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鋼
人們在瞻仰寺廟、道觀時,每每可以看到一尊尊佛教、道教神像。寺廟大雄寶殿供奉的是佛祖如來,道觀供奉的最高尊神為太上老君,一如我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西游記》中所言:“佛配自己之元神?!?/p>
佛教神像的建造以《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為條規(guī),道教神像的范式亦同樣有法可依。
一般來說,神像的制作過程大體為:釘制木架,即“立骨”;確定神像體量的大小、姿態(tài),以及五官、軀干、身高、臂長等各部位的尺寸;上泥塑形,以黏性好且細(xì)膩的泥土為原料,反復(fù)捶打、摔、揉,并在泥中添加絲麻、糯米汁以及一定比例的檀香、丁香、樟腦、硫黃、雄黃、蓽澄茄、花椒、硼砂等固體與液體,從而起到強固實體、防潮防腐防蛀、使之不散不朽的作用;之后還要經(jīng)過壓光、打磨、敷彩、瀝粉、貼金等諸多工序。
實際上,這僅僅是神像的外在部分。神像還內(nèi)藏玄機(jī),另有乾坤,這就是“裝臟”(又稱“裝藏”)。
裝臟,是佛教、道教造像時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儀軌。所謂“裝臟”,是指一尊新的佛像落成后,需要為其裝,上象征性的內(nèi)臟與神識,賦予其生命力,將神靈貫注到神像中去。如此,神像方顯莊嚴(yán),有靈異,并產(chǎn)生神力護(hù)佑蕓蕓眾生。倘若佛像不裝臟,容易被邪祟、惡靈侵人,并借助佛像軀殼來作害人間。在佛教、道教經(jīng)典中,皆有神像裝臟之定,制:“佛塔、佛像、寺殿等皆是佛陀加持所依處,故悉皆需裝臟莊嚴(yán)”,“凡塑神像,必先裝藏,以應(yīng)五臟。
人們?yōu)榱吮阌诮o神像“裝臟”,首先要在神像的背部預(yù)留一個穴口,然后由此,處將不同的物品分別安放在相應(yīng)的位置。諸如:將木棍放人佛像中,作為神像中的梃木。在梃木對應(yīng)的頭部位置書寫“嗡”,對應(yīng)的喉部位置書寫“啊”,對應(yīng)的心臟部位書寫“嘩”;將藍(lán)、紅、白、黃、綠五種顏色的寶石置于中脈柱旁,中脈周圍填滿柏葉、香末和良藥;將《真言》或《大藏經(jīng)》置于手的部位;臍部安置戒律、經(jīng)卷、五方佛藥丸、紅白甘露丸、圣人衣物……
“裝臟”時,須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熟悉儀軌的“裝臟”人,擇吉日良辰進(jìn)行,“裝臟”人當(dāng)日要沐浴齋戒。
佛教的“裝臟”物品主要有:1.法身舍利。即五部大陀羅尼,分別是《佛頂尊勝咒》《佛頂放無垢光明咒》《正法秘密篋印咒》《菩提場莊嚴(yán)咒》《十二因緣咒》。2.生身舍利。即肉身涅磐后火化所得晶瑩如玉之結(jié)晶體。3.經(jīng)卷。如《心經(jīng)X妙法蓮華經(jīng)》《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等。4.活佛、高僧及僧眾之加持圣物以及歷書。5.五谷。稻、大麥、小麥、綠豆、白芝麻。6.五金。金、銀、銅、鐵、錫。7.五寶。金、銀、珊瑚、珍珠、青金石。8.五甘露。蜂蜜、石蜜、乳、酪、酥。9.五色線。又稱五色縷、五色繩、金剛線。10.銅鏡。等等。
其中,經(jīng)卷,代表神靈和智慧;銅鏡,象征神明洞照人生善惡;歷書、五谷,象征神明保佑天下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藥材用于辟邪驅(qū)疾;紅、黃、黑、青、白五色線,以應(yīng)五行俱全,并代表“五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金銀珠寶等,表示神明護(hù)佑眾生富貴吉祥;靈符、香灰等,表示神通。
道教之“裝臟”,首選金銀銅鐵錫,再選用五色糧、五色線,新凈無殘黃表一張,新凈筆書“藏符”,還有銅鏡、經(jīng)書、珍珠瑪瑙等。
在佛教的“裝臟”物品中,有經(jīng)典醫(yī)籍和大量的中草藥。對中藥材的選擇,基本上是從其名貴、五行、五味、功能、作用等方面來確定。再則推崇“五”,五在佛教中代表圓滿。因此,有五藥、五香以及六良藥、十二藥精之說。五藥為:苦參(味苦)懸鉤子(味酸)、佛手參(味甘)建菖蒲(味辛)、海浮石(味咸);五藥與五味、五臟、五行完全對應(yīng)吻合。五香為:龍腦香、紅檀、黃檀、肉蔻、紅花。六良藥為:白蔻、竹黃、藏紅花、丁香、豆蔻、砂仁。十二藥精為:天精(巴戟)、地精(芍藥)、人精(人參)、日精(烏頭)、月精(官桂)山精(桔梗)道精(遠(yuǎn)志)、松精(茯苓)、蠶精(杜仲)、鬼精(鬼箭)、畜精(牛夕)獸精(狼毒)。
道教“裝臟”之科儀別開生面,中藥材應(yīng)用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五臟器官齊備且頗具擬人化和象征性。諸如:以赤小豆代表“千里眼”,連翹代表“順風(fēng)耳”,蟬蛻代表“隔山叫”,枳殼代表“金盔甲”,陳皮代表“粉底靴”,杜仲代表“上天梯”,鵝管石代表“喉嚨管”,青皮代表“左青龍”,白芷代表“右白虎”,豬苓代表“前朱雀”,玄胡代表“后玄武”,蒺藜代表“魔見怕”,云耳代表“鬼見愁”,前胡代表“前護(hù)”,厚樸代表“后擁”,靈,仙代表“神仙”,茯神代表“神明”,茯苓代表“顯應(yīng)”,大黃代表“大王”,紅娘代表“弓狐”,石膏代表“開關(guān)”,金代表“金心”,銀代表“銀膽”,明鏡、朱砂、人參、遠(yuǎn)志代表“心”,當(dāng)歸、木瓜、薏仁代表“肝”,人參、陳皮、黃芪等代表“脾",茯苓、白芍、黨參等代表“肺”,水銀、生地、枸杞、知母代表“腎”,五谷、石斛、通草代表“小腸”,竹瀝、五味子代表“膽”,黨參、五谷、白術(shù)代表“胃”,五谷、粟殼、木香代表“大腸”,薏仁、菖蒲、黨參代表“膀胱”,雄黃、肉桂、沉香、金銀銅鐵錫代表“心包絡(luò)”,海馬代表“骨骼”,等等。
在神像中,“裝臟”物.品或放置,或懸掛,或密封于特制的容器。完畢后,再經(jīng)過開光等科儀,神像便被供奉至殿堂里。
佛教、道教之“裝臟”一方面富有極其鮮明的宗教意義,另一方面深含文化韻味。既是神像塑造和慈心昭示,也是文化建構(gòu)及其傳播。它表達(dá)的是辟邪魅退惡魔、除煩惱障難、消無妄之災(zāi)、脫免沉疴,給供奉者帶來健康長壽、富貴吉祥。同時,也彰顯了中草藥在宗教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神奇力量。
佛教、道教之“裝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歲月痕跡、歷史遺存,后人在修復(fù)、考古中屢有重要發(fā)現(xiàn),蘊含諸多玄機(jī)的神秘世界也逐漸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
(責(zé)任編輯:楚文)
(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