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柯
1950年年底的這個夜晚之后,沒過多久,傅斯年去世。幾天后,有人來到傅家,送來一副眼鏡,說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為某學生配的。原來,傅斯年為了發(fā)掘高才生,在臺大舉行作文比賽,由他親自出題、閱卷。一日,他回家興奮地告訴夫人,自己看到一篇好文章,約作者面談,此人果然文才出眾。但這學生家境貧寒,患深度近視而不戴眼鏡,問他為何,該生默然不答。
傅斯年的至交胡適評價道:“他的感情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
傅斯年在認識丁文江之前,痛恨其政治立場,甚至當著胡適大罵丁文江,說:“我若見了丁文江,一定要殺了他!”后來胡適介紹兩人認識,他們卻迅速成為莫逆之交。丁文江在長沙病危,正是傅斯年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
這樣一個敢說敢罵的山東好漢,在臺灣,人們稱他是唯一一個敢在蔣介石面前蹺起二郎腿放膽直言的人。其實,早在1944年,傅斯年就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發(fā)難,揭發(fā)其在發(fā)行美金公債中的貪污舞弊行為。
傅斯年的學問貢獻,僅以他開創(chuàng)的“史料學派”就足以名世。他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堪稱一代史學大家。同時,他又被稱為最杰出的學術組織家——海峽兩岸頂尖的學術機構,從中央研究院到北京大學、臺灣大學,其歷史上所能達到的較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傅斯年均功不可沒。
傅斯年死后葬在臺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鐘”,每節(jié)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