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彤
摘 要:說明文在中學語文教材選文中一直占據(jù)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經(jīng)典之作《中國石拱橋》多次被選入語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學研究價值。寧鴻彬和錢夢龍都是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他們執(zhí)教的《中國石拱橋》各有千秋,本文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入手,分析兩位名師的課例,發(fā)掘名師執(zhí)教《中國石拱橋》的示范意義。
關鍵詞:《中國石拱橋》 課例比較 說明文教學
《中國石拱橋》的作者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作者運用準確周密又不失生動的說明語言重點介紹了趙州橋、盧溝橋兩座橋梁歷史悠久、形式優(yōu)美、結(jié)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石拱橋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對今后我國的橋梁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兩位名師課例呈現(xiàn)
(一)寧鴻彬《中國石拱橋》課例
這是1996年的一堂公開課,寧鴻彬秉承“課本是語文教學的憑借”和“過程比結(jié)果重要”這兩個教學理念,為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絕倫的說明文課堂。
1.初讀感知,了解特點
寧鴻彬先簡單介紹作者,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可以給標題加上什么修飾語”,在此之前學生朗讀課文,老師糾正字音,學生就此討論發(fā)言,寧老師總結(jié)回答中國石拱橋的特征。
2.分析難句,質(zhì)疑解難
這一環(huán)節(jié),寧鴻彬要學生提問在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句子,師生一起討論分析難句。在講解“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時,老師運用肢體動作形象地講解,使學生豁然開朗。
3.把握重點,學會舉例
寧鴻彬運用問題“為什么舉這兩個例子?”來引起下文,讓學生明確舉例的共性和個性。又由“舉一個例子不是更簡練嗎?”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確文章中按類型舉例的特點。最后,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分析中國石拱橋、盧溝橋、趙州橋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共性寓于個性之中。
4.總結(jié)全文,啟發(fā)思考
寧鴻彬通過簡明的板書總結(jié)出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文章中舉例子的方法,最后引導學生掌握抓關鍵詞的讀書方法。
(二)錢夢龍課例
這是錢夢龍于1981年在紹興一中的一節(jié)公開課,他用一幅掛圖、一支粉筆帶領學生品析詞句,感悟說明文的特點。
1.設置情境,巧妙激疑
錢夢龍從一個簡單的提問導入說明這一表達方式,接著讓學生說明教學掛圖中的大拱和四個小拱之間的位置關系,錢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畫出橋的形狀,巧妙切入課文。
2.通讀全文,梳理結(jié)構
錢老師讓學生默讀描寫趙州橋的小段并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說明文的寫作特征是:用詞準確、抓住特點、注意順序。接著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結(jié)構,理清文中的說明順序。
3.品讀語言,把握特點
錢夢龍通過分析文中描寫趙州橋和盧溝橋的語言,明確了說明文“抓住特點”這一寫作特征,并帶領學生找到文中用詞準確的例子,進行重點分析。
4.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在分析完課文之后,錢夢龍要求學生按照所學知識來描述老師手中的教學掛圖,并當場點評。
二、對《中國石拱橋》課例的比較研究
說明文在語文課堂中處于一直被忽視的地位,老師的教學幾乎都是根據(jù)模板生搬硬套,這會導致老師教學效果差,學生對說明文的熱情不高。通過比較研究這兩位名師精彩的說明文課堂,有助于改善這一教學現(xiàn)象,能給各位語文教師在說明文教學上提供教學經(jīng)驗。
(一)教學目標各有側(cè)重
1.寧鴻彬:學會舉例說明
這一堂課是寧鴻彬執(zhí)教《中國石拱橋》的第三個版本,在這一時期,寧鴻彬主要有兩個教學觀,一是課本是語文教學的憑借,二是過程比結(jié)果重要。所以他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文內(nèi)容時,都是采用非性判斷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得知:兩座橋都各有其特點,作者才會重點介紹。又從石拱橋分為“獨拱”和“聯(lián)拱”,而這兩座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橋,使學生明確了作者使用的是在說明文中廣泛運用的代表性舉例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后的說明文學習有很大幫助。
2.錢夢龍:掌握說明事物的要點
《中國石拱橋》之所以是一篇經(jīng)典的說明文,是因為它有許多值得研究學習的地方,錢老師將側(cè)重點放在“如何精確說明一個事物”上。在上課伊始,老師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教學掛圖中的趙州橋聯(lián)拱的特點,這一舉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引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錢夢龍圍繞“用詞準確、抓住特征、注意順序”帶領同學們分析重點文章語句,強化學生,讓學生理解說明事物的三個重點。
(二)教學方法各有千秋
1.寧鴻彬:設問教學,啟發(fā)思考
在寧鴻彬的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這與老師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是分不開的。在研究文本時,他的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啟發(fā)性。從“中國石拱橋有一部分像趙州橋,另一部分像盧溝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對不對呀?”開始,他故意提出模棱兩可的觀點,學生回答不出時,繼續(xù)引導“如果舉兩個例子更充實,那為什么不舉三個例子呢?”這個問題一針見血,讓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從書本中找到“趙州橋”和“盧溝橋”分別代表著“聯(lián)拱”和“獨拱”的答案。寧鴻彬在引導的過程中不斷向著舉例說明這一教學目標靠攏,讓學生在不斷激疑和解疑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
2.錢夢龍:閱讀遷移,學以致用
在這一堂課中,最有新意的便是錢夢龍在課前看掛圖,課中品掛圖,課末說掛圖,巧妙地將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在課堂上他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說明一個事物,還讓他們舉一反三,就所學的知識及時強化,運用“看圖說作文”這種方式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轉(zhuǎn)換為寫作能力。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說明文的學習還在于會寫,錢夢龍當場讓學生說明掛圖中的趙州橋,將理解上升到應用上,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三、本課例比較對說明文教學的啟發(fā)
(一)把握文體特征,抓住教學重點
說明文被葉圣陶定義為“傳授知識的文字”,說明文首要的目的是傳授說明對象的基本知識,這與記敘文和議論文是有區(qū)別的。在初次進行說明文教學時,首先要對說明文這一文體特征進行區(qū)分,講解說明文的特點、三要素,以及常見的說明方法。
王榮生說“教什么”比“怎樣教”更重要。以《中國石拱橋》為例,可以教授的知識太多,比如:把握中國石拱橋的建筑特點、學會舉例說明、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這么多可教的內(nèi)容,在短短兩個課時的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老師應該抓住一到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才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及時吸收。
(二)創(chuàng)造良好情境,改善教學手段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優(yōu)質(zhì)的課堂導入在一節(jié)課中也是很重要的。說明文教學一樣要創(chuàng)造情境,老師可從生活中的事情來引出主題,讓學生知道說明文也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像錢夢龍一樣,向?qū)W生提問:要是向一位同學去請教數(shù)學題,這位同學就要向我進行詳細地。引出“說明”這個答案。
說明文的語言是精確嚴謹?shù)?,有時學生會對比較難的句子理解不到位,老師就要借助信息技術或者用手勢比劃出來,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理解文意。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在大拱的肩上有兩個小拱”這句話讓沒有見過石拱橋的學生難以想象其形象,老師就可以借助圖畫幫助理解。
(三)加強讀寫銜接,深化教學內(nèi)容
很多老師認為寫作教學只存在于記敘文和議論文之中,其實說明文教學也需要寫作教學。在課堂上,學生掌握說明文技巧后便可以當場進行仿寫,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jié)合起來。
書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授課之外,為了深化教學內(nèi)容,可以開展具有輔學性質(zhì)的課外活動。學習《中國石拱橋》之后,便可以布置小組作業(yè),研究其他有特色的橋梁,并做說明匯報。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學科出版社2015年版。
[2]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寧鴻彬《課堂教學跟著理念變——我教〈中國石拱橋〉的四個版本》,《語文教學通訊》2018年第5期。
[4] 劉傳菠《以教課文的名義教讀書——〈錢夢龍經(jīng)典課例品讀〉教學啟示》,《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年第8期。
[5] 胡基良《學習名師錘煉語言 展現(xiàn)課堂語言魅力
——研習錢夢龍、李華平教學語言藝術》,《語文教學通訊》2019年第17期。
[6] 陳爾杰《事理說明文單元整體教學的一個思路——統(tǒng)編〈語文〉八下第二單元編寫說明及教學建議》,《語文教學通訊》2019年第8期。
[7] 李誠鈺《說明文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探究》,《科教文匯》2018年第4期。
[8] 菅嬌《“少教多學”策略與方法對初中語文小說、說明文教學的影響》,《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5期。
[9] 尤嘉《從淺表認知到學以致用的路有多遠?——以小學說明文教學的語用實踐為例》,《人民教育》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