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慧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經(jīng)典是歷史留給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饋贈。經(jīng)歷了無數(shù)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jié)晶,經(jīng)受歷史的錘打磨煉與自然的甄選淘汰,沉淀在歷史長河中的,都是人類最偉大的智慧結(jié)晶。觀看《國學小名士·經(jīng)典誦讀》,我對誦讀經(jīng)典,對中華民族有了全新的認識。
古詩詞,作為國學經(jīng)典園囿中的奇葩,我們從小就背誦著它一路走來。但一直以來,我對它的認識并不深刻。在我看來,那不過是古人波折生活的滿腹愁緒,抑或是志得意滿時的豪情壯志罷了。離我們那么遙遠,又那么簡短,哪有那么多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多的文化魅力?然而看了《國學小名士》中激烈精彩的詩詞比賽,看到了選手們豐富的詩詞積累,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看,那三言五言的詩句,在他們的心中,已不再是簡單的漢字組合,而是實力和智慧的結(jié)晶。從晏殊的“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到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從“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到“天涼好個秋”……詩詞,成了他們展示才情的載體;詩詞,成了他們智慧的結(jié)晶。
國學經(jīng)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與之相應的,便是詩詞中沉淀的中華民族堅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遠大的民族理想。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我感受到的是理想的動力;從“吾日三省吾身”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學會了反省和追求;從“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到“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我懂得了做人的智慧。
國學經(jīng)典是人類最優(yōu)秀思想的記錄與保存,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它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再到“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詩詞,又成了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真實反映。從上古,到唐詩宋詞元曲,選手們信手拈來,張口而出,詩詞古韻,完全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潛藏在他們氣質(zhì)中的最寶貴的因子。國學經(jīng)典,是歷史天空中那顆最閃亮的星,是浩瀚的文化之海中那座最明亮的燈塔。
是的,國學經(jīng)典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名片。誦讀國學經(jīng)典,不僅僅是一項個體的、靜穆的思想活動,還將是一項動態(tài)的文化生產(chǎn)。君不見,近幾年來,一部《茶館》,焦菊隱導演版珠玉在前,曲劇版唱出了抑揚頓挫的京味兒,四川話版則別有一番“擺龍門陣”的江湖煙火,雖然都是茶館掌柜王利發(fā),不同的演繹調(diào)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而與之相關(guān)的回憶著作、紀念商品層出不窮,就連劇中一碗爛肉面,也被商家復原出來作為招牌。愛屋及烏,因為熱愛中國文化,有更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有更多的外國人開始了解中國,愛上中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纭秶鴮W小名士》所倡導的“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那樣,在生活中,我們要以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國學經(jīng)典文化。尤其是我們就生活在孔孟之鄉(xiāng)——這齊魯大地之上,我們更應該熱愛國學,保護國學,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養(yǎng),用歷史的璀璨點亮我們?nèi)松拿篮谩?/p>
教師點評
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它能夠體現(xiàn)出專屬于自己民族和時代的精神氣質(zhì),構(gòu)成了經(jīng)典的譜系。小作者從觀看《國學小名士》拓展開來,展示對誦讀經(jīng)典的認識和理解,認識深刻,感悟新穎,也顯示出國學經(jīng)典對之的熏染。
(指導教師:胡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