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天石,曹守金,王 健,鄒英華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介入血管外科,北京 100034)
中心靜脈通路臨床應用廣泛,其主要用途包括輸注化學治療(簡稱化療)藥物、腸外營養(yǎng)支持及對一些外周血管條件較差患者進行靜脈輸液。隨著中心靜脈導管用量逐年遞增,發(fā)生斷裂、脫落或移位的情況逐漸增多。導管斷裂或移位是中心靜脈置管操作的嚴重且少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約1%[1]。多數(shù)情況下導管斷裂或移位患者并無癥狀,僅在導管日常維護或胸部透視檢查時被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局部腫脹、心內膜炎甚至肺栓塞、心臟穿孔及心臟驟停等。血管內異物一經發(fā)現(xiàn),應及時取出[2]。本研究觀察采用血管腔內技術取出血管腔內異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收治的23例血管內異物患者,男4例,女19例,年齡34~86歲,平均(54.0±12.2)歲;原發(fā)疾病為乳腺癌16例、卵巢癌2例、食管癌1例、十二指腸癌1例、胃癌1例、直腸癌1例、喉癌合并肺癌1例;移植物置入時間1天~60個月,平均(27.00±21.74)個月。納入標準:①異物整體位于血管內;②僅采用血管腔內技術取出血管內異物;③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異物整體或部分與軟組織或血管管壁等結構粘連緊密,單純腔內技術取出困難;②碘對比劑過敏;③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衰竭。
1.2 儀器與方法 以GE Innova IGS 540 DSA機為引導設備。囑患者仰臥于檢查床,根據異物位置確定穿刺點。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穿刺血管,之后根據病情需要置入導管鞘及抓捕器,抓捕器種類主要包括三葉草型抓捕器(En Snare, MERIT Medical, US)及鵝頸型抓捕器(Günther Tulip, COOK Medical, Denmark)。成功抓捕后再次造影確認異物完整取出,操作通路上無破裂、穿孔、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技術成功定義為血管腔內異物成功取出,術中及術后未出現(xiàn)出血、組織臟器損傷等嚴重并發(fā)癥。
23例血管腔內異物均采用血管腔內技術順利取出,術中及術后均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技術成功率100%。血管內異物種類包括中心靜脈導管22例,靜脈支架1例。23例中,14例異物一端位于下腔靜脈內,另一端在右心房內;5例異物整體位于右心房內;3例異物一端在上腔靜脈內,另一端在右心房內;1例異物整體位于肺動脈內。
全部患者均通過1條靜脈通路完成手術,其中22例經右股靜脈入路,1例經右頸內靜脈入路;20例采用三葉草型抓捕器、3例采用鵝頸型抓捕器完成抓捕;手術時間6~153 min,平均48 min。2例耗時較長,分別為113 min和153 min;其中1例斷裂的中心靜脈導管兩端均位于肺動脈分支內,且導管中部在肺動脈主干內扭曲成袢(圖1);1例1枚金屬裸支架從上腔靜脈移位至右心房內(圖2);均同時采用“導絲輔助”和“間接抓捕”技術成功抓捕。
圖1 患者男,56歲,十二指腸惡性腫瘤,為行化療而置入中心靜脈導管27個月,因出現(xiàn)少量咯血行胸部X線檢查發(fā)現(xiàn)導管斷裂移位 A、B.術前胸片(A)及CT重建圖像(B)提示導管兩端均位于肺動脈分支內,且導管中部在肺動脈主干內扭曲成袢; C.異物取出; D.取出的導管 圖2 患者男,55歲,肺癌壓迫致上腔靜脈狹窄,植入靜脈支架過程中發(fā)生移位 A.靜脈支架移位; B.以導絲穿過支架網眼并纏繞支架; C.采用抓捕器抓捕導絲游離端; D.抓捕成功后將支架整體拉入鞘管內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設備及技術的更新及進步,醫(yī)源性血管內異物發(fā)生率逐漸增高[3]。腔內異物如果不能及時取出,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如感染、血栓形成、局部缺血、穿孔及心律不齊等[4-7],發(fā)生率高達71%。因此,一經發(fā)現(xiàn)血管腔內異物,應盡快取出。
血管腔內異物種類繁多,術前準確采集臨床病史、進行精細影像學檢查對于制訂手術計劃尤為重要[8-10]。隨著血管腔內技術日臻成熟,以之取出血管腔內異物成為首選治療方案[11]。但是,約6%的患者由于存在異物移位、位置復雜,或異物與局部軟組織或血管管壁等結構粘連嚴重等,仍需行開放手術取出異物[12]。
本研究23例中,22例血管內異物為中心靜脈導管,通過回顧病史,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需接受化療而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其中56.52%(13/23)的患者移植物置入時間超過12個月,導管磨損時間更久。此外,一些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時間較長的患者對管路缺乏規(guī)律維護,同樣可能增加導管斷裂或移位的可能[13]。導致導管斷裂的原因之一可能緣于鎖骨與第1肋之間的狹窄空間對導管的長期擠壓,即夾閉綜合征,較多見于輸液港導管斷裂。在移植物移動位置方面,21.74%(5/23)的異物整體位于右心房內,取出過程中易致心律不齊、心律失常甚至心臟破裂等嚴重并發(fā)癥,操作應格外小心。在手術時間方面,2例手術時長超過100 min,其中1例斷裂的中心靜脈導管兩端均位于肺動脈分支內,且導管中部在肺動脈主干內扭曲成袢;另1例為1枚金屬裸支架自上腔靜脈移位至右心房內;手術取出難度均較大,在嘗試直接使用抓捕器抓捕失敗后,轉而采取“導絲輔助”及“間接抓捕”技術獲得成功?!皩Ыz輔助”技術是指將適當形狀的造影導管沿長鞘置于移植物近端,沿導管引入導絲,并嘗試以導絲纏繞異物的方法;而“間接抓捕”技術則是指在導絲成功纏繞異物后沿長鞘同軸引入抓捕器,并嘗試抓捕導絲游離端,抓捕成功后鎖緊抓捕器,在進行回收操作的同時由助手固定導絲體外部分,保證導絲與抓捕器之間無相對運動。上述2種技術主要用于移植物移位位置復雜、移植物頭端緊貼血管壁等使用抓捕器直接抓捕存在困難者[14]。
本組23例均成功取出血管內異物,技術成功率100%,提示采用血管腔內技術能夠有效取出血管內異物,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