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穎 董婕 雷廣臻
〔內容提要〕 遼海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極其豐富。遼海文化的開發(fā)和應用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弘揚遼海文化蘊含的文化內涵,通過“申遺”“創(chuàng)城”等方式,利用遼海文化文物古跡進行旅游目的地建設和旅游產品創(chuàng)意設計,使遼海文化成為遼寧省最具地域文化特質的文化品牌,推動遼寧省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 遼海文化 應用價值 品牌產業(yè)
遼海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形成階段主要由遼西的查海文化和紅山文化、遼中的新樂文化及其后繼文化偏堡子文化和遼南的小珠山文化組成,各個考古學文化之間交流頻繁,共同構成了史前階段中華文化的重要一源。遼海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采集、漁獵、原始農耕、畜牧等多種經濟并存為其基礎,社會治理有序,龍觀念及其再現(xiàn)的實物使精神世界躍升到較高層次。如何開發(fā)遼海文化的應用價值,仍然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遼海文化的概念與范圍
1930年金毓黼先生著《東北通史》,后編輯東北地區(qū)文獻、古籍叢《東北叢書》,1933年出版時改稱《遼海叢書》,在“遼海叢書刊印源起”中考“遼?!敝跻娪凇段簳贰澳碎_遼海,置戍和龍”,并提出用遼海涵蓋整個東北地域文化之符號。本世紀初學術界熱烈討論了“遼?!币辉~的歷史及遼海文化的范圍和文化內涵,產生了不同的認識。田廣林考證“遼?!币辉~出自《后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出現(xiàn)時間應不晚于東漢。認為早期遼海地域范圍主要指今灤河中下游的河北東北部至遼寧中西部和內蒙古東南部一帶。王禹浪、王文軼在《“遼?!钡孛麥Y源考》一文中,考證“遼?!币辉~源于《后漢書》或《三國志注》二書,并指出“‘遼既可以象征著遼地,又可以代表遼河,而‘海則體現(xiàn)了遼寧的海洋文化。以此觀之,“遼?!钡母拍羁胺Q遼寧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復合體,能夠反映遼寧地域的歷史文化的內涵和特點,適合冠名遼寧的歷史文化。”本文沿用田、王兩先生的觀點,將探討范圍重點放在遼寧地域的歷史文化。
遼海文化誕生于舊石器時期,根系在遼河、大小凌河流域,該地域史前文化的豐富內涵為遼海文化奠定了底色。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以及大、小凌河流域的廣泛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小河西文化、查?!d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等完整的北方考古學文化譜系。以這些考古學文化內涵為積淀,遼海文化才得以獨樹一幟,在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激流奔浪。
二、遼海文化可開發(fā)利用的文化元素
文化與產業(yè)相融合,打造和宣傳“遼海文化”品牌,開發(fā)“遼海文化”產業(yè),使之盡快形成一個具有地域文化特質的文化品牌,進而為遼寧經濟發(fā)展服務,首先要分析遼海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充分挖掘和弘揚遼海文化蘊含的文化內涵。
1.龍文化。龍是最富有中國特殊的文化符號,其構成了中華民族在思想意識、典章制度、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然而,龍起源于何時、何地、何物,學術界討論多年仍然存在認識分歧。紅山文化玉龍的出土為我們探索龍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實證,郭大順先生依據(jù)北方考古成果提出“龍出遼河源”,龍文化是遼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8000年的查海遺址出土了龍紋陶片和一條全長19.7米的紅褐色礫巖擺塑龍;興隆洼文化發(fā)現(xiàn)了野豬頭部加上陶片、碎石器和自然石塊構成身體的擺塑龍;紅山文化利用玉石作為表現(xiàn)龍的特殊材質,制作了附脊C形龍和獸首玦形龍兩類玉龍造型,并直接影響了商代玉龍造型。龍的造型是人類把動物與自然現(xiàn)象及自身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的,是天地間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的精華組合,反映了古人的組合思維。而鳳鳥的造型也在北方史前文化中頻頻出現(xiàn),特別是牛河梁遺址發(fā)現(xiàn)了龍鳳合佩,將龍、鳳兩種神化形象完美融合,成為中國龍鳳起源系統(tǒng)的主干。
2.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有別于其他國家文化的獨特現(xiàn)象。從史前時期開始,玉器在政治、經濟和宗教活動中具有特定的意義和作用,曾代表通神禮器、世俗權力、財富、德行、美好等多重寓意,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結晶。遼海文化分布區(qū)是東北亞古代玉文化的中心,其影響力沿中國東南沿海至東南亞地區(qū),遠達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查?!d隆洼文化出土了北方最早的真玉制品——玉玦、玉匕。玉玦的造型雖然簡單卻傳播甚廣;紅山文化發(fā)現(xiàn)了成批成組使用的玉質禮器,這些玉器選料嚴謹,造型規(guī)整,工藝精湛。雖然紅山文化分布范圍廣大,但是各地出土玉器在造型方面高度一致,顯然屬于同一文化共同體。郭大順先生形容紅山文化玉器“造型有一定之規(guī),寫實而神化,神而不怪”。在牛河梁遺址的上層積石冢,特別是中心大墓出現(xiàn)了“惟玉為葬”“惟玉為禮”的獨特葬俗。特別是牛河梁出土的玉人雙手向上撫于胸前,這個特殊造型不斷向南傳播,直接影響了安徽凌家灘文化、商代的玉人造型。除了遼西地區(qū),在遼東半島新石器遺址也發(fā)現(xiàn)了玉璇璣、玉璧、玉斧、墜飾等玉器。遼東半島玉璇璣的造型與山東半島大汶口、龍山文化有一致性,應為兩地史前文化交流的結果。遼海文化區(qū)的古人佩玉、葬玉、崇玉,并將玉文化傳播到東北亞各地,形成了中國早期祭祀用玉制度。
3.黃帝文化。紅山文化與黃帝文化存在諸多關聯(lián)?;诳脊挪牧希K秉琦認定“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只有黃帝文化與之相應”。郭大順認為“黃帝族本是燕山土生土長的一個部族”,對應的考古學文化為紅山文化。雷廣臻論證“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神龜、云、鳥等),紅山文化均有玉器與之對應?!?010年,考古工作者在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第三地點積石冢進行發(fā)掘,于內圈石墻上發(fā)現(xiàn)了代表黃帝文化的天黿雕刻,說明五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經開始用石刻圖形或字來表示部族的來源,而且為紅山文化和黃帝文化的關聯(lián)提供了一個新證據(jù)。黃帝文化是指黃帝部族的文化,而非黃帝一個人的文化,可分前黃帝文化時期、黃帝文化時期和后黃帝文化時期。從時間上看,前黃帝文化時期,加上黃帝部族“主盟”的若干代,大約在距今5500~4500年之間,持續(xù)千年之久;從空間上看,“主盟”的黃帝部族“常處”于廣大的區(qū)域。遼海文化區(qū)應是黃帝文化早期的核心分布區(qū)。
4.敬天法祖的祭祀文化。距今五千多年前,在遼西地區(qū)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敬天法祖的大型禮儀建筑群就已出現(xiàn)并完備。積石冢、女神廟、大型山臺、祭壇、巨型土石建筑等遺跡集中地反映了遼海先民的原始信仰和宗教祭祀活動。祭祀對象從天地到祖先,從女神廟中的遠祖到積石冢中的近祖,層次分明。先民崇拜供奉女性祖先。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出土了女性頭像和身體殘件,屬于6~7個個體,大小分三個等級,最大的有真人三倍大小,可見在先民心目中地位崇高尊貴。牛河梁紅山文化時期正處于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特殊階段,對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依然體現(xiàn)在信仰體系的核心位置。牛河梁地區(qū)先有冢后建廟,說明祖先崇拜之后出現(xiàn)祖神崇拜,祖神崇拜是對祖先崇拜的發(fā)展和提升;建立神廟之后,圍繞廟再修冢、筑壇,進入了以祭壇為中心的社稷崇拜階段;壇是紅山文化最后的也是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紅山文化陶筒形器圍壇為社,筒形器內可培育祭祀用的谷物,是為“稷社”,由稷社而社稷,繼而進入原始國家階段。以敬天法祖為核心內容的祭祀活動是為了祭天地以降福、祭祖先以保民,達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目的。這一祭祀理念和活動延續(xù)至后世,成為中華民族最莊嚴最隆重的祭祀禮儀。
三、遼海文化的應用價值
遼海文化在誕生之初就呈現(xiàn)出開放與包容的特性。于內,遼西、遼中、遼東各文化區(qū)之間通過互動交流,共同促進了遼海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于外,遼海文化區(qū)域在歷史上是北方“長城地帶”和“絲綢之路”的東端,自古為連接東北亞的橋梁和紐帶,影響力遠達朝鮮、日本。遼海文化的開發(fā)和應用,充分關注該區(qū)域的地理特點和文化特性。
1.利用牛河梁遺址的文化價值繼續(xù)推進紅山文化“申遺”。利用遼海文化區(qū)豐富的考古成果和歷史文化資源,繼續(xù)推進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將保護、開發(fā)與利用相結合,提高遼海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上個世紀80年代,牛河梁遺址從發(fā)現(xiàn)之初就受到世界范圍的關注,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客觀條件。2012年,紅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申遺點包括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紅山后遺址和魏家窩鋪遺址。其中,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祭祀中心和埋葬圣地,壇廟冢臺等多種禮儀建筑齊備,出土玉器陶器文化內涵豐富,最能反映紅山文化社會的管理方式和發(fā)展程度,是該遺產項目的核心。因此,遼寧省應持續(xù)不斷地推動紅山文化申遺進程。紅山文化遺址申遺,一是應加強遼蒙兩地的協(xié)調溝通,合作互補,爭取共贏。二是根據(jù)專家意見,會同國家部委劃定牛河梁、紅山后、魏家窩鋪三個遺址點的遺產區(qū)和緩沖區(qū)邊界,按照世界級遺產地標準,清理遺產區(qū)現(xiàn)代建筑,著力開展遺址核心區(qū)環(huán)境風貌的整治、修復、凈化,保證遺產項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三是加強遺址區(qū)的保護管理,完善管理機構,制定相關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確保經費投入和使用。四是深入挖掘闡釋紅山文化遺址的價值和內涵,創(chuàng)新展示方式方法,參考借鑒良渚古城遺址“現(xiàn)場+場館”的一體化、綜合性展示體系的做法。
紅山文化是與中國文明起源和文化傳統(tǒng)起源關系密切的北方考古學文化,如能成功申遺意義重大。一是申遺成功意味著紅山文化具有全人類認同的普遍價值,并得到世界范圍的肯定,遺址能納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監(jiān)督之下,獲得更為有效的保護,得以更加完整地為子孫后代保留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二是世界遺產委員會近年來對文化遺產的考古發(fā)掘、風貌修復、保護展示、環(huán)境整治、規(guī)劃編制等要求越來越高,成功申報的世界遺產項目必然要保持更加優(yōu)美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為所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起著典型示范的帶動作用。三是申遺成功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牛河梁遺址將吸引來自國內外游客,促進當?shù)氐穆糜萎a業(yè)發(fā)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類游客的旅游目的源于對紅山文化的興趣,有尋根祭祖的精神層面需求或較高的價值認同感,范圍將涵蓋海內外華夏子孫。
2.依托遼海文化資源繼續(xù)推進“創(chuàng)城”工作。遼寧作為一個文化大省,擁有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工業(yè)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但目前僅有沈陽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顯然是一個遺憾。因此,深入挖掘遼海文化內涵,繼續(xù)推進有條件的城市積極創(chuàng)建、適時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勢在必行。
遼寧文化有“三陽”之說,沈陽、遼陽、朝陽三座城市在歷史上各有輝煌時期。沈陽有2600年建城史,曾是后金都城,清入關后的陪都,素有“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是1986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19年11月14日,沈陽市人民政府公布《沈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細化了未來三年的工作目標、任務、分工和保障。遼陽古稱襄平,有2400年的建城歷史,自2015年啟動創(chuàng)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堅持“創(chuàng)城促振興、創(chuàng)建惠民生”,圍繞保護東京城、東京陵、燕州城、白塔、冮官屯窯址等歷史遺存展開工作,目前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材料已正式上報國務院。
2020年初,遼寧省在推動沈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實施和遼陽市申報工作的同時,還將啟動大連市、朝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大連市自2018年印發(fā)《大連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chuàng)建工作,東關街、太陽溝已獲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朝陽是一座有近17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被稱為“三燕故都”。朝陽的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這片土地就不斷繁衍出人類智慧與力量的文明之花,至今延綿不斷。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早期文明成就為朝陽市創(chuàng)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蘊。《東北通史》中記載:“燕亡之后,魏于其地建營州,自斯以來,遂為東北唯一重鎮(zhèn),歷數(shù)百年而不改”。
遼寧應依托遼海文化持續(xù)推進具備相關條件的城市創(chuàng)建、申報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該項工作既能極大地推動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建筑的保護,也能推動遼海文化的宣傳,將文化與旅游密切結合起來,引客入遼,感受遼寧獨特的地域文化,延長游客逗留時間,增加旅游產業(yè)整體收入。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申遺”還是“創(chuàng)城”都需要較長時間周期,無法在短期見效。尤應關注過程,切勿急功近利。“申遺”和“創(chuàng)城”本身就是深入探索遼寧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的過程,也是促進遼寧文旅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的過程,無論結果如何,都對遼寧的文化發(fā)展事業(yè)大有裨益。
3.利用遼海文化文物古跡進行旅游目的地建設。遼海文化區(qū)的旅游資源種類豐富,名山秀水、奇特景觀遍布遼東半島與遼西走廊;毗鄰渤海、黃海,有優(yōu)美的濱海景觀;多民族共居,有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還有從新石器時期至近代遺留大量遺址古跡和精品文物。這些旅游資源為遼寧打造東北亞核心旅游目的地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其中,遼海文化區(qū)的文物古跡資源具有獨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遼寧發(fā)展文旅產業(yè)的重要資源。
遼寧地處東北亞環(huán)渤海經濟圈,地理位置優(yōu)勢,海陸空交通便利,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的經濟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特別是2020年底,京沈高鐵全線建成通車以后,將原本沒有高鐵的遼西北地區(qū)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東北地區(qū)客運通道進一步便利暢通,入遼游客可以利用高鐵等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往返于客源地和目的地。
遼寧亦可利用高鐵網絡建立文物展示地與出土地對接的旅游目的地線路。如遼寧省博物館位于省會沈陽,集中了遼海文化的精品文物,其中頗具吸引力的紅山文化文物則出土于遼西地區(qū)。借助京沈高鐵開通的便捷,把遼寧省博物館、阜新的查海遺址博物館、朝陽博物館、喀左東山嘴遺址與牛河梁遺址捆綁共建,可設計為紅山文化尋根祭祖旅游線路或北方考古文化研學線路。
4.將遼海文化元素融入地方旅游產品創(chuàng)意設計。遼海文化旅游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是在遼海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將獨具地方特色和感召力的遼海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與藝術價值進行創(chuàng)意產品視覺化。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根據(jù)遼海文化旅游創(chuàng)意產品的文化性、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原則滿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同時引導游客關注和欣賞遼海文化的藝術特色,并引發(fā)情感共鳴。
遼海文化元素包括史前文化元素、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元素、地方非遺工藝美術等。在設計文旅產品、土特產、民俗民宿時融入遼海文化獨特元素,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赏ㄟ^文旅產品展示遼海文化區(qū)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使游客了解遼寧的歷史文化、人文民俗。如沈陽有反映滿清文化的老龍口酒、八王寺汽水。阜新三溝酒業(yè)設計生產了包含查海遺址及紅山文化元素的“紅山酒祖”。朝陽喀左紫砂文化產業(yè)園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三大系列”產品:一是以中國國畫大師范曾親筆題詞的“花鳥源頭”為代表的化石文化系列作品。二是以“玉豬龍”形體為代表的紅山文化系列作品。三是以“草原風”為代表的蒙古族文化系列產品。另外,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要貼近游客的消費心理和審美標準,要巧妙提取文化元素,不能一味直白展示;同一種文旅產品應設計多個系列,注意體積大小,采取輕便材質,便于攜帶,不增加游客的負擔;較大較重的產品可以直接通過快遞物流配送到家,完善銷售服務,提升消費體驗。
總之,挖掘遼海文化內涵,開發(fā)遼海文化產業(yè),使之盡快形成遼寧省最具地域文化特質的文化品牌,有助于推動遼寧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2020年底京沈高鐵開通后,遼海文化的開發(fā)與應用必將為遼寧旅游市場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
(作者單位: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