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上小學時由于生源太多,學校教室不夠,結果采用二部制。一個班上午上課,另一個班下午上。一周輪一次。因為是半天,母親就帶我去她工作的學校。她去教書,我就在辦公室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便溜出去玩兒。
母親辦公桌的對面是一位年輕又漂亮的阿姨,聽說她是華僑,從穿衣打扮上能看出來。
這位阿姨永遠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我卻沒有叫過她阿姨,總覺得她太年輕了,更像大姐姐。這位張老師剛畢業(yè)入職,也就二十多歲。其實剛入職的中學老師與學生的年齡相差不多,也就大了幾歲,屬同輩人。如果她站在高年級學生中,根本看不出她是老師。
我上中學后,張老師真成了教我的老師。我也不用改口了,反正一直叫她老師。張老師耐心十足,對學生關懷備至,甚至有點兒婆婆媽媽的。
那年夏天我們年級去軍訓,我們住在部隊附近的村子里。老師號召同學保持借住場所衛(wèi)生,大家輪流值日。輪到我時熱情高漲,除了掃地之外,找塊布動手擦案臺上的瓷撣瓶。
所謂撣瓶就是放置雞毛撣子的,一般是隨嫁用品。年代久的是大清年間,近的也是民國時期。張老師一見大驚道,你可千萬小心,這個東西很珍貴,別碰碎了。張老師祖上是名紳之家,對中國文化亦有所知。我是后來才知道,有些年頭的撣瓶很值錢,要是失手給打碎了,的確是個事兒。
我印象中張老師這樣出身的人都氣質高冷,但張老師不是,她見誰都熱情打招呼。學校有一個工友聽說她是華僑,感覺她肯定富有,又見她面善,平時總是主動與人打招呼,竟以為他們有些交情,然后就去找她借錢。開始一兩次她磨不開面兒也就借了,誰知幾次三番,借多還少。張老師也不懂拒絕,苦不堪言。多虧同事知道了此事,告訴學校領導,學校領導出面才制止了。
張老師與一個著名運動員結了婚,有了一個女兒。本應該是完美的生活,可惜她英年早逝。生命終止時她依然美麗。她與人為善,熱愛生活。她特別喜歡花兒,尤其是玉蘭花。她去世時正值玉蘭花開,那時節(jié)玉蘭樹滿是綻放的花蕾。
玉蘭樹冬天也是光禿禿的,春天新葉沒長,花卻放滿枝頭。待花謝之后,一樹綠葉與其他樹并無不同,平常讓你想不起來它花滿枝怒放的盛景?;蛟S春天那一刻,綻放的生命就這樣被詮釋了。一朵朵玉蘭花就如張老師短暫的人生時光,花開一瞬間就是她保持的純凈。
玉蘭花盛開的時節(jié)正是清明前后,那時節(jié)花朵爛漫??上肫鸸嗜サ娜耍潜瘋M是一聲嘆息可以釋放?
我記著張老師,那是優(yōu)雅的視覺記憶。不是太遙遠,太模糊。每年玉蘭花開,就如她美麗的容顏驚鴻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