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硯硯
如果我們以為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完美的結果,而不給他體驗的過程,我想,我們可能是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童年時光。
周末,春風徐徐,我?guī)Ш⒆尤V場上放風箏。我們的風箏飛得很高。玩了一會兒,來了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和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他們也準備放風箏。
我注意到這家人拿的風箏和我們的一樣,只需要一只手扶著,另一只手搖動齒輪,風箏很容易就能飛上天。我想,這個孩子今天應該會玩得特別開心。
可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fā)展。孩子爸爸牢牢掌握著放風箏的主控權。一開始,他以為放風箏需要助跑,所以一邊賣力地搖著柄,一邊緩緩地跑起來??娠L箏似乎不給他面子,低低地飛了一小段就一頭栽了下來。這個爸爸著急地向妻子求助:“老婆,風箏掉了?!焙⒆計寢屭s緊跑去撿。女孩也想跟過去,可是被媽媽阻止了。她只好站在原地等。
孩子媽媽把風箏撿起來,孩子爸爸又開始放。這次比剛才強了一點兒,風箏緩緩地飛上了天。女孩激動地跳起來,喊著:“爸爸,我也要放!”邊說邊撒開媽媽的手沖到爸爸身邊,拉著爸爸的衣服喊道:“爸爸,快給我快給我!”可此時,爸爸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仿佛沒有聽到女兒的祈求,只說:“等我再給你放高點兒?!?/p>
風箏越飛越高,女孩的爸爸像個孩子一樣樂得跳起來,叫著:“飛上去了,飛上去了!”女孩一個勁地拉爸爸,想讓爸爸把風箏線的齒輪給她,可爸爸就是不給,理由是“等我再給你放高一點”。
突然,風箏開始往下落,最后,“啪”地一下掉到了地上……
最終,這個小女孩連風箏都沒摸到。
我想,買風箏時,孩子的爸爸媽媽一定是打著給孩子買的名義,可拿到風箏后,他們便忘記了初心,自始至終把孩子排斥在游戲之外。
記得我小時候看別人放風箏,總覺得很羨慕,也曾試著做過風箏。自己找原料,研究風箏的結構與飛行原理,和小伙伴討論,一次次地嘗試……雖然終究沒有成功,但我仍清晰地記得自己拿根長線,拴張紙片或是塑料袋,在風里呼呼地跑起來的快樂。如今,買的風箏一下子就能飛上天,沒有了嘗試的過程,雖然初覺興奮,但一會兒后便興味索然。孩子也是同樣的感受,一會兒便將風箏丟在一邊。我發(fā)現,越是制作工藝精美,只要動動手指頭就能發(fā)聲跑動的玩具,孩子玩的次數越少,而幾桶樣式不同的積木,他們卻樂此不疲。
有的父母給孩子買玩具,往往是為了補償自己童年玩具匱乏的遺憾。而買來的玩具,又怕孩子不會玩,怕孩子弄壞,不自覺地就剝奪了孩子體驗挫折和努力的過程??墒巧臉啡?,不就在不斷地嘗試和挑戰(zhàn)中嗎?在未知中體驗,在挫折中思索,在失敗中總結。如果我們以為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完美的結果,而不給他體驗的過程,我想,我們可能是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