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珞惜
古村里,幾寸流年,恍然流去。
剛踏進村口,便看到這不食人間煙火的景象。它不似普通村莊,沒有被熏黑的煙囪,沒有縈繞在村子上空的裊裊炊煙,也沒有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剝豆角拉家常的老奶奶,只有幾個阿姨在嫻熟地拉扯著江南特產——素面。一排黛瓦,數面青墻,幾株翠柳,些許老式的木飾窗,敞開著,依著風的歌謠。
我在尋找,想尋找一個最具特色的地方。走到一個巷口,旁邊的藍牌子上標著白色的大字——登銀巷,一個很別致的名字。
我走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堵堵老舊的白灰墻,墻縫里填滿了時光。目光上移,窗戶上的幾處鐵銹,構成一個個精巧的圖案,好像有著一肚子的故事想與你述說,畢竟見證了無數個日夜的人來人往。
再往前走幾步,幾只公雞立在墻角,高傲地昂著頭,可它們的眼神卻出賣了它們,眼神不住地往地上瞟,緊盯著那一地塵土里夾雜著的點點食物碎屑。見我走過來,又把頭一仰,紅冠子一立,乜了我一眼,抬腳走開了。我越發(fā)覺得好笑,難不成這雞還嫌棄我這個不請自來的人,抑或是在責怪我破壞了它的白日美夢?
再往里走,便能聽見人的聲音了,伴隨著鍋鏟碰撞的聲音,散發(fā)出的是縷縷飯菜的香味。我嗅了嗅,將腦袋探進一家民宿。
幾張布藝沙發(fā),圍著一張小茶幾。茶幾旁立著一個書本散亂的書架,旁邊擺放著幾株綠植,肆無忌憚地生長。最引人注目的是擺在吧臺上的還未開花的風信子和剛發(fā)芽的洋蔥。這兩樣擱在一起,要不是其中一個種在花盆里,一個紫皮未脫,倒還真看不出有什么兩樣。洋蔥頭也有夢想的,它也開得出風信子、水仙花般的浪漫。這間民宿里彌漫著濃濃的米酒味,尋著酒因子望去,一位老奶奶和一位老爺爺坐在蒸鍋前在蒸酒呢。灶壁內的火蛇不時地躥出,向世人展示自己強大的力量。老奶奶操著一口吳儂軟語,讓老爺爺加柴。老爺爺嘟囔了幾句,還是乖乖地往灶膛里塞了幾根木柴。這是平淡卻又不平凡的幸福啊,我的心田中茸茸地長出一片綠來。
出了巷口,回首望去,我已走過登銀巷的人情風土。
臨走時,再看一眼古村。
風吹著窗外的花樹,云唱著藍天的歌謠,依稀的,都是江南的風味。
[【老師評】]
這是一篇記游敘事的游記,也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還是一篇文筆清麗的美文。小作者以“移步換景”法記敘了自己游覽蒼坡古村的過程,但又有所選擇,重點描述“登銀巷”的所見所聞所感,從而表現楠溪江的風土人情。行文流暢,主題突出。同時她不僅以敏銳的眼睛觀察所見的景、物、人,更以細致的心思感受景物背后的理趣,做到以“目”觀物—以“心”觀物—以“理”觀物的思維層次,使文章情景交融,富有情趣。而且文筆清麗,與楠溪江古樸清幽的獨特風味相得益彰,讀來讓人如臨其境,身心愉悅。
(指導教師:厲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