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萍, 宋慧鋒, 徐 鈮, 魯 鵬, 吳興波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血液凈化室, 廣東 廣州, 510405)
睡眠障礙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發(fā)生率高達65%~80%,主要表現(xiàn)為失眠[1]。失眠導致患者長期疲勞、白天嗜睡和感知功能下降,使其生理節(jié)律紊亂、活動能力降低,嚴重影響生存質量及生活質量。本研究對本院血液透析中心內(nèi)278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調查,篩查出131名失眠患者,對其中醫(yī)證型特點、分布規(guī)律進行分析,并初步探討其影響因素。
選取2017年7月—9月在血液透析中心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2]中失眠癥的診斷;②阿森斯失眠量表(AIS)≥6分;③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3]>7分;④取得患者同意,自愿參與,理解并配合研究者;⑤在調查期間病情穩(wěn)定,無嚴重并發(fā)癥。排除標準:①抑郁癥、焦慮癥或其他精神心理疾患,有睡眠障礙者;②失眠由已明確的器質性疾病引起者。
對本院血液透析中心內(nèi)278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調查,篩查出失眠患者,并調查失眠患者的一般資料及中醫(yī)證型情況,對其中醫(yī)證型特點、分布規(guī)律進行分析。
1.2.1 一般資料: 包括被調查者姓名、性別、年齡、透析齡、每周透析時間、吸煙、飲茶、學歷、職業(yè)、婚姻情況。
1.2.2 中醫(yī)證型:收集失眠患者的四診資料,由臨床中醫(yī)師對其進行辨證分型。中醫(yī)證型分類依據(jù)《中藥新藥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和《中醫(yī)內(nèi)科學》不寐章節(jié)[5]中的分型標準分為5個癥型:①肝火擾心: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②痰熱擾心: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③心腎不交: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④心脾兩虛: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⑤心膽氣虛:虛煩不寐,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采用SPSS 23.0軟件,計量資料以率(%)表示,分類變量間的多個構成比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7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篩查出131(47.12%)例失眠患者。對131例患者進行進一步調查,剔除2例資料不全者,最終共收集129份患者資料。
129例失眠患者年齡31~89歲,平均(60.93±11.65)歲;男75(58.14%)例,平均(61.21±11.16)歲;女54(41.86%)例,平均(60.51±12.37)歲;青年(18~44歲)10(7.75%)例、中年(45~59歲)48(37.21%)例、老年(≥60歲)71(55.04%)例;透析齡3~214個月,中位數(shù)31.00(17.00~62.00)個月,其中<12個月26(20.16%)例、13~36個月51(39.53%)例、37~60個月20(15.50%)例、61~119個月25(19.38%)例、>120個月7(5.43%)例;每周透析時間8~12 h,<10 h者36(27.91%)例、>10 h者93(72.09%)例;吸煙者21(16.28%)例,非吸煙者108(83.72%)例;喝茶者53(41.09%)例、不喝茶者76(58.91%)例;仍在工作者13(10.08%)例、無工作者116(89.92%)例。
129例患者失眠5個證型按比例由多到少依次為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肝火擾心、痰熱擾心、心膽氣虛,其中以心脾兩虛、心腎不交2個證型最為常見,兩者累計占比78.29%,占失眠患者總數(shù)的絕大部分。見表1。
表1 維持性血液透析失眠患者中醫(yī)證型分布
對所有失眠病例的中醫(yī)證型進行虛實分類,將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心腎不交型歸為虛證;肝火擾心、痰熱擾心型歸為實證。本組患者失眠癥以虛證為主,占比82.94%,見表2。
表2 維持性血液透析失眠患者中醫(yī)證型的虛實分型
在129例失眠患者中,男女的證型分布特點一致,男女均以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兩型為主,均以心脾兩虛型比例最高,以心膽氣虛型為最少出現(xiàn),不同性別之間的證型構成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129例維持性血液透析失眠患者中醫(yī)證型與性別的關系
在129例失眠患者中,青年、中年、老年組均以心脾兩虛型為主,青年組中無肝火擾心、心膽氣虛型,中老年組中以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兩型為主,不同年齡段之間的證型構成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2。
圖2 129例維持性血液透析失眠患者中醫(yī)證型與年齡的關系
在129例失眠患者中,各透析齡層人群均以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兩型居多,不同透析齡之間的證型構成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3。
圖3 129例維持性血液透析失眠患者中醫(yī)證型與透析齡的關系
失眠屬于中醫(yī)的“不寐”“目不瞑”“不得眠”范疇,中醫(yī)認為主要是由于人體陰陽失衡、陽不交陰所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礙發(fā)生率比普通人高,已有的文獻報道發(fā)生率為49%~88.5%[6-8],其中失眠是睡眠障礙最主要的表現(xiàn)。Collins等[6]研究表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的發(fā)生率為80%,并指出睡眠障礙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長期存活率相關。謝忠禮等[9]調查顯示,普通人群失眠的發(fā)病率達21.3%,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失眠發(fā)病率為49%~69.1%,遠高于正常人群。本研究對血液凈化中心27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失眠發(fā)生率為47.12%。
中醫(yī)將尿毒癥歸屬于“虛勞”“癃閉”“關格”“水腫”等范疇,尿毒癥的病機為脾腎衰敗,尿毒濕邪之邪壅塞三焦,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阻滯,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導致體內(nèi)邪實壅盛,其證型特點為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病位在脾、肝、腎[10-11]。本虛證以脾腎氣虛證和氣陰兩虛證為主,標實證以血瘀證最多,濕濁證次之。失眠辨證首分虛實。虛證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和心膽氣虛引起心神失寧而導致失眠;實證為肝郁化火和痰熱內(nèi)擾引起心神不安而導致失眠[12-13]。本調查顯示,129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5個證型按比例由多到少依次為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肝火擾心、痰熱擾心、心膽氣虛,其中以心脾兩虛、心腎不交2個證型最為常見,符合“不寐之證,虛證尤多”的論述[14]。
此外,本研究還對不同性別、年齡及透析齡患者的中醫(yī)證型分布特點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年齡及透析齡患者之間的證型構成比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性別、年齡和透析齡與患者中醫(yī)證型的分布顯著的聯(lián)系。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