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群星當年耀黃湖
      ——共青團中央黃湖“五七”干校系列傳記(之七)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江曉天

      2020-07-22 09:09:44徐洪軍信陽師范學院
      傳記文學 2020年7期
      關(guān)鍵詞:編輯室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社

      徐洪軍 信陽師范學院

      “1972年12月26日傍晚,我正在‘五七’干校的牛棚里抱草喂牛,連里干部來通知說:‘要你回北京去參加出版社復業(yè)準備工作,抓幾部長篇小說稿子,馬上收拾行李,盡快動身?!瘡?969年4月17日下放干校勞動改造以來,與爛泥、糞水、蒼蠅、蚊子打了三年零八個月的交道,自然愿意離開?!盵1]江曉天一輩子從事文字工作,長期擔任出版社領(lǐng)導,但是,他撰寫發(fā)表的文章實在不能算多。在中國內(nèi)地結(jié)集出版的,迄今為止只有《文林察辨》[2]和《江曉天近作選》[3],其中還有一部分文章是重復收錄的。江曉天的文章少,回憶共青團中央“五七”干校的文字則更少。除了上面這段回憶《李自成》第2卷出版過程的文字外,與黃湖農(nóng)場有關(guān)的,就只剩下兩個段落和一篇散文。兩個段落,一個是回憶蕭也牧去世,一個是回憶女兒靳虹參軍;一篇散文,是回憶一條狗和一頭牛的《干校二友》。[4]即便如此,當我們回首50年前共青團中央“五七”干校的那段歷史時,依然不應該忘記江曉天這顆閃耀在黃湖農(nóng)場歷史天空中的耀眼明星。

      對于很多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者來說,江曉天這個名字,可能并不是那么熟悉。他既不是著名作家,在文學批評領(lǐng)域的地位也并不顯著。但是,既然要討論他的位置,自然有被人所認可的理由:“十七年”時期,他領(lǐng)導中國青年出版社文學編輯室編輯出版了幾乎占據(jù)當時半壁江山的紅色文學經(jīng)典。中國青年出版社文學編輯室在當代文學作品的出版上幾乎達到了讓人民文學出版社備感壓力的程度:“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個面對青年的綜合性出版社的文學編輯室,在當代文學的出版上,在外界看來,竟敢與專業(yè)的、號稱‘皇家出版社’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爭雄,不可思議。”[5]20世紀80年代,江曉天參與、領(lǐng)導了文學領(lǐng)域的“撥亂反正”,通過中國文聯(lián)理論研究室的批評家隊伍以及他自己親自參與的文學批評、文學評獎等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新時期之初的文學繁榮。

      《文林察辨》

      文學編輯室的掌門人

      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學者可能不熟悉江曉天,但是,卻不會不熟悉“十七年”時期的紅色文學經(jīng)典“三紅一創(chuàng),青山保林”。這八部經(jīng)典的前四部“三紅一創(chuàng)”即《紅日》《紅巖》《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都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而江曉天正是當時文學編輯室的主任。在江曉天擔任主任期間,文學編輯室編輯出版了當代文學名著《紅日》《紅巖》《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李自成》《烈火金鋼》《阿詩瑪》《白洋淀紀事》《風雷》《草原烽火》等;翻譯出版了外國文學名著《牛虻》《卓婭與舒拉的故事》及凡爾納科幻小說系列選集等;此外還出版了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革命烈士詩抄》,專門發(fā)表革命回憶錄的叢刊《紅旗飄飄》,普及中國古典文學知識的《唐宋詞選》《歷代文選》《詩詞例話》《古代短篇小說選》等??梢哉f,此時的文學編輯室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青年出版社文學作品出版的黃金時代?!皬闹袊嗄瓿霭嫔?0年代出版的書目看,從文學編輯室二十來位編輯的經(jīng)歷看,中國當代文學的第一次繁榮,他們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的?!盵6]因此,包括當代文學學者在內(nèi)的讀者不應該忘記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著名編輯家江曉天。[7]

      可是誰又能想到,這位給中國青年出版社帶來了巨大輝煌、出版了大量文學名著的編輯竟然是一個連初中都沒有畢業(yè)的人,他甚至“從未想過自己會改行當編輯”[8]。江曉天,原名靳家保,1926年出生于安徽省定遠縣朱灣鎮(zhèn)下靳家村。1941年,他輟學參加革命,在根據(jù)地當小學教員。1948年起,他參與創(chuàng)辦《新濰坊日報》《青年文化報》《山東青年報》,開始從事編輯工作。1951年,他調(diào)入共青團中央出版委員會,參與創(chuàng)建青年出版社。青年出版社與開明書店合并后,他擔任中國青年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時年27歲。

      初創(chuàng)時期的文學編輯室面臨著不少困難。首先是隊伍問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隊伍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從青年團系統(tǒng)抽調(diào)來的干部,年輕,邊干邊學;一是由開明書店合并過來的,比我們年長些,有編輯工作經(jīng)驗?!盵9]文學編輯室中,從開明來的老編輯并不多,周振甫是最有影響的了,但他主要負責古代文學。使中國青年出版社在當代文學作品出版方面名聲大振的主要是一些年輕的編輯,如蕭也牧、黃伊、張羽、王扶、陳碧芳等。除蕭也牧以外,這些編輯要么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大學生,要么是從青年團抽調(diào)上來的革命干部,普遍缺乏編輯經(jīng)驗。其次是資源問題。因為之前大多不是專門從事文學工作的,這些編輯與作家之間缺乏必要的聯(lián)系和信任,作家們自然也不會想到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他們出版。最后,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大家普遍認為中國青年出版社主要是以出版青年讀物為主的綜合性機構(gòu),其文學編輯室出版的也大多是青年英雄傳記?!爸星嗌缡强壳嗄晡膶W讀物起家的,主調(diào)是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盵10]同時,“五十年代初,文學界曾有過一種‘傳記’非文學正宗之說?!盵11]在這種背景下,中青社的文學編輯室自然很難組到高質(zhì)量的文學作品。

      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江曉天和他的同事們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首先是創(chuàng)建培養(yǎng)編輯隊伍。對于一個出版社來說,作家、作品自然重要,沒有了作品,出版社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粋€出版社,要想聯(lián)系優(yōu)秀的作家、出版優(yōu)秀的作品,一個首要的條件是要有優(yōu)秀的編輯。沒有優(yōu)秀的編輯,自然很難出版優(yōu)秀的作品。為了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編輯隊伍,中青社領(lǐng)導為文學編輯室調(diào)進了當時已經(jīng)受到嚴厲批判的作家蕭也牧,剛從中山大學畢業(yè)的年輕大學生黃伊,華東青年出版社的張羽,高中畢業(yè)生王扶,總政文化部的陳碧芳,開明書店的周振甫,俄文翻譯陳斯庸、韋鐘秀,印度歸國華僑、英文翻譯嚴紹端、施竹筠,法文翻譯、震旦大學畢業(yè)生李震羽等。

      有了人才,還要懂得培養(yǎng)和使用。擔任編輯室主任期間,江曉天和蕭也牧“手把手地帶出了張羽(《紅巖》責編)、黃伊、畢方[12](《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卷責編)、王扶(后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等一批優(yōu)秀編輯,形成了一個精誠合作的集體,在抓稿、編稿方面自有一套非凡的功夫”[13]。作為業(yè)務領(lǐng)導,江曉天對編輯們可謂是知人善任。“他之所以選擇陶國鑒來當《紅日》的責任編輯,是因為陶國鑒也曾是新四軍,既熟悉這段歷史,也懷有深情。”[14]“選擇張羽做《紅巖》的責任編輯,和他曾經(jīng)編輯過作者們同一題材的回憶錄有關(guān),和他剛剛編輯了反映獄中斗爭的《王若飛在獄中》有關(guān),也和他的革命經(jīng)歷尤其是曾經(jīng)參加過上海的地下斗爭有關(guān)?!盵15]《紅旗譜》最初由張羽、蕭也牧共同約稿,但最后做責任編輯的是“經(jīng)歷過晉察冀革命斗爭、對梁斌所描寫的冀中地區(qū)的斗爭生活有所體會的蕭也牧”[16]?!秳?chuàng)業(yè)史》前期約稿、簽訂出版合同的工作是由黃伊擔任的,因為“他熱情,腿勤,能張羅,有一種奉獻精神。當年文學編輯室外出約稿、團結(jié)作家的活兒,基本上是他干的”[17]。責任編輯則是由曾經(jīng)從事過編輯工作、對文學作品也有著較高鑒賞水平的陳碧芳擔任的。

      青年江曉天

      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的稿費單

      雖然是編輯室主任,對業(yè)務有著較高的理解,但是在編輯出版工作上,江曉天并不獨斷專行,而是充分支持編輯們的首創(chuàng)精神。中國青年出版社是以青年文學讀物起家的,20世紀50年代初期,文學編輯室出版了不少在青年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的作品,如《劉胡蘭小傳》《董存瑞的故事》《高玉寶》《在烈火中永生》等。但是后來,能夠出版單行本的英雄傳記或者革命回憶錄越來越少。這時候,黃伊、張羽、王扶、蕭也牧等人策劃出版革命回憶錄叢刊《紅旗飄飄》,江曉天知道后立即表示贊同,結(jié)果一炮打響。1962年??俺霭?6輯,1979年復刊以后又出版15輯,總印數(shù)達到450萬冊,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為幾代青年人的思想啟蒙讀物。

      作為領(lǐng)導,江曉天不僅在業(yè)務上對編輯們著力培養(yǎng)、妥善使用,而且在生活上也關(guān)心照顧,滿懷深情。在得知《草原烽火》的責編唐微風去世的消息后,江曉天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位“無名英雄”:“如果說‘編輯是無名英雄’,唐微風的名字應該無愧地列在其中,他是位不該被歷史遺忘的人。”[18]

      江曉天在文學編輯室具有很高的威望。在同事們眼里,江曉天“具有較強的政治敏感和洞察力,有精密細致的組織能力,以干練的作風,團結(jié)友愛的精神,領(lǐng)導了這一戰(zhàn)斗的集體,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苦心經(jīng)營,愛護集體的榮譽,在漫長的戰(zhàn)斗歲月中,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使這個編輯室變成了團結(jié)作家的中心”[19]。由于江曉天強烈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同時也由于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蓬勃向上的進取風尚,整個文學編輯室形成了一種十分濃厚的團隊精神?!白鳛槊嫦蚯嗄甑木C合性出版社,在文學作品出版方面能創(chuàng)造這樣豐碩的成果,不能不歸功于青年團中央的重視,歸功于中國青年出版社有個既精通業(yè)務又有責任心的領(lǐng)導班子,尤其在文學編輯室,兵精將強,團結(jié)一心,充滿朝氣,有十分強烈的敬業(yè)精神?!盵20]這種團結(jié)敬業(yè)的精神后來一直讓他們感到驕傲:“編輯室是一個團結(jié)融洽的集體,真是全心全意為作家服務,把出的每一本好書,都當成每個編輯的職責和榮譽?!盵21]“至今還有一些老同志非常贊賞當年的那種團隊精神?!盵22]

      有了過硬的編輯隊伍以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團結(jié)作家、出版作品。在這一方面,江曉天提出了“發(fā)現(xiàn)一流作家,編輯出版一流作品”的“大一流”方針。所謂“發(fā)現(xiàn)一流作家”,主要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新人。因為大家普遍認為中國青年出版社主要以出版青年文學讀物為主,那些已經(jīng)成名的作家大都不太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他們出版。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青年新作者上。發(fā)現(xiàn)新人的第一次行動開始于1956年3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會議。為了迎接這次會議,江曉天和蕭也牧、陳碧芳三人到全國各地了解青年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態(tài),努力開辟稿源。同時,江曉天選派善于交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黃伊和張羽,作為大會的工作人員,一方面參加大會的工作,一方面加強與青年作家的聯(lián)系,爭取組稿。經(jīng)過兩人的不懈努力,他們跟與會青年作家簽訂了數(shù)十份約稿合同,并借鑒蘇聯(lián)經(jīng)驗向作家預支了訂金。青創(chuàng)會結(jié)束以后,中國青年出版社當年就出版了一套10卷本《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選集》,包括:小說選輯《糧食》《一年》《一心入社》《在冬天的牧場上》、詩歌選輯《我們愛我們的土地》、散文報告選輯《楓》、戲劇選輯《草原民兵》《擋不住的洪流》、兒童文學選輯《海濱的孩子》、說唱文學選輯《江邊游》。由于兩位編輯在這次會議上的出色表現(xiàn),中國青年出版社團結(jié)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出版了一大批優(yōu)秀文學作品,實現(xiàn)了文學編輯室工作重點從出版翻譯作品到出版文學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變。

      江曉天(左一)、蕭也牧(左二)、陳碧芳(左三)在四川組稿

      為了團結(jié)作家,出版一流作品,江曉天實施了很多辦法。第一,憑借自己對作家創(chuàng)作水平的判斷及其創(chuàng)作動態(tài)的了解,提前與作家聯(lián)系,預訂作品。1952年,著名作家柳青辭去《中國青年報》文藝部主任的職務,到陜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qū))落戶。江曉天得知這一消息以后,預感到一部重要的作品將從柳青筆下問世,馬上派黃伊到長安縣向柳青組稿,臨行之前還叮囑黃伊,其他工作都可以不做,只要把這部作品約到手。黃伊果然不負重托,最終成功與柳青簽訂了約稿合同。1955年,江曉天、蕭也牧、陳碧芳到湖北組稿時,專門拜訪了姚雪垠。在得知姚雪垠正在工廠深入生活時,就與他簽下合同,計劃出版一部反映公私合營紡織廠女工生活的長篇小說。雖然因為各種原因,這部作品后來未能問世,但是,江曉天及中國青年出版社卻由此與姚雪垠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為此后長篇小說《李自成》的出版以及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復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第二,借鑒蘇聯(lián)經(jīng)驗,預支訂金,甚至預支稿費。第一次青創(chuàng)會上,黃伊、張羽預支訂金的做法,讓作家們感到很是新鮮,一致稱贊中國青年出版社組稿的真誠。1956年,姚雪垠患病,急需用錢,經(jīng)臧克家轉(zhuǎn)告,中國青年出版社隨即寄去500元?!爱敃r物價低,這筆錢頗能濟燃眉之急。這是對作家雪里送炭的工作,青年出版社做得好,根本不問我什么時候有稿子給他們?!盵23]1961年,柳青所在的皇甫村要架高壓線,裝變壓器,立電線桿,因為村里沒錢,柳青向中國青年出版社預支了《創(chuàng)業(yè)史》第二部5500元的稿費。這些事現(xiàn)在都成了文學史上的美談。第三,“在抓‘大一流’中又特別注意抓大題材的長篇小說,也就是抓深刻生動地反映社會、著力塑造概括時代精神的藝術(shù)人物形象,表現(xiàn)手法有創(chuàng)新的作品,叫‘抓大盤’。”[24]對于這些重點作品,文學編輯室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邀請作家進京,給他們提供專門的空間以便他們集中精力進行創(chuàng)作和改稿,有時候還會專門派出編輯幫助作家進行修改。修改《李自成》第2卷時,姚雪垠帶著夫人王梅彩住在幸福一村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宿舍,就在江曉天家隔壁。就作品的修改與定稿,姚雪垠與江曉天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反復討論。在《紅巖》的創(chuàng)作、修改過程中,中國青年出版社也多次邀請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進京改稿。

      江曉天給姚雪垠的信

      江曉天(右一)與姚雪垠夫婦

      中國青年出版社文學編輯室在“十七年”時期之所以能夠取得那樣突出的成就,除了編輯們認真工作、團結(jié)奮進,江曉天領(lǐng)導有方、個人魅力,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工作方案和努力方向與那個時代取得了高度契合。在江曉天的工作思路中,最核心的兩點是重視文學新人、出版重大題材的長篇小說。這兩點可以說與“十七年”時期的文學主流意識形態(tài)十分合拍。就作家隊伍而言,“來自解放區(qū)的作家(包括進入解放區(qū)和在解放區(qū)成長的兩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交開始寫作的青年作家,是這一時期作家的主要構(gòu)成”。在題材方面,“‘題材’被認為是關(guān)系到對社會生活本質(zhì)‘反映’的‘真實’程度,也關(guān)系到‘文學方向’的確立的重要因素”?!霸谛≌f體裁上,這一時期趨向于關(guān)注它的‘兩極’,即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對于長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規(guī)模和容量,是受到重視的一個主要因素。”[25]從洪子誠對“十七年”文學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來看,中國青年出版社重點出版青年作家關(guān)于重大紅色題材的長篇小說,可以說是準確把握住了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追求。這大概與江曉天從15歲起就參加新四軍的革命經(jīng)歷密不可分。

      新時期文學評論的參與者

      1975年11月,因為不同意當時出版社領(lǐng)導的一些做法,江曉天被迫離開中國青年出版社,調(diào)入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下屬的中國文學雜志社,但其主要精力還是被中青社借調(diào)參加姚雪垠《李自成》第2卷的修改、定稿、出版工作。《李自成》第2卷出版以后,1977年江曉天調(diào)入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任主任。1982年,經(jīng)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江曉天擔任中國文聯(lián)書記處書記兼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在此期間,他團結(jié)帶領(lǐng)自己周圍的文學評論家,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積極推動了新時期中國文學的恢復和繁榮。在團結(jié)批評家方面,他率領(lǐng)的中國文聯(lián)理論室,涌現(xiàn)出了顧驤、鄭伯農(nóng)、劉夢溪、林涵表等著名文藝評論家。他們與中國作協(xié)的季紅真、曾鎮(zhèn)南、唐達成、陳丹晨、劉錫誠、雷達等,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朱寨、張炯、何西來、劉再復等,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前期中國文學批評界的三大重鎮(zhèn)。在具體的文藝評論方面,他出版了《文林察辨》等文藝評論著作;作為評委,他多次參與茅盾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的評獎工作;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中篇小說卷》并撰寫了長篇導言。無論是擔任評委評選作品,還是擔任主編編選作品,顯示的都是一個人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評判能力。所以,在此重點對江曉天這一時期的文學批評作一簡要概述:

      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者。從江曉天在新時期評論的作品、他所征用的理論資源、發(fā)表文章的主要報刊及其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四個方面可以看出,江曉天在新時期的主要角色與其說是一個批評家,不如更準確地說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文學領(lǐng)域的一個引導者。他專篇評論或關(guān)注過的作品中,后來在文學史上還經(jīng)常被人們提到的有:《創(chuàng)業(yè)史》《李自成》《冬天里的春天》《將軍吟》《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芙蓉鎮(zhèn)》《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huán)》《那五》《黑駿馬》《人生》《喬廠長上任記》《鄉(xiāng)場上》《花園街五號》《今夜有暴風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此外,他專篇評論過的作品還有:《戰(zhàn)爭和人》《無定河》《戊戌喋血記》《長江三部曲》《楓香樹》《春江風雨》《沙陀情暖》等。他并不是一個專業(yè)的評論家,一般不會專門花時間去評論一部作品,他撰寫評論文章,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需要。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這些作品中看到他的傾向性:他所關(guān)注、評論的主要是那些書寫重大題材,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致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在評論這些作品時,江曉天所使用的理論資源主要來自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無產(chǎn)階級革命領(lǐng)袖和魯迅這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知識分子普遍接受的著名作家。我們統(tǒng)計論文集《文林察辨》,他在文中共征引文獻21次,其中,引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0次、《魯迅全集》4次、《毛澤東選集》3次、《列寧選集》2次。江曉天的文章主要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主流刊物上。除了對作品本身進行思想藝術(shù)的評論以外,他還試圖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論方面有所倡導。如《“爭鳴”應是一種探討》《進一步解放“藝術(shù)生產(chǎn)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文藝方向需要有立法上的保證》《評論應面向大眾,有所倡導》等。

      江曉天夫婦與兩個子女

      對文學思潮、文學現(xiàn)象的宏觀理解與分析是江曉天的優(yōu)勢。為《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中篇小說卷》撰寫的序言十分突出地表現(xiàn)了這一點。在這篇很長的序言中,他首先對1976至1982年間中篇小說的成績作出了判斷:“我們將新時期以來中篇小說的迅猛發(fā)展稱作‘中篇小說的崛起’。”而后又給出了“崛起”的四個原因:首先是新時期的歷史條件。“新的時代思想和新的社會生活”“為新時期以來中篇小說的崛起和繁榮提供了最根本、最深厚、最堅實的思想、生活和藝術(shù)條件。”其次是中篇小說的體裁與新時期讀者的閱讀需求相契合。短篇小說能夠迅速反映生活,但生活容量不夠豐厚;長篇小說能夠較為深廣地反映生活,思想內(nèi)容豐厚宏大,但創(chuàng)作時間較長,不能及時提供給讀者。而中篇小說兼有兩者之長,“既能迅速及時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又能包容較廣闊的生活內(nèi)容和較深厚的思想內(nèi)容”。再次,一些比較活躍的中年作家已經(jīng)積累了較為深厚的生活素材,短篇小說已經(jīng)難以容納,作者又不想將其分散到多個短篇小說中,完整而有分量的中篇小說成了一些作者的優(yōu)先選擇。最后是文學刊物的原因?!氨姸嗟拇笮臀膶W刊物為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適時的發(fā)表園地。”[26]江曉天的這種分析在四十年后的今天看來,依然站得住腳。最著名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之一、洪子誠所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對這一時期中篇小說崛起原因的分析也基本上沿用了江曉天的這種判斷。

      茅盾書贈江曉天

      如果我們對江曉天的文學觀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jié),可以將其稱之為包容而又正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他在文學觀念上的包容,一方面大概與他的個性有關(guān)。在江曉天去世后,中國文聯(lián)對他的評價是:“為人低調(diào),待人真誠,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廉潔奉公,耿直坦率,作風正派?!盵27]另一方面也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從參加革命開始,江曉天一直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先做教師,后做編輯,對文化藝術(shù)的規(guī)律應該比較了解。同時,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個人遭遇也讓他對極“左”的做法比較抵觸。江曉天文學觀念上的包容,表現(xiàn)的方面很多,這里僅舉兩個例子:《桑樹坪紀事》在對社會問題的揭示方面應該是比較尖銳的,但是他依然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評論文章,稱它為“藝術(shù)上有特色、思想上有深度的現(xiàn)實主義的成功之作”[28]。在文學觀念上,他是主張現(xiàn)實主義的,但是對西方的一些藝術(shù)方法也并非完全排斥,在編選《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中篇小說卷》時,就選入了王蒙的意識流短篇小說《蝴蝶》和《布禮》。

      江曉天經(jīng)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歷史真實性與藝術(shù)真實性的問題。在歷史真實性的問題上,他允許細節(jié)的虛構(gòu),但是堅持歷史的真實,并且要求作家以歷史唯物主義把握本質(zhì)真實,最后達到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真實的和諧統(tǒng)一。他所討論的另一個理論問題也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經(jīng)常面臨的問題:普及與提高。他認為,普及與提高的問題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普及與提高不可分割,一方面要注重精品,同時又不能排斥普及。當80年代出現(xiàn)否定《創(chuàng)業(yè)史》和《李自成》的聲音時,他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為這兩部作品同時也為兩位作者進行辯護,發(fā)表了《也談柳青和〈創(chuàng)業(yè)史〉》和《歷史將繼續(xù)證明——談姚雪垠和〈李自成〉》。他所辯護的不僅是他當年所從事的事業(yè),同時也是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道路。

      中國青年出版社“三紅一創(chuàng)”

      綜觀江曉天的一生,他在“十七年”時期和新時期所從事的文學工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和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不僅是把他作為曾經(jīng)閃耀在黃湖夜空的一顆明星來紀念,同時更是“把他當作一個尚未被人們所完全認識的、有功業(yè)作支持的文學編輯出版家、文學評論家、文學活動組織家,一個道德高尚,為多事的文壇提供了團結(jié)范例的人來紀念的”[29]。

      注釋:

      [1]江曉天:《雖有御批 還遭磨難——〈李自成〉第二卷稿的編輯工作》,《江曉天近作選》,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頁。

      [2]列入陳荒煤、馮牧主編的“文學評論家叢書”,1995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叢書中的其他作者也都是20世紀80年代的著名評論家:陳荒煤、馮牧、潔泯、朱寨、王春元、唐達成、顧驤、陳丹晨、謝永旺、廖俊杰、何西來、何鎮(zhèn)邦、秦晉、馮立三、雷達。

      [3]在《江曉天近作選》的《后記》中,作者說:1951年,香港求實出版社曾將他10多萬字的思想評論文章結(jié)集為《青年思想修養(yǎng)漫話》出版。

      [4]這種現(xiàn)象其實也不止發(fā)生在江曉天身上。在搜集整理團中央“五七”干校的歷史文獻時,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當時保留下來的一些書信和工作日記以外,在人生的晚年,即便是撰寫回憶文章,團中央“五七”干校的下放干部也極少回憶他們在干校的生活。倒是跟隨他們下放的子女為我們留下了更多的史料。這是一個頗為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就江曉天而言,不僅他自己回憶干校生活的文字極少,別人回憶他在團中央“五七”干校的文章也不多。目前所見,丁眾撰寫的不足千字的紀念文章《永遠的忘年交》(收入《為你驕傲——憶江曉天》)可能是目前唯一一篇專門回憶江曉天干校生活的文章了。

      [5]王立道:《大善必有善終——緬懷江曉天同志》,劉錫誠、馮立三主編《為你驕傲:憶江曉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頁。

      [6][20]王立道:《燭照篇——黃伊和當代作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頁、37-38頁。

      [7]奇怪的是,2005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匯輯》10卷,收錄54位著名編輯出版家的研究資料,其中有江曉天文學編輯室的同事周振甫、蕭也牧,沒有江曉天。2016、2017年,該出版社又出版了這套叢書的第11、12輯,補收著名編輯出版家10位,其中有中國青年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邊春光,接替江曉天擔任文學編輯室主任的闕道隆,依然沒有江曉天。

      [8]江曉天:《我是怎樣開始當編輯的》,《江曉天近作選》,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9]章學新:《振甫先生——永遠的懷念》,張世林主編:《想念周振甫》,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頁。

      [10]江曉天接受石灣采訪時的說法。石灣:《紅火與悲涼——蕭也牧和他的同事們》,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頁。

      [11]江曉天:《愿傳記文學之花盛開》,《文林察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頁。

      [12]畢方:原名陳碧芳,在中國青年出版社期間任《紅旗飄飄》編輯。1962年《紅旗飄飄》??院螅D(zhuǎn)業(yè)到黑龍江作家協(xié)會任專業(yè)作家。1974年,與鐘濤合作出版著名長篇小說《千重浪》。

      [13][14]石灣:《紅火與悲涼——蕭也牧和他的同事們》,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頁、252頁。

      [15][16]錢振文:《革命文學的加工廠:中青社對〈紅巖〉的加工和修改》,郝振省主編:《出版六十年名著的故事》,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頁。

      [17]江曉天接受石灣訪談時對黃伊的評價。石灣:《紅火與悲涼——蕭也牧和他的同事們》,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第164頁。

      [18]江曉天:《不該被遺忘的人》,《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第55頁。

      [19]黃伊:《作嫁篇》,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頁。

      [21]畢方接受石灣采訪時的感嘆。石灣:《紅火與悲涼——蕭也牧和他的同事們》,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頁。

      [22]王久安:《編輯大家 出版功臣——痛悼江曉天同志》,劉錫誠、馮立三主編《為你驕傲:憶江曉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頁。

      [23]姚雪垠:《學習追求五十年》,《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4期,第81頁。

      [24]王一地:《風雨中的關(guān)照——懷念曉天大哥》,劉錫誠、馮立三主編《為你驕傲:憶江曉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頁。

      [25]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頁、81頁、84頁。

      [26]江曉天:《新時期中篇小說的崛起》,《文林察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5頁。

      [27]鄭伯農(nóng):《懷念江曉天同志》,劉錫誠、馮立三主編《為你驕傲:憶江曉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頁。

      [28]江曉天:《喜讀〈桑樹坪紀事〉》,《文林察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頁。

      [29]馮立三:《我得兄事之,幸也——曉天逝世周年祭》,劉錫誠、馮立三主編《為你驕傲:憶江曉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頁。

      猜你喜歡
      編輯室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社
      內(nèi)卷
      科教新報(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我等待……
      讀者(2021年5期)2021-02-05 02:52:39
      Close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the Immigrant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Differencein Under the Skin(Glazer 2013)
      2017年度新聞記者證核驗公示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Aesthetics Taste of Ancient Greeks
      《四川地震》編輯室郵箱變更通知
      四川地震(2015年1期)2015-04-09 04:38:38
      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5:40
      不寵無驚過一生
      視野(2014年17期)2014-08-25 20:56:32
      撤文公告
      柳江县| 亳州市| 临邑县| 历史| 乐昌市| 合阳县| 惠州市| 宝清县| 虹口区| 翁源县| 临城县| 航空| 泰顺县| 广德县| 文化| 阿巴嘎旗| 乌拉特后旗| 永平县| 大理市| 石屏县| 广南县| 专栏| 琼海市| 金山区| 荥经县| 新疆| 禹州市| 湖南省| 永靖县| 赣榆县| 丰镇市| 九龙县| 从化市| 虹口区| 邛崃市| 长沙县| 锦州市| 陇西县| 独山县| 台东市| 屏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