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
朋友向我推薦央視尋根系列紀錄片《客從何處來》。他說,知道你極少看電視,但這部紀錄片真的很感動人哦。
友人誠不我欺也。我從網(wǎng)上觀看了學者易中天、收藏家馬未都、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阿丘、臺灣藝人曾寶儀和演員陳沖五個人的節(jié)目,有四感:一是感覺人生和歷史竟這么神奇;二是為其中一些人和事感動;三是對節(jié)目制作人偵探般的付出由衷地感謝;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胸中涌起無限的感慨和愧疚。
這五個人雖然都是名人,但均不是名門望族之后,也就易中天和陳沖可算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墒?,他們的家史追溯起來都那么神奇。易中天的18世祖易先,居然是明王朝派到越南諒山府的知府,因府城被反殖民的當?shù)厝斯テ贫员M殉職。這是中國海峽兩岸和越南三方歷史學家考證的結論,其中的細節(jié)很生動,說來話長。他的母親周樹奇年輕時居然住在曾任民國總理的湖南人熊希齡家,念北平幼稚師范學校,抗戰(zhàn)爆發(fā)后與宋美齡、鄧穎超等人辦保育院,這一切都有歷史檔案和圖片為證。馬未都的父親之所以投筆從戎,放棄教師的公職而奔赴抗日前線,事起于日本人布防于仁川港(今韓國境內(nèi))附近水域的水雷有一顆意外地隨暖流飄到青島附近海域,炸死了他家所在漁村的許多人,包括他的一個弟弟。曾寶儀的外公從揚州到南京,給一位官員家做仆人,以其老實勤快被介紹到總統(tǒng)府做印刷工人,專印政府公報之類文件。1949年元旦,20歲的他隨南京政府撤到臺灣,后來在那邊娶妻生子;這邊揚州老家姑表聯(lián)姻訂的娃娃親,女方上門等了三年,絕望之后才另尋生路并嫁人。曾寶儀見到這位老人竟不知如何稱呼她合適……
歷史有那么多的偶然和巧合。大的社會環(huán)境是我們的“命”,偶然性的條件是我們的“運”。冥冥之中若有定數(shù)(如岳麓書院的資料表明易中天祖輩的心愿就是要子孫做有學問的人),又離不開某種機緣(如果易中天不是有幸在電視上“品三國”成名,上述家世材料很可能他自己也無從得知)。由此,我想到儒家的說法,敬天、畏天命、慎終追遠,這些信念和倫理,自有其合理成分,并不像我們過去批判的那樣都是“封建糟粕”。
這組紀錄片里,許多場景令人感動。比如,易中天母親所讀幼師的那首校歌:“淳樸兮孩子,淳樸兮孩子,未來世界好壞之主體。渾然心地,不知害利;樂哉游戲,不計非是。社會價值在沒我,沒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北热?,中國藥理學奠基人、陳沖的外公張昌紹教授,他在“文革”中為什么要自殺?他的遺言是:“我寧愿輕于鴻毛地死,也不愿輕于鴻毛地生。”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所謂“寧折不彎”,所謂“時窮節(jié)乃見”,不就是如此嗎?還有,阿丘的大姨,當年為什么沒有同他母親和舅舅一起回中國而獨自留在馬來西亞?原來是,阿丘做割膠勞工的外公外婆被殺害后,他的母親姐弟三人無依無靠,大姐只好把自己賣了籌到送弟弟妹妹回故鄉(xiāng)的路費。大姐留下來受盡苦難,至今仍有憂郁后遺癥,但提起往事卻說:“這是自己作為姐姐應當承受的命運!”這些場景里有溫情,也有悲情,都令我們感動,令我們深思。它們比小說和戲劇更真切,更令人信服。
易中天先生對自己母親在抗戰(zhàn)中養(yǎng)育戰(zhàn)時孤兒的貢獻,為什么一無所知?因為她是在國民政府領導下工作,雖然是為中華民族持久抗戰(zhàn)而保育有生力量,但跟國軍抗戰(zhàn)老兵一樣,他們的經(jīng)歷在從前,不僅算不得光榮歷史,反而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的“政治污點”。母親不曾提起,子女也不去追問。那個年代,我們也講“家史”,那是貧下中農(nóng)和工人子弟才有資格講的,主題非常明確:憶苦思甜!憶萬惡的舊社會“三座大山”壓迫之苦,思共產(chǎn)黨領導鬧革命而翻身得解放之甜。
看馬未都那一集,我不免暗暗責怪他們父子缺少人情味。他父親是家族長子,爺爺和全家族對他寄托無限希望,用一年可買四畝地的錢供他讀了十年書,指望他改變?nèi)易迨来诤@酥杏懯车拿\。他瞞著爺爺出走參軍,到20世紀80年代病逝,再也沒有回過故鄉(xiāng)。而家族父老兄弟迄今為他保留著他“應當”繼承的房子,一直空著不許同族人住。因為這次拍尋根片,馬未都才從北京來到那個還有親叔伯的小島。
轉(zhuǎn)念一想,這也在情理之中?!拔母铩敝?,我們批“封建主義的宗法思想”,毀宗祠,燒族譜,講的是“階級感情”,什么家族呀、親情呀,都是“資產(chǎn)階級的人性論”“小資產(chǎn)階級的溫情”,必須改造,必須摒棄。
所幸這一切都已過去,中國正在回到一個正常的社會,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正名。像《客從何處來》這樣的個人敘事、家族敘事,不僅讓當事人在祖宗牌位(墓碑)前熱淚長流,也感動著許許多多善良的觀眾,引發(fā)思考和自省。
《客從何處來》節(jié)目名稱脫胎于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庇⑽钠麆t是“我從何處來”的翻譯,更直白地切合“尋根”主題。央視為制作這幾個人的尋根專題片,做了大量的調(diào)研工作,參與尋找線索和考辨的人有大學教授、檔案館和研究所的專家等等,這只是為了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心。他們也知道這不是普通記錄者能做到的。
其實,普通老百姓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只要做有心人,就可以對我們的父母和祖宗增進許多了解。他們的經(jīng)歷也許沒有多少傳奇,但真實生動,同樣可以豐富乃至矯正我們的歷史認知。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