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文學(xué)家薩特最具代表性的觀點,《禁閉》這部作品體現(xiàn)了薩特對于個體和他人的深邃思考:人的存在,人的自我認知必須借助他人或者他物才能完成,而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所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欲望就會在與他人的交流或者他物接觸中暴露無遺。個體欲望的滿足必然會與他人產(chǎn)生沖突,因此也詮釋了“他人即地獄”這句話的深刻哲理?!督]》這部劇以境遇、他人、自我為鏡,照射出了潛藏在個體內(nèi)心中的私欲,借此反思自我存在與生命的價值。
關(guān)鍵詞:《禁閉》鏡像; 對照; 欲望
《禁閉》是薩特創(chuàng)作的一部獨幕劇,也是其創(chuàng)作的三部哲理劇之一。《禁閉》劇中塑造了這樣的三個角色:一個殘忍的同性愛慕者(伊內(nèi)絲),一個臨陣退縮的逃兵(加爾散),一個視性成癮的謀殺者(艾斯黛爾)。他們死后在地獄里相遇,同處一室,三人之間互相戒備又相互隱瞞生前的種種罪行。三人自我封閉,卻又相互拷問,每個人都需要從他人的注視中尋求肯定。在地獄的密室中,三人急需從各種鏡像中找尋對自己生前罪責(zé)掩飾的借口,借此尋到慰藉,因此三人以境遇,他人,自我為鏡分別加以對照。
一、以境遇為鏡
“地獄式”的場景不可逃避,《禁閉》中所設(shè)置的場景是一個虛擬的“第二帝國時代款式的客廳”,是一個極其幽閉的空間?!斑@兒沒有鏡子,沒有窗戶”,按鈴也是壞的,無法與外界取得聯(lián)系,甚至“沒有任何容易打碎的東西”。在這樣的極限的境遇里,封閉的空間實際上是這個荒誕世界的微縮版,房間之外是走廊,走廊之外又是房間,永遠反復(fù),永遠循環(huán),沒人能清楚的知道這循環(huán)之外的景象,也沒有人能夠走出這個封閉的空間。在這座地獄的密室里,燈光永遠亮著,三個“死人”永遠活在對方的注視中。在這個荒誕的境遇里,任何事件都無法預(yù)測,感受不到任何時間的流淌,只能被動的等待著,這也是個人生存境遇的真實寫照,個體所從屬的眾多空間都閉合在一個特定的封閉的境遇里,無法同外界進行對話與交流。所以在這部戲開始時,三人都以境遇為鏡,在沉寂的環(huán)境里,長時間的無法同外界交流就會對個體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壓迫與壓抑之感,進而促使三位主角開始同同樣處于封閉空間的其他二人尋求慰藉。
二、以他人為鏡
在上文中提到的封閉空間里,沒有鏡子和永不熄滅的燈,這兩處細節(jié)在劇中有著強烈的戲劇效果。地獄密室里,永不熄滅的燈就意味著,沒有時間的的概念,劇中的人物也沒有了睡眠和獨自相處的機會,只能在如此亮堂的境遇里,暴露在另外兩個人的直勾勾的注視中,難逃別人的審視與評價?!扮R子最為特殊: 它從未出場,卻一再被找尋。這個不在場的被欲求之物,比舞臺上任何可見之物都更為牽動人心。這個傾注了劇作者匠心的結(jié)構(gòu)性細節(jié),有時被稱作‘著名的缺席?!?此外,“《禁閉》中反復(fù)出現(xiàn)關(guān)于鏡子的討論,鏡子是重要道具,也是戲劇表現(xiàn)的關(guān)鍵線索。人為什么要照鏡子?”2鏡子是個體自我認知的重要工具,在這個封閉的空間里,沒有鏡子就意味著個體的自我認知殘缺,進而導(dǎo)致自我懷疑。一旦自我懷疑就會導(dǎo)致個體命運墮入扭曲的境地。同時,個體無法認知自我,就會尋求他人充當(dāng)認知自我的鏡子,也就意味著個體將失去對命運掌控的主動權(quán),只能淪為他人眼中的評價物。
在劇中當(dāng)三人暴露在彼此的注視中,燈光的永不停息,使得這種注視的不分晝夜,在永恒的注視與被注視中,痛苦自然出現(xiàn),他們?nèi)瞬粌H想從對方的注視中尋求對自我空洞內(nèi)心的些許撫慰,還想依靠自己對他人的注視來滿足自身的窺探欲,因而形成了三人互相追逐的局面。另外,當(dāng)?shù)谌呖吹狡渌擞泻徒獾内厔輹r,也會產(chǎn)生妒忌心,害怕被孤立又會重新挑撥其他二人的關(guān)系,彼此折磨又彼此依賴,形成一個難以停下的惡性循環(huán)。劇中三人分別以他人為鏡,既想肯定自己的美好形象,又想挑出他人掩飾罪行的破綻。以他人為鏡無疑成為了劇中三人鞭笞自我與他人的酷刑,個體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總以為得到了他人的認同才能獲得滿足感與安全感,進而形成了三人互相追逐又互相排斥的局面,永遠無法解脫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其內(nèi)心深處個體私欲的膨脹與無法對自我的釋懷。
三、以自我為鏡
在以他人為鏡的無邊痛苦中,三人審視自我的目光開始從他人身上開始轉(zhuǎn)移到自我身上。然而個體內(nèi)心深處的欲望,是劇中三人痛苦與不自由的根源,他們以自我為鏡,更能突顯出個體內(nèi)心私欲的可怕,也使得讀者深刻體會到個體內(nèi)心欲望對于自身命運的毀壞。《禁閉》中的三人不管是生前的罪行,還是死后的掩飾,都是其內(nèi)心欲望訴求的外在表現(xiàn)。
(1)對欲望的癡迷
艾絲黛爾,生前的謀殺行為只為換的與情人羅歇更長久的歡愉享受,而在羅歇得知艾絲黛爾殺害女兒之際,他無法面對眼前的這個惡魔,而選擇了自我了結(jié)。艾絲黛爾將男女歡愉的滿足和罪惡的減少聯(lián)系在一起,只要欲望得到了滿足,她自身的罪惡感就會大大減少,從而認為為滿足欲望的犯罪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摹T谇槿怂篮笥麩o法得到滿足時才衍生出一種惋惜。在地獄中,加爾散作為唯一的男性,是艾絲黛爾唯一可以發(fā)泄欲望的對象,她轉(zhuǎn)而以可憐蟲的形象自居,企圖博得加爾散的憐憫,并根據(jù)加爾散的描述,虛假贊同他是一個英雄,期望獲得加爾散的愛情,以此來彌補她生前欲望的“損失”。只要欲望得到滿足,任何惡劣的行徑都不會受到譴責(zé),可見艾絲黛爾自私自利又極端扭曲的人格。
(2)對虛榮的執(zhí)著
加爾散生前折磨妻子,沉溺酒色,臨陣脫逃,死后卻一度營造自己的英雄形象。在地獄的密室中面對艾絲黛爾的誘惑,加爾散選擇接受,認為艾絲黛爾對他的求愛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因為在加爾散的自我認知中,他是一個極賦魅力的男子。在被伊內(nèi)絲拆穿生前拋棄妻子的事實時,他還補充說自己是一個“被人鐘愛的畜生”。在面臨對他臨陣脫逃的指責(zé)時,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的指引下,加爾散絕不認為自己是膽小鬼,叛徒,反而以各種理由來說服身邊人承認自己是英雄。其實在加爾散身上可以體現(xiàn)出如今社會下個體的身份認同危機,在他人眼中的膽小鬼形象,與自我認知里的英雄形象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突。由此可見加爾散這個角色內(nèi)心深處對于虛榮的執(zhí)念以及對自身認知的殘缺。當(dāng)加爾散發(fā)現(xiàn)自己沒法說服伊內(nèi)絲時發(fā)出了“他人即地獄”的感慨,著實令人震撼!
(3)對同性的極端化傾慕
伊內(nèi)絲內(nèi)心深處對于同性的傾慕令其走向了毀滅他人,毀滅自己的道路。她對于異性極度厭惡與排斥,卻對同性充滿了毫無底線的愛慕。生前厭惡表哥的男性行為,詆毀他骯臟與軟弱,誘拐表嫂,直接與間接害死了表哥表嫂。死后在地獄的密室里也依舊認為加爾散是個軟骨頭。對于同性的極端傾慕與極端的排斥異性,使她的自我認知里產(chǎn)生了對于性別以及情愛倫理認知上的偏見,從而導(dǎo)致了這種混亂極端的性格的出現(xiàn)。伊內(nèi)絲把對同性的極端化傾慕充當(dāng)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相比于其他二者,筆者認為這個角色的塑造實在是令人恐懼,她有著自己的想法,她承認害死表哥表嫂有罪,但卻依舊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當(dāng)?shù)?。伊?nèi)絲這個角色對于是非對錯已然認知混亂,以自我欲望的滿足為最高點,一次次破壞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她所作出的行為如同惡魔一般,規(guī)則與倫理束縛意識在她這里完全不存在,她在占有欲的推動下,將自己與他人一同毀滅。
結(jié)論:
“《禁閉》為生與死的戲劇性辯證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隱喻框架: 死亡的生命可以被活著的死亡所懲罰。”3《禁閉》這部劇本劇中的三個人物都帶著生前的罪行死后在地獄密室里相遇,并且被生前錯誤的價值觀念所引導(dǎo),開始了“死人”之間的互相折磨。在境遇,他人,與自我為鏡的重新審視中,依舊沒能逃脫欲望的枷鎖。生前因為欲望的驅(qū)使殺人犯罪,死后在欲望的相互渴求下選擇互相折磨,選擇被動而又無能的等待,三人都不敢逾越密室的界限,也不敢走出密室,只敢說出我要走出去的話語。最終落得發(fā)出“他人即地獄”的悲嘆,其實劇本中塑造的“加爾散”,“伊內(nèi)絲”,“艾絲黛爾”是如今社會蕓蕓眾生的縮影。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無時無刻不處于與他人的聯(lián)系之中,我們也無法逃脫別人的審視與監(jiān)督,為了不使劇中三人互相折磨的場景再現(xiàn),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自己,正視欲望,正視自身所處的人際關(guān)聯(lián),降低自我對欲望的渴求,始終以自我,他人,和境遇為對照,了解自我內(nèi)心,“吾日三省吾身”,探尋人生的真正意義。
注釋:
1張穎:《薩特戲劇<禁閉>主題重釋——從密室布景談起》, 浙江工商大學(xué)學(xué)報,2020年1月,第1期。
2李克:《他人,存在的苦惱之源——<禁閉>對人存在真實境遇的揭示》,法國研究,2013年2月,期刊。
3 Benedict ODonohoe. Sartre's Theatre: Acts forLife. Ed. Peter Collier. Bern: Peter Lang AG,European Academic Publishers,2005.
參考文獻:
[1]讓 - 保羅·薩特: 《薩特文集·戲劇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
[2]馬志丹:《論薩特戲劇 <禁閉>中的身份之變與倫理選擇》,四川戲劇,2019年7月,期刊。
作者簡介:葉承乾 ,廣西藝術(shù)學(xué)院戲劇與影視學(xué)19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