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聽說全國影院從7月20日起有序重開,我身邊那些愛電影的朋友都興奮不已。幾個月沒進影廳吃薯片、喝飲料,享受孤獨甚至做夢,這幫影迷簡直要憋出內傷了。
電影院是非常典型的封閉環(huán)境,極易傳播病毒。那些關于傳染病的電影里,經常出現人們在影院里被感染的情節(jié)。因此,政府在影院的開放上采取了謹慎甚至保守的態(tài)度。
從產業(yè)經濟的角度看,影院從業(yè)者過去半年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上個月頻頻傳出縣市級中小影院“命懸一線”乃至倒閉的消息,一些基層從業(yè)者也在網絡上訴苦,直白而坦誠的話語中,折射出他們對這個行業(yè)發(fā)自內心的熱愛。
在中國,電影的受眾群體非常龐大,整個產業(yè)鏈也日趨成熟。從觀眾到院線工作人員,從電影生產者到經營投資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文化與商業(yè)的雙重積淀。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642.66億元,平均每天1.76億元。
這樣一個讓全球電影人趨之若鶩的市場,沒有理由沉寂。從目前的公開數據看,重啟后的電影院恢復勢頭不錯,第一周的全國票房總額就超過了1億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說明整個電影業(yè)又開始煥發(fā)生機。
當然,目前國內一些地區(qū)仍有零散疫情,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無法完全消除,所以無論是影院老板還是普通員工,都應該對營業(yè)額有一個理性的預期。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影院上座率等指標估計很難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我們支持電影,同時也要關注自身及他人健康。
在我看來,影院人氣會慢慢聚集,但不會有V形反彈。除了觀影人數受限外,片荒也是一個問題。國內新片因為擔憂票房而遲遲不敢推出,國外新片則受疫情拖累,無法在國內同步上映,結果就是現在我們只能在影院里看老電影。可是除了真正的影迷,有多少人愿意買票看老電影呢?此外,疫情也導致了電影拍攝和制作的延期,片荒問題恐怕短時間內難以解決。
種種現象告訴我們,電影院不僅是重啟,更是重生了一次。之前很多觀影慣性都被打破了。比如,很多影迷已經適應了在電腦或電視上看電影,電影制作商和發(fā)行商也認識到不能只押注線下傳播渠道。徐崢的《囧媽》等影片開始試水線上發(fā)行,未來這種趨勢會有增無減。對于影院來說,部分觀眾可能確實不會回來了。
這種變化或許不是壞事。觀眾可以有更多的觀影選擇,影院也可以多想想,如何改進服務以吸引消費者。影院有自己的優(yōu)勢——更大的屏幕、更好的音效、更舒適的播放廳,以及它最擅長營造的“夢”,這是電影的本質。
疫情確實改變了一些事情,影院要想重生,需要有顛覆性思維,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進影院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影迷可以幫院線重啟,但更為重要的重生問題,卻需要電影從業(yè)者積極思考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