主要礦物組成 (單位:%)
表3 原礦全篩析分析結(jié)果
3.1.1 磨礦細度試驗
在 磨 礦 細 度 -0.074mm 分 別 占 60.41%、80.52%、89.23%、96.53%,石灰用量為 1 000g/t、水玻璃用量為2 000g/t、煤油用量為200g/t、2#油用量為40g/t條件下,按試驗流程進行磨礦細度試驗(圖1),隨著磨礦細度增加(表2),精礦固定碳含量和回收率皆逐漸提高,而在磨礦細度-0.074mm占89.23%時,精礦固定碳含量最高,回收率提高幅度變緩,因此磨礦細度-0.074mm確定為89.23%。
3.1.2 石灰用量試驗
在磨礦細度-0.074mm占89.23%,石灰用量分別為 0g/t、500g/t、1 000g/t、1 500g/t,水玻璃用量為2 000g/t,煤油用量為200g/t,2#油用量為40g/t條件下,按試驗流程進行石灰用量試驗(圖1),隨著石灰用量增加(圖3),精礦固定碳含量和回收率皆逐漸降低,因此該石墨礦選別工藝不選用石灰作為調(diào)整劑。
3.1.3 水玻璃用量試驗
圖1 磨礦細度試驗流程
圖2 磨礦細度試驗結(jié)果
圖3 石灰用量試驗結(jié)果
在磨礦細度-0.074mm占89.23%,水玻璃用量分別為 0g/t、1 000g/t、2 000g/t、3 000g/t,煤油用量為200g/t,2#油用量為40g/t條件下,按試驗流程進行水玻璃用量試驗(圖1),隨著水玻璃用量增加(圖4),精礦固定碳含量逐漸提高,而回收率先降低后逐漸提高,在水玻璃用量為2 000g/t時,精礦固定碳含量和回收率最高,因此水玻璃用量確定為2 000g/t。
圖4 水玻璃用量試驗結(jié)果
3.1.4 煤油用量
在磨礦細度-0.074mm占89.23%,水玻璃用量為2 000g/t,煤油用量分別為50g/t、100g/t、150g/t、200g/t,2#油用量為40g/t條件下,按試驗流程進行煤油用量試驗(圖1),隨著煤油用量的增加(圖5),精礦固定碳含量逐漸降低,回收率逐漸提高,在煤油用量為150g/t時,回收率基本保持不變,因此煤油用量確定為150 g/t。
圖5 煤油用量試驗結(jié)果
3.1.5 2#油用量
在磨礦細度-0.074mm占89.23%,水玻璃用量為2 000g/t,煤油用量為150g/t,2#油用量分別為10g/t、20g/t、30g/t、40g/t條件下,按試驗流程進行2#油用量試驗(圖1),隨著2#油用量的增加(圖6),精礦固定碳含量逐漸降低,回收率逐漸提高,在煤油用量為30g/t時,回收率基本保持不變,精礦固定碳含量逐漸降低,因此2#油用量確定為30g/t。
圖6 2#油用量試驗結(jié)果
在 磨 礦 細 度 -0.074mm 分 別 占 90.42%、92.23%、93.41%、95.44%,水玻璃用量為2 000g/t,煤油用量為150g/t, 2#油用量為30g/t條件下,按試驗流程進行再磨Ⅰ細度試驗(圖7),隨著磨礦細度增加(圖8),精礦固定碳含量逐漸提高,回收率先提高再保持平穩(wěn)變化,在磨礦細度-0.074mm占93.41%時,精礦固定碳含量變化幅度較小,回收率逐漸降低,因此精選再磨Ⅰ細度-0.074mm確定為93.41%。
圖7 再磨Ⅰ細度試驗流程
在條件試驗基礎(chǔ)上進行了開路試驗(圖9)。由于礦石中細鱗片狀石墨集合體常夾雜有綠泥石、云母等脈石礦物,因此采用多段磨礦、多次選別流程。開路試驗可獲得產(chǎn)率為1.79%、固定碳含量為97.96%、回收率為65.43%的石墨精礦(表4)。
在開路試驗基礎(chǔ)上進行了閉路試驗(圖10),采用一粗二掃六精閉路流程。由于中礦1和中礦3與原礦品位相近,合并返至粗選1。中礦2固定碳含量較低,直接合入尾礦,其他中礦進行逐級返回處理。最終獲得石墨精礦0.045mm粒級占70%以上,而固定碳含量為95.62%,回收率為79.07%的良好指標 (表 5)。
圖8 再磨Ⅰ細度試驗
圖9 開路試驗流程
表4 開路試驗結(jié)果
圖10 閉路試驗流程
表5 閉路試驗結(jié)果
對最終得到的閉路流程石墨精礦進行質(zhì)量分析(表6),該石墨精礦的灰分及揮發(fā)分均較低,純度較高,固定碳含量達到95.62%。同時石墨原礦中的Fe、S雜質(zhì)較高,但在精礦中均有所降低,滿足產(chǎn)品要求。
表6 精礦質(zhì)量分析結(jié)果 (單位/%)
(1)該礦石固定碳含量為2.73%,為低品位細鱗片石墨礦,-0.15mm粒級產(chǎn)率為49.53%,固定碳分布率為57.61%,因此固定碳相對富集于細粒級。石墨伴生礦物復雜,晶體間隙中充填有細小的脈石礦物,在階段磨選流程中需要注意去泥。
(2)該礦石最優(yōu)粗選條件為粗選磨礦細度-0.074mm粒級占89.23%,水玻璃用量為2 000 g/t,煤油為150g/t,2#油為30g/t,最終得到固定碳含量為23.05%,回收率為80.20%的石墨粗精礦。
(3)該礦石通過一次粗磨,一次粗選,二次掃選,粗精礦五次再磨,六次精選,中礦1和中礦3集中返回粗選處理,中礦4~7分別逐級返回處理,最終得到固定碳含量為95.62%,回收率為79.07%的石墨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