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凱
從古代開始,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統(tǒng)治,設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員封贈制度,讓官員的先人得享榮光,而后世子孫得以追享先人的光輝成就,從而使政府更好的管理官僚群體。由官員封贈制度引申而來的命婦制度也是其中一環(huán),其中蕭氏家譜中提到的孺人正是封贈的稱號之一。
命婦的封號, 視夫或子的品級而定。 一品官之祖或妻封 “一品夫人 ”, 二品封 ?“夫人”,三品封 “淑人 ”, 四品封 “恭人 ”, 五品封 “宜人 ”, 六品封 “安人 ”, 七品封 “孺人 ”,八品封 “八品孺人 ”,九品封 “九品孺人 ”。要是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 要前面加“太 ”字。孺人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涵義及代指。孺人在古代是指大夫的妻子,在唐代指王侯的妾。宋代則為通直郎等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而到了明清時期則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
目前學術領域關于品官命婦封贈制度的研究主要關于各朝代封贈制度的概況以及品官命婦的社會影響兩個方面。其中杜文玉的《五代敘封制度初探 》主要探討了五代時期的封贈制度上承唐朝下啟宋朝的作用;趙永春、王姝的《金代品官命婦獲封贈途徑研究》主要論述了金代的婦女可以依靠家人擔任品官獲封,并且少數(shù)婦女也可以憑借自己所做出的貢獻獲封,而政府采取這一系列措施正是為了維穩(wěn)社會,安定人心;陳超的《明代女性碑傳文與品官命婦研究》則通過碑文來探索品官命婦制度,從而梳理命婦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命婦的社會生活及思想活動。劉寧元主編的《中國女性史類編》在第二編“女性與政治”中提到了品官命婦。趙東玉、李健勝編著的《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則詳細介紹了各朝命婦封號的變化過程。其他一些細節(jié)則在部分社會史和婦女史的著作中也有體現(xiàn),比如《中國婦女生活史》等。
蕭氏家譜中主要記載了楊孺人、熊孺人、施孺人、郭孺人四位孺人的事跡和形象,通過對四位孺人的描述和刻畫,展現(xiàn)了她們扶持家庭,堅貞堅強,自強不息的人物形象。而皇帝敕封她們?yōu)槿嫒?,以表彰門第,傳承后世。命婦的稱號主要依據(jù)男性封官的地位,其中不乏女子的人生經(jīng)歷、家庭貢獻以及生命歷程。在明清時期,政府嚴格規(guī)定命婦封贈的范圍,只有明媒正娶的妻子才有資格接受封贈,而后納的妾室則沒有這個權利。命婦的封贈稱號與她們擔任的角色息息相關,主要是堅貞守節(jié)的妻子,教育子女的母親以及厚德淑良的祖母三種角色。
在《蕭母郭孺人傳》中,郭孺人“孺人惟謹,執(zhí)婦道無非無儀而已”,她端守婦道,克勤克儉,照顧病中的蕭公,日夜哭泣,堅貞不移?!缎苋嫒诵颉分校苋嫒硕艢q就已經(jīng)守寡,但是“事姑盡婦道守節(jié)”,未曾改嫁,一直忙于家庭生計,直到五十二歲去世?!稐罾先嫒擞浡浴分?,楊孺人,雖痛苦不已,但未隨夫去,致力于忠海公的撫養(yǎng),堅貞頑強。在《郭嵩燾全集》中的《陳孺人傳》中提到“納婦女空室中,自披發(fā)捍門,寇悉諸室所有,刮去而空室,婦女得無恙”,陳孺人獨自一人守節(jié)家中,不畏賊寇,表現(xiàn)出了堅貞頑強之氣。在封建社會中,自從董仲舒提出“三綱五?!保拚咭苑驗榫V,后世出現(xiàn)了很多為守節(jié)而死的列女,她們有的雖未入門,一旦丈夫逝去,列女們依然追隨而去。而此處提到的命婦也符合此情況,她們雖未殉節(jié),但是為了保全家庭的聲譽以及撫養(yǎng)孩童,茍忍于世,不曾改嫁于他人,堅貞不已。這些命婦的行為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死節(jié)”的觀念,從一人終老,喪夫后照顧整個家族,符合當時的社會利益,為官府所褒揚。孺人與丈夫互為依助,丈夫處理門外之事,孺人處理庭院內之事,因此也十分考驗孺人的基本素質,在這種主流漢文化價值觀的引領下,對妻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輔助丈夫成為賢內助,因此封贈命婦制度不僅用于褒揚贊美妻子堅貞賢良,更是以此來夸贊丈夫,從而彰顯了男權色彩。
在蕭氏家譜中,眾多孺人不僅承擔著妻子的角色,更是擔任著母親的重要職責。母親不僅作為一名妻子,需要輔助丈夫,更是要生兒育女,對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熊孺人序》中,熊孺人“撫孤訓誨不少”,“事必躬親操作,始終無倦”,承擔起撫養(yǎng)孤子的責任,任勞任怨,終年五十歲,不曾停歇,熊孺人堪為母親之旌表。在《楊老孺人記略》中,孺人“回念身有遺腹”,“茍延殘喘以待娩期”,“撫到十七歲”,這些字句表現(xiàn)了楊孺人忍氣吞聲,含辛茹苦將兒女撫養(yǎng)長大,并重置家業(yè),創(chuàng)設家庭,給予子女良好的生活及教育環(huán)境。在《郭嵩燾全集》中的《郭母胡孺人墓銘》中,胡孺人“夫卒,撫子成立,娶婦高氏,生子五。”胡孺人將兒子照顧長大,并為其娶妻生子,彰顯了胡孺人作為母親的勤苦堅忍。從各種例子來看,母親的職責和角色是兒女成才的搖籃,一個家族人才輩出,離不開母親的孕育與關懷,因此母親這個角色承擔著培養(yǎng)家族人才的重任,是一個家族復興或者崛起的關鍵,因此孺人作為母親的角色更為世人所看重,所謂“母憑子貴”也從反面映襯母親教育子女,子女反哺母親的,從而更加體現(xiàn)了孺人作為母親的一個表率,她在家庭中承擔極為重要的任務。
隨著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層層遞進,再往上走就是祖母。祖母、曾祖母論其年歲,可以算是一家之中最年長的角色了,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這些土司夫人有著豐富的人生履歷,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生離死別,輔佐著丈夫,培養(yǎng)著兒子、孫子等幾代。在《郭嵩燾全集》中的《郭母胡孺人墓銘》中提到“子家益復卒,孫夭者二,孺人更為其孫先招授室生子,又見其曾孫成立,能讀書?!焙嫒藢鹤訐狃B(yǎng)長大并為其娶妻生子,孫子出世后又悉心照顧孫子,直至曾孫結婚,胡孺人八十三歲才辭世。祖母作為家中的最年長的家庭角色,依據(jù)她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成為家中的話事人,輔佐兒子、孫子建功立業(yè)。而勞苦功高的祖母往往也是子孫孝敬的重要對象,在古代“百事孝為先”,甚至孝排在忠之前,可見孝道不僅僅維系了一個家族內部的倫理關系,形成了以祖父母為首,父母為次,子女為后的家庭倫理關系,這種基礎的家庭關系也充當了社會關系運行發(fā)展的基石。因此,厚德淑良的祖母角色在在家庭關系種不可或缺,成為“領頭羊”的關鍵作用。這些祖母輩的命婦有著優(yōu)良的品德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整個家族的成長和復興保駕護航。
從先秦發(fā)展而來的品官命婦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女性封贈制度,這一制度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已經(jīng)較為完備。從根據(jù)丈夫的品級到根據(jù)個人貢獻封贈,命婦制度也在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今天探討的孺人正是七品官員的夫人,從蕭氏家譜中的孺人形象來分析命婦在家庭中擔任的角色以及承擔的角色。孺人作為七品官的配偶,品銜不高,在文獻和書籍中記載最為常見,她們的生活也往往更加清貧,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承擔的責任往往更大,承受的壓力更大。孺人在家庭中作為其他家庭成員的表率,在基層社會中也作為其他市民的典型,在封建社會中起著堅貞、勤苦、堅強的表率作用,為世人所敬仰佩服,也在家譜中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后人銘記。但是孺人為代表的命婦,作為個人,往往喪失自由獨立發(fā)展的生活空間,她們承擔家庭的重大責任,卻忽略了自身的需求和發(fā)展,忽視了對自己的建設,從而使自己淪為家庭服務的“工具”,無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無法改嫁再溫愛情。“孺人們”的感情需求被封建禮教深深地扼殺了,自己也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地工具,站在今天地角度再看,給這些普通的婦女們一頂“孺人”的稱號,是對婦女人性的一種扼殺,遏制了她們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這又是及其不公平的。作為封建社會的特有的命婦現(xiàn)象,我們也應該進行反思,這樣的制度的的確確地促進了社會地發(fā)展,符合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這一點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