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政
讀《小學生為何誤解雷鋒?》(《雜文月刊》2020.3上)一文,感觸頗深。講的是網(wǎng)上廣為流傳的段子,某校老師給學生講:“50年前,某女抱子冒雨趕路,某男主動借傘給某女,并替她抱孩子送其回家。問學生,某男為何這樣做?”學生答:“他是人販子,想拐走孩子?!薄八瓷狭伺模胩捉??!薄八氤脵C偷她的錢包?!薄按耸氯舯慌说恼煞虬l(fā)現(xiàn)事兒就鬧大了。”作者通過老師之口明確答案,“此人就是雷鋒”一錘定音,而且客觀地分析了“雷鋒”被誤解的原因。指出當今男子怕被誤解,不敢主動貿(mào)然去幫助陌生女子;女子怕遇危險,也不敢貿(mào)然接受男子的主動幫助。這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道德觀、價值觀更新變化使然。當前,雖然評判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常與能否掙錢相聯(lián)系;但是想掙錢的人不一定不想學雷鋒,能掙錢的人不一定沒做好事,只是學雷鋒做好事的方法有了變化和改進。當今社會層出不窮的道德模范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與其為社會風氣吐槽,不如從“我”做起,先把自己應做的事做好。
讀《為“加油”一辯》(《雜文月刊》2020年4月上)一文,感到漲知識了。該文針對某些人看到日本朋友給我國捐贈抗疫醫(yī)用物資時,用我國古詩詞作贈言既暖心又傳情,便對我們自己對武漢同胞只會喊“武漢加油”而吐槽的現(xiàn)象,予以辯解,講出“加油”一詞的來歷:清時舉人張锳在安龍任職時,每日都讓巡更差役挑著桐油簍子,看到亮燈且傳出讀書聲時,便高聲叫門:“府臺大人給相公加油啦!”一旦開門,就將一勺燈油倒進讀書人的燈盞,并祝福曰:“府臺大人祝相公用功讀書,早日金榜題名!”正是這樣難得的物質(zhì)、精神鼓勵,使該地人讀書蔚然成風。張锳在此任職13年,考出舉人20名,貢生8名,進士2名。其子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任職之地正是武漢。今天把“武漢加油”送給武漢同胞,勾起對先賢的追憶,毫無粗俗之嫌,故吐槽者實屬少見多怪也。
將這兩篇文章聯(lián)系在一起思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自己還不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時,就不要憑自己的一知半解,對別人指手畫腳,妄作評判。遇事慎重思考,切莫急急吐槽。否則,只能使自己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