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北京”之稱的歷史地理學泰斗侯仁之(1911~2013年),是公認的中國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開拓者,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譽為中國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學家。同時,他也是“中國申遺第一人?!比绻倭怂拿翡J和果敢,我們或許要在“申遺”的路上徘徊更久。
1980年的春天,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接受了美國和加拿大幾所學校的講學邀請。距離上次漂洋過海去異國求學,已經(jīng)二十多年過去了,新鮮的信息、新銳的思想撲面而來,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讓侯仁之為之振奮與興奮。興奮之余,他沒忘了這次出國還要完成學校交給他的一項重大任務———應美國匹茲堡大學師生的強烈請求,為該校帶去兩塊中國城磚。
城磚在當時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上世紀60年代北京修地鐵,把城墻基本上全都拆了,那些城磚有的被用去修防空洞,有的散落到民間,小胡同、大雜院里常能見到。
一番精挑細選,北京大學選定了兩塊帶字城磚,總重近50公斤。這么重,不便攜帶,在那時只能海運,而海運的時間較長,一般要一兩個月。正好這時候侯仁之接到匹茲堡大學的邀請,北大就請他先將兩塊城磚的照片和文字拓片帶去,并由他代表北大贈送給對方。
侯仁之有些納悶,兩塊再平常不過的城磚,為什么會引起對方那么強烈的興趣?
到了匹茲堡大學,他被領(lǐng)進一間布置得很“中國”的教室,紅木桌椅、高懸的孔子像,古色古香,一切元素都來自神秘的東方。原來,這所大學有18間以國家命名的教室,這間就是其中的“中國教室”。匹茲堡大學原打算將兩塊城磚鑲嵌在這間教室的墻壁上,但知道城磚上有字后,他們決定將城磚放在圖書館公開展覽,并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儀式。
國人視同棄物的舊磚頭,卻被外人視為寶物,這令侯仁之感慨、感嘆,“我們還有無數(shù)更為珍貴的東西,尚未得到如此的重視與愛惜”。
兩塊城磚,沉甸甸地壓在心頭。
在美國考察期間,侯仁之結(jié)識了很多學者,接觸到很多新鮮事物。198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學時,他第一次聽說國際上有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而此時,這個公約誕生已有12個年頭了,但國內(nèi)幾乎還沒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很多外國朋友疑惑不解,中國歷史那么悠久,又有著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址和著名的風景勝地,為什么不參加這個公約?“中國的萬里長城這一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不僅是屬于中國人民的,也是屬于世界人民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理系斯坦伯格教授的話,猶如棒槌一樣,重重地擊打著侯仁之。
學者的敏感,讓第一次接觸“申遺”的侯仁之久久不能釋懷,“這是一件大事,我國不但應當引進有利于建設(shè)物質(zhì)文明的各種技術(shù)、設(shè)備和資金,而且也應該積極參加有益于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國際文化科學活動”。
回國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具體介紹了有關(guān)“世界遺產(chǎn)公約”的情況,明確提出:“建議我國盡早參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并準備爭取參加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
提案寫好后,侯仁之征得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三位政協(xié)委員的同意且聯(lián)合簽名,在1985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第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并獲通過。
當年12月12日,中國終于成為“世界遺產(chǎn)公約”締約國。1987年12月,在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十一屆全體會議上,中國的故宮博物院等6處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1999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成員,成為世界上第89個加入該組織的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