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亞玲
由鯨率領的海洋哺乳動物“大家族”
想一想,我們人類與爬行動物(如鱷魚)、兩棲動物(如青蛙)相比,有哪些獨特的特征呢?比如胎生、哺乳、用肺呼吸、體溫恒定等。海洋哺乳動物同樣具備上述這些特征,除此之外,它們還具備身體呈流線型且前肢退化為鰭狀等特征。鯨和海豚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也深受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很多文獻記載了它們與沿海居民的大量友好互動,如領航、合作捕魚、營救落水者等。事實上,除了鯨和海豚外,無論是地質歷史時期還是現代的海洋中都存在多樣化的海洋哺乳動物。現存海洋哺乳動物是一個多樣化的物種集合,大約包含130種動物,它們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見圖1)。
圖 1 現生海洋哺乳動物
從“大家族”中消失的海洋哺乳動物
除了上述現生海洋哺乳動物外,在地質歷史時期還有一些已滅絕的海洋哺乳動物。例如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漸新世晚期(距今約3300萬~1000萬年前)的海牛目近親—鏈齒獸(見圖2)。它們的臼齒牙尖呈鏈索狀,體型與河馬相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分布于亞熱帶水域或溫度較冷的水域,很可能以海藻和海草為食。獺犬熊(見圖3)是一類生存于中新世早期(距今約2000萬~1600萬年前)的海生似熊食肉目動物,其化石發(fā)現于沿岸的海相巖層中,壓碎型牙齒表明它們以硬殼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很可能是蟹類或生存于巖石水底的蛤類。它們用門齒和犬齒探測出獵物后,壓碎獵物的外殼,然后消化里面柔軟的部分。我們所熟知的樹懶僅有陸地和樹棲習性,但后來在秘魯和智利發(fā)現水生樹懶—海懶獸的化石,其生存時間為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晚期(距今約724萬~258萬年前)。海懶獸是中型或大型動物,具有陸地或樹棲習性,根據其形態(tài)和分布地區(qū)的古環(huán)境,可判斷出它們還具有水生習性。牙齒和頭骨構造表明它們可以壓碎和磨碎食物,所以科學家們推斷海懶獸是以海草為食的植食動物(見圖4)。
圖 2 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洋哺乳動物代表。從左上方順時針依次為:鏈齒獸、齒鯨類、鰭腳類(卡爾·布爾繪)
圖 3 上:獺犬熊顱骨及下頜素描圖(特德福德等繪);左:水中的獺犬熊復原圖(來源 / 地球檔案網)
圖 4 海懶獸生活復原圖(賈斯汀·雅克繪)
“長腿”的鯨
大家都知道,現代鯨是水生動物,它們會在水中度過整個生命周期。但是接下來要和大家聊的是“長腿”的鯨。是不是聽起來很奇怪?世界上怎么會有鯨長著腿?那它們豈不是會在陸地上跑來跑去?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眾所周知,人類是由古猿經過很長時間才演化而來,其實鯨類在地球上也有很長的演化歷史??茖W家于1978年在巴基斯坦發(fā)現了最古老的鯨類化石,并將它命名為巴基鯨,它們生存于始新世早期至漸新世早期(距今約5400萬~3400萬年前)。也就是說,在約5400萬年前,鯨就出現在地球上了!
除了巴基鯨外,整個始新世(距今約5500萬~3500萬年前)還有原鯨、陸行鯨、雷明頓鯨和龍王鯨(見圖5),它們被統(tǒng)稱為古鯨。在研究這些古鯨化石時,科學家發(fā)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古鯨與現代鯨不同,它們有和四足動物相似的四肢,這些鯨都是長腿的!我們來看看以下幾種。
圖 5 始新世海洋哺乳動物代表,從上至下依次為:庫奇鯨、雷明頓鯨一類;矛齒鯨、龍王鯨一類;羅德侯鯨、原鯨一類;海牛(佩左海牛,原始海牛一類)(卡爾·布爾繪)
巴基鯨外形與狗相似,細長的掌跖骨、具有長結節(jié)的跟骨等顯示奔跑的適應性,其在運動時只用趾接觸地面,距骨有兩個滑車,因此具有極強的機動性,但它們可能不能持續(xù)行走。骨骼及同位素研究表明,巴基鯨主要生活于淡水環(huán)境。
陸行鯨又稱為“走鯨”, 1992年發(fā)現于巴基斯坦,生存于始新世早期(距今約5000萬年前)。陸行鯨具有發(fā)育良好的較長后肢、蹄末端的趾、較短的前肢和分布在肘部、腕部和趾部的靈活關節(jié),使其能夠在陸地上自由行走。陸行鯨的發(fā)現證明了陸地類型古鯨的存在。
原鯨中的羅德侯鯨生存于始新世中期(距今約4700萬年前),部分骨骼特征表明其是水陸兩棲動物,既能使用四肢行走,也能依靠后肢的蹼和強健的尾部游泳。
雷明頓鯨生存于始新世中期到晚期(距今約4800萬~3700萬年前),生活在近岸海洋生境中。厚而致密的骨骼和強健的肢體表明其不僅能在陸地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
因此,這個時期鯨類的生活方式為水陸兩棲或者完全的陸棲。
“走”進海洋的鯨
海洋資源豐富,古鯨自然也想去闖一闖。出現之初,它們自身的一些構造已表現出對水生生活的適應,顯現其未來對海洋環(huán)境的適應潛力。例如,巴基鯨耳部具有高密度、膨脹的聽泡,與鱗骨(頰骨)部分分離表明其已適應了水下聽覺;雷明頓鯨是一種伏擊型捕食者,具有高度發(fā)達的聽覺,較長的口鼻部可能有利于其呼吸時保持水分,骨骼末端附近的結構顯示其可能具有機械性刺激感受器。
在適應海洋的過程中,古鯨的身體發(fā)生了變化,后肢退化便是典型的例子之一。一些古鯨曾有突出體外的后肢,而現代鯨類后肢消失(見圖6)。巴基鯨具有明顯的后肢,陸行鯨具有較大的后腿和足部,原鯨具有發(fā)育良好的骨盆。在埃及中部發(fā)現的始新世中期(距今約4000萬年前)的龍王鯨骨骼化石,提供了該物種后肢極度縮小的證據。生存于始新世晚期到漸新世早期(距今約4100萬~3300萬年前)的矛齒鯨,是最早實現完全水生的古鯨之一。
圖 6 鯨的演化示意圖(圖片來源 / Wiki)
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愛護
大家對藍鯨、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比較熟悉,但對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可能相對陌生,部分讀物甚至還出現了“肉可食,皮可制革”等錯誤觀點。事實上,海洋哺乳動物是一個多樣化的群體,在經歷了漫長的演化后,已成為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了關于海洋哺乳動物的趣事后,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多地關注這類動物,并與它們和諧共處,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呢?
當我們討論海洋哺乳動物的演化歷史時,需要建立一個可將進化時間聯系起來的標準時間框架。下圖中列出了地質學時間尺度,我們在文中討論各類化石時參考了這一尺度。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演化事件及時間節(jié)點,可從下圖中獲得更多的信息。
(責任編輯 / 李島??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