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奇葩千千萬,我家就有一個半!沒錯,說到奇葩,我覺得我和我媽這個強強組合也是沒誰能比了。來看看我倆演繹的經典生活案例吧!
媽媽的“喜鵲嘴”和我的“小毒舌”
春節(jié),我們一家照例提著禮品到親戚家拜年。到了小姑姑家,媽媽一進門就像想好了臺詞似的,對小姑姑的女兒甜甜一番夸贊:
“啊,你看甜甜又長高了,快趕上你聰聰姐姐了!”其實,甜甜的身高離我還差半個頭呢!
“呀!你看甜甜皮膚多好,這小辮子梳得真洋氣!”其實,甜甜的頭上只是多扎了兩個花結子而已,在我看來土氣得要命!
接下來,就是甜甜聽話甜甜乖,甜甜學習成績好……一席話說下來,聽得小姑姑一家樂呵呵的,卻全然不顧我的感受。我跟甜甜年齡相仿,除了長得“磕磣”點兒,哪點比她差啦!我知道,這是我媽的“老毛病”又犯了,按我爸的說法就是:典型討好型人格的表現。她還常常在家里給我“洗腦”:“這人哪,出門在外,不要得罪人家,要謙虛謹慎,多說好話,這樣別人就容易接納你……”你看看,這都是些什么理論?我偏要反其道行之。站在一旁的我實在聽不下去了,于是開始“自吹自擂”:
“媽,我也不矮啊,買衣服現在你都給我買160碼了,不是?”其實是我媽總想我一套衣服穿個兩三年,這樣省錢。
“媽,你老這么夸人,每次都讓我當綠葉襯托人家小紅花,太傷我自尊了吧?”
唉,你們看看,我媽天生就奉行這套她美其名曰“為人謙卑”的理論,要我說就是損己利人,有必要這樣嗎?“雖然你是我媽,恕我不敢與你茍同!”我內心就是這么想的,因此這反調我會一直唱下去。
媽媽的“偽和善”和我的“小真實”
在我的許多好友和同學眼里,我的媽媽知書達理,是“上能輔導學習,下能洗衣做飯”的全能選手,而且待人特別熱情、友善。每次我的同學來家里玩,她都是以一副慈祥大愛的好媽媽形象示人。
“哎呀,我就喜歡你們常來玩,你們想吃什么就跟阿姨說,阿姨馬上去做?!碑斨瑢W的面,媽媽和氣熱情地招呼著我的朋友。
“這就走啦?再玩一會兒吧!”
“也行,以后常來玩啊!”
…………
可等人家前腳剛一走,她馬上就開始埋怨:“聰聰,以后少叫你同學來家里玩,看這些毛孩子把家里弄得多臟,我得做半天清潔。還有哇,這樣挺耽誤學習的,你說是不是?”
“那你別歡迎人家啊,你表現得那么熱情,人家當然總想著來玩兒?!蔽乙会樢娧刂赋鏊膯栴}。
“不是,我只是那樣說說呀,當著人家的面,總不能不歡迎人家吧,這多不禮貌!”媽媽反倒覺得委屈。
“那你可以直說嘛,我的同學都很講道理的。你就說,你們來了要注意衛(wèi)生,玩之前一定先把作業(yè)完成了。你可以提要求呀!”
“那多不好,會讓你的同學對媽媽有想法的?!眿寢屵€是轉不過彎來。
“我的同學都很坦誠的,您也要坦誠一些,對我們有要求可以提,但不要拒絕我的同學來家里玩。如果真是這樣,我才有想法呢!”我很認真地向媽媽表達我的感受。
“可是……”媽媽陷入了沉思。
唉,我媽她們這一代長輩,就是好面子,寧愿“偽和善”,也要拒絕我這樣的“小真實”。也許我的“真實”會得罪朋友,但如果是真朋友,一定會接受我的真實,而不會喜歡這樣的虛偽。
后記:
我和我媽這樣的奇葩故事還有很多,說也說不完。雖然表面上我對我媽有滿腹的意見,但我還是愛她,愛她對人謙遜友好,愛她的質樸與善良。我要和我親愛的老媽繼續(xù)做這人世間的奇葩“姊妹花”!
(指導老師:向 誼)
老師點評:
奇葩“姊妹花”的故事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引人深思,和父母的相處與交往也是兩代人價值觀的碰撞。小作者用樂觀的心態(tài)、活潑的筆觸、具體的事例為讀者展現了母女二人在生活中的“小火花”,我們期待未完的故事。
媽媽的話:
我家月琛是典型的文科生氣質,喜靜偏宅,空閑時常常窩在房間里看書。閱讀至興起之時,往往不顧光線,不顧地點。孩子爸爸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她也能讀;外婆在客廳里嘮叨,她也能讀;我在一旁催促學習,她說先讓她讀完一篇再說。四、五年級的寒暑假,我上班沒時間管她,她不顧晨昏看老師推薦的書籍,眼睛就在那個時候近視了。
按說這么愛閱讀應該很會作文,可孩子寫出來的文章在我看來往往牛頭不對馬嘴,既不新奇也不深刻。作為一個業(yè)余寫作愛好者,我常常用大人的思維對她的作文“指手畫腳”,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這篇文章記錄的是我們娘倆的生活日常,她也曾開玩笑似的叫我“奇葩媽媽”。月琛即將升入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他們開始有屬于自己看待世界、思考生活的角度,我不想干預她太多。當然,作為她眼中的“奇葩”媽媽,我會繼續(xù)給“挑食”的她塞滿無限的“精神食糧”——書籍。我相信她會越來越好,喜歡閱讀,愛上寫作!
老師的話:
寫作是一件勞神費力的事,需要意志的支持。孩子們的意志比較脆弱,寫作意志尤其如此。月琛媽媽幫助孩子建立讀者意識,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作品有讀者等待閱讀,是幫助孩子克服寫作困難的方法之一。老師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作品而能被讀者所喜歡,他們在參與中不斷獲得肯定,更要為喜歡自己的讀者寫下更有意思的童年故事。這就是讀者意識和公開發(fā)表帶來的動力支持。
對于黃月琛同學來說,童年的語文生活已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學校課間,教室里和走廊上或坐或蹲或站,手捧一本書,便是最美好的瞬間。假期里,她走進圖書館,享受清涼,感受書香;踏上旅程,也不忘帶上心愛的書。日復一日的積累,對于寫作的幫助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許多東西讀下來,就會在心里生根。日后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童年的時光過得很快,文字珍藏著逝去的日子,它幫我們留住了記憶。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在閱讀中豐富積累,在寫作中收獲讀者!明天又會發(fā)生些什么呢?期待著你們真誠、美好的文字。(向 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