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一味
陳金旺,1963年生于臺灣臺中市,1985年中國文化大學畢業(yè)。曾任臺灣陶藝學會秘書長、遼寧遼陽技術學院美術系客座教授、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玉山美術貢獻獎評審,現(xiàn)任遼寧省冮官窯博物館陶藝指導教授、臺灣僑光科技大學講師暨駐校藝術家。作品獲日本石川國際漆展評審獎、國家工藝獎、大墩國際美展工藝類第二名、臺灣省美展工藝類優(yōu)選、臺灣斗茶茶藝競賽特選獎、國際金壺獎典藏推薦獎,入選韓國清州國際工藝雙年展。
臺灣在荷蘭時期,便出現(xiàn)了宋硐,直到清朝末期,才開始建窯燒器,漸漸發(fā)展出包括鶯歌陶、苗栗陶、沙鹿陶、大甲東陶、集集陶、南投陶、八卦山陶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技藝。臺灣陶曾因塑料制品興盛而沒落,隨著經濟起飛,人們開始回頭尋找更為精致的生活方式,陶瓷之風再次興起,尤其對古老燒制方法“柴燒”產生濃厚興趣。如今,臺灣有一批專心鉆研柴燒的手藝人,57歲陶藝家陳金旺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舉家遷入臺中大肚山,以日據時代舊地名“窯谷”為工坊之名,開始研究起這里的紅土。
紅澄澄的土是大肚山的最大特色。因旱地缺水,早期農民只能種植荔枝、地瓜、花生等農作物,當地紅土常被用來燒制紅磚塊。受到內地貨物進口影響,當地窯業(yè)沙鹿陶自1980年代后式微殆盡。由于大肚山紅土富含鐵質等金屬微量元素,特性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南平地區(qū)的水吉紅土尤為相似,因此,窯谷于2012年蓋起臺中大肚山第一座美式鳳凰柴窯,開始嘗試他人不愿嘗試的研究,制釉燒器。經過無數次嘗試,陳金旺逐漸摸透大肚山紅土特性,也成為臺灣目前唯一一位不混土、用大肚山全紅土燒制茶器的陶藝家。
與多數陶人靠落灰、火痕附著在陶坯上與土中的金屬元素相互作用大不同,陳金旺除了大肚山紅土,也取自兩岸各地泥土以古代制釉法柴燒。“紅土原礦”粗獷豪邁,宛如生命的孕育和誕生。美麗的線條和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破繭而出?!凹t土志野釉”因燒制虎斑而得名,臺灣虎野,高貴中帶著霸氣,藏著奢華?!凹t土青瓷釉”猶如狂泄的藍色瀑布而得名“藍瀑青瓷”。藍瀑的形成,窯溫與窯內氣氛都是關鍵,失敗率相當高?!盎鹕侥嘤浴奔氈禄瑵?,因柴燒溫度的不同,可黑、可黃、可綠、可白,尤以黃色結晶斑點與白色毫絲,同現(xiàn)熒光流瀑最為難能可貴。建構在建盞油滴效果基礎上,燒制出仿佛藍色星空般璀璨的釉色“藍星天目”,更是受到藏家青睞。
以發(fā)展在地文化為目標,陳金旺藉由紅土中高含量氧化鐵,充分發(fā)揮泥漿釉特色,能泡出高山茶的清香。藉由紅土調配而成化妝土,仿制生鐵壺效果的鐵陶壺,柴燒還原還能保有紅銹效果堪稱一絕。
突破紅土不能成器是陳金旺成就之一。他說,歷經多時研究,排除紅土中高含量的石英砂,以粉碎而成不同目數紅土,讓拉胚不再遙不可及,低溫紅土傳說也不攻自破,強調不混土以百分百紅土經由1250度高溫柴燒而成“鐵紅壺”,有著不同于金屬鐵的礦物鐵“導熱快散熱慢”效果,沖泡發(fā)酵或老茶,陳韻回甘。
陳金旺強調,電窯和化工釉可燒出雷同性效果,比較制式化,沒有礦物釉柴燒開窯的驚喜感。柴燒有著各種不可預知的因素,失敗率高,有時失落感也很大。盡管如此,每次開窯是他最興奮的時刻: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會在開窯那刻襲來,給他繼續(xù)嘗試的溫暖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