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玉(石)琮為昆侖之象征

      2020-08-11 07:37宋亦簫
      荊楚學(xué)刊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昆侖

      摘要:良渚文化玉琮外方內(nèi)圓、有四角、上大下小、下端有人為凹缺等特性,完全同于《山海經(jīng)》等文獻中對昆侖山(丘、墟)的描述,因此玉琮是昆侖的象征,二者的類同實際上又都是以神龜?shù)膩喰卧煨蛠順?gòu)型的結(jié)果。玉琮起源于環(huán)鐲與昆侖意象的結(jié)合,它的功能是幫助墓主人靈魂升天。

      關(guān)鍵詞:玉琮;昆侖;龜;良渚文化

      琮是指古代中國一種外方內(nèi)圓、中有圓形穿孔的玉石器,它發(fā)端于良渚文化,影響及于同時期的大半個中國及其后的夏商周,秦漢及其后則基本消失,偶見的也只是仿古之作。玉琮是良渚文化重要的禮器,因此對它的起源和功用的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關(guān)注,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觀點。其犖犖大者,關(guān)于起源,有安特生的“石環(huán)”說[1],林巳奈夫、楊建芳、王巍的“手鐲”說[2-4],那志良的“玉勒子”說[5],殷志強的“柱形墜飾”說[6],吉斯拉的“中霤”說[7],武樹臣的“扳指”說[8],諸漢文、黨華的“水井”說[9-10]等等。其功用,則有牟永抗、鄧淑蘋的“圖騰柱”說[11-12],凌純聲的“神主”說[13],蕭兵的“性結(jié)合象征”說[14],張光直的“巫師法器”說[15]293等等看法。這些關(guān)于起源和功用的觀點,相互矛盾排斥,當(dāng)然不可能都對。筆者經(jīng)仔細檢閱分析,認為在起源上,環(huán)鐲說較可取,但并不全面。功用上則認為張光直的“巫師法器”即“琮是貫通天地的一項手段或法器”說較為可信。

      筆者此前寫過《昆侖山新考》[16]和《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刻符中的昆侖形象》[17]兩文,發(fā)現(xiàn)所探討的昆侖山(丘、虛)形制,與玉琮形制有極大的可比性,此因懷疑二者之間或許有著某種還不為人知的關(guān)聯(lián)。順著這個思路,筆者開始搜集相關(guān)資料,查閱到湯惠生《青海巖畫》中所提及玉琮,他說,玉琮的中間圓形柱狀,象征通天的地軸、天柱,在這個意義上,玉琮本身便可視為“昆侖山”或“宇宙山”了[18]。看到此,筆者既驚又喜,既有專家已提出此觀點,更增添了筆者立論的信心。筆者仍草成此文,是感覺張光直的觀點還有繼續(xù)往前追溯的余地,而湯惠生在其著作中只是順帶提出觀點,沒有做出論證,仍有進行細致考證的必要。因此筆者以張光直、湯惠生關(guān)于玉琮功用的觀點作為本文立論的前提和基礎(chǔ),希望通過詳細的論證以豐富這一認識。經(jīng)過對玉琮的形制與昆侖特征的對比,以及對玉琮的起源、功能、良渚文化中其他昆侖形象的考察,我們夯實了玉琮是昆侖的象征的觀點。下面分四節(jié)展開討論,以就教于方家。

      一、昆侖之特性

      說起昆侖,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今天新疆和西藏、青海之間的界山——昆侖山,但這只是到了漢武帝時才被欽定的,在此之前的古籍如《山海經(jīng)》里,它是存在于多處,也不知實指何處的一座座神山。且還有其他稱呼如“昆侖丘”和“昆侖虛”,總結(jié)一下它們在載籍里被描繪的狀貌,有以下一些特征:

      方形;有四角;形似偃盆;下狹上廣。如“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19]244 ?!袄鎏撛谄鋿|,虛四方。一曰在岐舌東,為虛四方”[19]192 。“昆侖,號曰昆陵,……,此四角大山,實昆侖之支輔也?!嫌腥?,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故名曰昆侖山三角”[20]70(著重點為筆者加)。

      昆侖山為天柱。如“昆侖……,粲然中峙,號曰天柱[21]”,“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22],昆侖山“上通璇璣,……鼎于五方,鎮(zhèn)地理也,號天柱于珉城,象綱輔也”[20]70,等等。

      昆侖山下有幽都地府。如“昆侖山北,地轉(zhuǎn)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23]。

      當(dāng)然,載籍里描繪的昆侖山不止這些特征,我們這里只需舉出這些,以便下文跟玉琮的形制作對比。

      其實昆侖神話是一個世界性神話。經(jīng)蘇雪林研究,昆侖神話源自西亞兩河流域,在西亞神話中,有一世界大山,名Khursag Kurkura,為諸神聚居之處,其后,西亞又有一種人工的多層廟塔,稱Ziggurat或Zikkurat,是對前者的模擬。“昆侖”二字,當(dāng)是外來詞,蘇雪林認為它譯自Kurkura,意為“大山、高山”[24]512,凌純聲和楊希枚則認為它譯自Zikkurat之第二、三音節(jié),義為“崇高”[25,26],林梅村另辟蹊徑,認為它譯自吐火羅語kilyom,義為“圣天”,漢代以后也譯為“祁連”[27]。其實這三說并不矛盾,且能互補,在昆侖神話中,昆侖山正是崇高、神圣且上通于天的大山。

      中國的昆侖山,一如希臘的奧林匹斯山、印度的蘇迷盧山(須彌山),是西亞Khursag Kurkura的翻版[24]512,因此它首先是一座存在于昆侖神話中的神山。但信奉昆侖神話的族群,也會在他們的活動范圍內(nèi)指定一處高山,作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昆侖山。古代中國境內(nèi)因而被指定為昆侖山的名山總計有十多處[16]。在《山海經(jīng)》《淮南子》等典籍中所記載的“昆侖丘”和“昆侖虛”,則當(dāng)屬仿自神山——昆侖山的人工多層建筑,或者說它仿自西亞的多層廟塔Ziggurat。

      二、玉琮的特征符合昆侖特性

      關(guān)于玉琮的形制和特征,有些學(xué)者作過很好的總結(jié)。例如張光直曾總結(jié)了5點:(1)它們是外方內(nèi)圓的;(2)它們是從中貫通的;(3)它們表面常常飾以動物面紋,也有鳥紋的;(4)它們多用玉制,也有石制的;(5)它們出土在墓葬里面[15]292。林華東則將良渚文化玉琮“分為扁圓筒形和方柱形兩大類,前者外壁以減地法突出四塊對稱的長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以陰線琢刻有獸面紋,其琮身低矮如鐲狀,故又稱鐲式琮。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體,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豎向的凹槽一道,同時又多在豎槽兩側(cè)凸面上刻出等距的橫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節(jié)。每節(jié)以四角為中軸,在相鄰的兩個凸面上對稱琢刻出或繁或簡的‘獸面紋。琮身上下端(射面)作圓形,中心對鉆有圓孔。這便是人們所稱的‘內(nèi)圓外方而中穿孔的方柱式琮,是規(guī)范后的典型玉琮”[28]。這兩類琮也被分稱作寬矮形琮和高形玉琮,前者有不分節(jié)或分為二、三節(jié)者,后者多節(jié),最多者達19節(jié)。根據(jù)出土情況,可知前者出現(xiàn)時間偏早,后者偏晚。也即是良渚文化玉琮隨著時間推移,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方向明歸納的玉琮特征是:“良渚玉琮源于環(huán)鐲而非鐲,其長方形折角圖像垂直于圓周是區(qū)別于環(huán)鐲的主要依據(jù)。就目前已取得的共識,琮的射和射孔(象反山 M12:98 還有射面)、四折角凸塊及其圖像、貫通上下射口的直槽以及上大下小的形制組成了良渚玉琮的基本特征。琮“內(nèi)圓而外不方”、仰視所體現(xiàn)的主要應(yīng)是節(jié)的四角和直槽的四個通道。由大射口的鐲式琮起始,到小射口、復(fù)節(jié)式繁復(fù)圖像琮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良渚琮形態(tài)與內(nèi)涵的完全確立,小射口復(fù)節(jié)式琮體形的增高,神人獸面簡化后只剩下雙目和橫鼻,它的功能與作用依然如舊”[29]。

      經(jīng)過與昆侖山特征的對比,可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玉琮有6點與前者相同,另有3點與之相關(guān)。分述如下。

      1.四方形。玉琮的方柱體“外方”,正對應(yīng)于昆侖山的“四方”、“方”八百里、“方”廣萬里,這是最明顯、最大的類同。即便最早的玉琮呈圓形,也突出了對稱的四個弧面凸塊,以象征“四方”。

      2.四角。昆侖山又稱“四角大山”,而玉琮的方柱形,正好構(gòu)成了四個90゜的折角,且琮還很好利用了這四個角,以四角為中軸,在相鄰的兩個凸面上對稱琢刻出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紋神徽。

      3.上大小下。玉琮的兩頭一大一小問題,很早就被關(guān)注到,早期根據(jù)傳世玉琮,推測是上小下大,認為這樣放置安穩(wěn),符合力學(xué)常識。后來隨著出土玉琮上面的神徽的被發(fā)現(xiàn),順著神徽正置的方向,才確定下來是上大下小。以1982年江蘇武進寺墩良渚文化墓葬為例,其M3和M4共出土玉琮33件,均上大下小。如M3:43,為鐲式琮,其射徑上端7.4-7.5厘米,下端7.2-7.3厘米,上比下大0.2厘米。M3:36,為方柱式琮,其射徑上端9.5厘米,下端為8.9-9.0厘米,上端大0.5厘米(圖一)。玉琮做成上大下小要比上下等大費力很多,但我們見到的玉琮都是如此,只能說明這種形制有其內(nèi)在的要求。無獨有偶。昆侖山的形狀也是“下狹上廣”[16]70,正同于玉琮的上大下小。因此,玉琮形制的上大下小,這內(nèi)在要求當(dāng)是要對其象征對象昆侖山的形狀的刻意模仿。

      4.形似偃盆。這是對昆侖山的描述,是四周高,中間低的意思。玉琮的中空造型,正可看成是形似偃盆。

      5.天柱。玉琮有內(nèi)圓柱,雖中空,但兩端的圓形射口構(gòu)成一圓管狀柱,正居玉琮之中心,且上下貫通,頂天立地,是非常形象的“天柱”造型。完全符合昆侖山為天柱或中有天柱的說法。關(guān)于玉琮有天柱的象征這一點,已有湯惠生表達過,見上文。

      6.地府。楊伯達和殷志強都注意到許多良渚文化玉琮都在下射口有意琢磨掉一塊(圖二),形成凹口,楊伯達雖認同是有意為之,但認為是所謂“玉卜兆”和“玉契符”[30],殷志強則認為應(yīng)具特別意義,可能象征“陰界”[31]。筆者贊同殷志強的看法,同樣認為這是有意模擬昆侖山下的幽都地府(見前節(jié)“昆侖之特性”昆侖山下有幽都地府文獻。),聯(lián)系筆者對良渚文化神徽是“大禹騎龜”神話意象的解讀[32],可稱此缺口為“禹穴”。

      還有三個方面的輔助類比。一是玉琮四面的四個豎向凹槽,直通上下射口,可謂頂天立地,有可能是模擬天之四極處的擎天柱。這四極自然就是女媧神話中的“斷鰲足以立四極”之四極。二是玉琮的分節(jié)問題,昆侖山為三層,但玉琮有單節(jié)、二、三節(jié),乃至19節(jié)的變化,趨勢是越晚越高,雖然沒有完全固定模擬昆侖山的三層,但越到后來,仍有模擬昆侖山“高萬仞”、“有銅柱,其高入天”的特性。三是玉琮轉(zhuǎn)角的神人獸面紋,有少量琮還在四面直槽也即上面說的擎天柱上琢刻神人獸面紋或太陽月亮圖案。這自然是要借助玉琮所模擬的昆侖山能上通于天、是日月所出入之山[17]的特性,幫助祖神大禹順利登天通神,以便保佑其子孫福壽綿延[32]。

      三、以龜為中介勾連起玉琮和昆侖

      玉琮與昆侖山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還可以通過它們的中介——龜,找到另一份證據(jù)。徐峰討論過龜與玉琮在形制上的同構(gòu)性。他認為琮最引人注目之處,在于它外方內(nèi)圓的結(jié)構(gòu),外方像地,內(nèi)圓似天,反映了中國早期的宇宙觀模式。這一點,恰與龜相似。因為龜?shù)男沃坪臀幕庀笈c早期宇宙觀模式就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龜本身就是一個天圓地方宇宙觀的微縮化模型,所謂“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而在背、腹甲之間,若去除內(nèi)部組織,保留一個完整的龜殼,則正好形成了一個空腔,象征著天地之間的虛空。他說將龜與玉琮聯(lián)系起來的學(xué)術(shù)觀點并不多見。早些時候,美國學(xué)者艾蘭在討論龜?shù)男螤顣r,曾經(jīng)點到龜與玉琮的關(guān)系,她在論述亞形符號時,認為亞形符號是“地為方”這種信仰的來源,在形狀上極像龜之腹甲(圖三),而如果在這個圖形的四角支上四足(山),便支撐起一個圓形的天,再進一步將這個圖形擴大成大的方形,便形成了一個“琮”形(圖四)[34]。徐峰認為,被支上的“四足”,在龜而言,正是龜?shù)乃淖?。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龜?shù)乃淖阏缪葸^撐天的天柱的角色。對玉琮而言,這個“四足”的部分,則是玉琮的四個角。因此,玉琮的四角在文化意象上與龜足相似,其形制當(dāng)以龜?shù)乃淖銥樵筒l(fā)生轉(zhuǎn)化、變形、改造而來(圖五)。由此,徐峰認為玉琮的形制當(dāng)仿自龜[35]。

      艾蘭曾對殷商遺存中的“亞”形造型作過分析,她采用宗教學(xué)家艾利亞德的“中心象征說”來解釋“亞”形造型,頗有說服力。我們先來看“中心象征說”:中心是指最顯著的神圣地帶,是絕對的存在物的地帶。通過這一中心點,可以接近并且最終與神靈世界達成和諧。許多古代民族流行這一信仰,他們相信有一座神圣之山位于世界中心,這座神圣之山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地點,也是天堂與地界的會合處,是通天之山。這座神山是世界的軸心,所有的廟宇宮殿,以及城市和帝王居所,都是這個軸心的象征物;這些地方被視作是天堂、地界、地獄會合的地方[36]113。

      上面所說的神圣的通天之山,在中國叫“昆侖山”。而可以通天的昆侖山,在《山海經(jīng)》中被描摹為有“八隅之巖”,這八隅之形,正是亞形[37]。模擬自昆侖山的“明堂”建筑,其外形也為亞形[38],它“上通于天象日辰”,先王在此“受命于天”并“觀象授時,布令行政”的特性和功能,顯示了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也顯示了它的象征源頭正是世界山——昆侖山。

      這“亞”形造型包括昆侖神山意象,艾蘭認為它源自對龜甲的模擬,因龜甲的外形正是亞形[36]94。而龜甲能有此殊榮成為世界山、昆侖山、明堂、宗廟等的意匠源頭,筆者認為要到它作為象征符號最初出現(xiàn)的西亞古文明中去找。西亞馬杜克屠龍創(chuàng)世神話正可以為我們提供這樣的思考依據(jù)。在巴比倫神話中,木星神馬杜克戰(zhàn)勝原始女怪(又稱混沌孽龍),將其龜形上半部分即龜背甲造蒼穹,下半部分即龜腹甲造大地[39],而大地的中心則是中央大山——世界山(中國稱昆侖山)。既然大地乃由原始女怪的亞形龜甲所造,則亞形龜甲的中心便能象征大地的中心,進而模擬自亞形龜甲的世界山(昆侖山)、明堂、宗廟等,其中心便也成為大地中心的象征。它們有通天、不死和再生的神秘特性,當(dāng)然只能是源于貢獻了龜甲造出大地的原始女怪的神性。而原始女怪正是西方神話大母神的原型,她作為世界萬事萬物的母親神(世界萬物正由她的軀體所造)、生殖女神和豐育女神的特性,賦予了昆侖山等亞形符號“生殖崇拜”的象征寓意。商代占卜之所以用龜甲來灼卜并刻記占卜結(jié)果,當(dāng)也是看重龜甲所象征的萬物始原的神性、智慧和神秘性。

      以上透過亞形結(jié)構(gòu)揭示了龜與昆侖山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此外,文獻中也能直接看出二者的勾連。如昆侖在古籍中也寫作“龜山”,《山海經(jīng)》一說西王母居昆侖山,一說她居龜山,顯然二者是同地異名。在《墉城集賢錄》中,直接說西王母又稱“九靈大妙龜山金母”,王小盾認為龜?shù)男螒B(tài)曾被設(shè)想為“玄丘”“圓丘”的形態(tài),他由此斷定:古人所創(chuàng)造的昆侖等神山,除以墓墟為原型外,亦取法于龜?shù)男蜗骩40]。聯(lián)系上文所討論到的龜與玉琮形制上的同構(gòu)、玉琮的形制仿自龜?shù)恼摂?,剛剛我們又得出龜與昆侖山是對應(yīng)關(guān)系。因此,透過龜及其亞形的結(jié)構(gòu),玉琮和昆侖山便劃上了等號。

      再者,筆者曾撰文討論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高臺立鳥”刻符,指出它們實際上是昆侖形象[17],還包括上文提到了的玉琮直槽上的日月形圖案,也是寓意昆侖是日月所出入之山的簡化表達。還有就是良渚文化中的三座祭壇,筆者也分析過它們的特點正符合昆侖山或昆侖丘的形制,因此也是昆侖的造型[17]。既然良渚文化中有這么多其他種類的昆侖形象,玉琮作為昆侖的象征,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琮的起源和功能

      完成了對良渚文化玉琮是昆侖的象征符號的論證后,還需回過頭來回答一下玉琮的起源和功能問題。

      王巍通過器物形態(tài)學(xué)和考古層位學(xué)的分析,認為A型琮即寬矮形琮以張陵山M4所出土的AⅠ式琮為最早,該琮與同墓出土的Ⅲ式玉鐲同為扁圓筒形,外形相似,高度和厚度也相近,不同僅是前者的直徑大于后者,前者以外壁減地法突出四塊弧面,并刻有獸面紋。而該玉鐲有著更早的源頭,因此王巍認為AⅠ式琮的源頭當(dāng)在玉鐲。只不過玉琮出現(xiàn)后,并未取代玉鐲,二者因用途不同,導(dǎo)致形態(tài)上的差別越來越大而已[4]。王巍關(guān)于玉琮的起源的判定,是通過最基礎(chǔ)的考古學(xué)研究所得出,可信度高。至于用途,他提出玉琮與玉鐲用途不同,判定玉琮是一種與原始宗教巫術(shù)活動有關(guān)的器物,具有保佑死者平安吉祥,避祛兇邪的意義[4]。這種對用途泛泛的理解和不徹底的解讀,當(dāng)源自對玉琮的起源的不準(zhǔn)確的判定。

      筆者雖基本認同王巍對玉琮起源的考古學(xué)研究結(jié)論,但認為這個結(jié)論還可以再修補得更準(zhǔn)確些。因此筆者的看法是,玉琮的起源,當(dāng)是玉鐲與昆侖象征的結(jié)合。即它采借了玉鐲的造型,但又融進了昆侖的形象,如增加了四塊對稱的弧面凸起,以象征昆侖之四角,弧面上還陰刻有形象生動的獸面紋,此獸面紋是神龜?shù)男蜗?,神龜因是神之使者和座騎[32],它能幫助死者的靈魂升天,以達到強化玉琮所象征的昆侖的通天之功能。

      鑒于玉琮在良渚文化大墓中的隨葬情況和筆者對玉琮的起源和功能的重新判定,我們作出一個玉琮隨葬現(xiàn)象的解釋:作為上通于天的昆侖的象征和模型,玉琮能幫助死者靈魂升天,這樣的通天神器,被良渚文化氏族首領(lǐng)和顯貴者所壟斷,所以只在貴族大墓中才有隨葬。最開始,玉琮象玉鐲一樣被設(shè)計者設(shè)置為戴于雙腕,以助死者靈魂順利登天,因而借鑒了環(huán)鐲的形狀,后來,又將玉琮置于死者頭頂和四周,因不戴于死者手腕,便可脫離環(huán)鐲之形,向更似昆侖的形象演變,因而它甚至演變?yōu)橥跷∥闹兴殖龅腂型長筒形琮,這類琮內(nèi)孔變小,高度變高,雖不能戴腕,但與昆侖的形狀更似,已徹底摒棄了玉琮最開始時因戴于腕而采借環(huán)鐲形狀的原始命意了。

      五、結(jié)論

      昆侖(丘、虛)在《山海經(jīng)》等文獻中被描述為方形、有四角、下狹上廣、上有天柱、下有幽都地府等特征,而良渚文化玉琮正有外四方形、內(nèi)圓柱形似天柱、有四角、上大下小、玉琮下端有人為琢磨的凹口以象征“陰界”等等狀貌,二者完全可以一一對應(yīng),因此我們認為玉琮是昆侖的象征。

      玉琮與昆侖山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還可以通過它們的中介——龜,來印證。因為良渚玉琮型制是對神龜?shù)哪7?,而昆侖山又稱龜山,也是對呈亞形的龜甲的模擬。所以玉琮=昆侖。前者是對后者的模擬和象征。

      早期的玉琮借鑒了玉鐲的造型和佩戴方式,但融進了昆侖的意象,如在外壁以減地法凸起四塊弧面,并刻有獸面紋。后期因在墓葬中的使用方式變化,越來越脫離環(huán)鐲的形象而向昆侖的形象逼近。玉琮在大中型墓中隨葬,是墓主人需利用它上通于天的特性,以達到靈魂升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J.G.Andersson.Research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M].BMFEA,No.15 Stockholm,1943.

      [2]林巳奈夫.中國古代的祭玉與瑞玉[J].東方學(xué)報,1969(40).

      [3]楊建芳.中國史前五種玉器及相關(guān)問題[M]//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臺北:眾志美術(shù)出版社,2010: 6-7.

      [4]王巍.良渚文化玉琮芻議[J].考古,1986(11):1009-1016.

      [5]那志良.琮——玉介紹之十[J].故宮文物月刊:第一卷,1982(10):8-12.

      [6]殷志強.太湖地區(qū)史前玉器述略[J].史前研究,1986(3-4):143-154.

      [7]Dr.G.Gieseler.La Tablette,Tsong Du Tcheou-Li,[J].Arehedogique,paris,1915.

      [8]武樹臣.玉琮的用途與禮的起源[J].殷都學(xué)刊,2014(4):109-114.

      [9]諸漢文.良渚玉琮試析[J].文博通訊,1983(5):6-9;

      [10]黨華.玉璧玉琮型制的新研究[J].史前研究,1998:183-190.

      [11]牟永抗.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M]//牟永抗考古學(xué)文集.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9:368.

      [12]鄧淑蘋.新石器時代的玉琮[J].故宮文物月刊,1986(1):44-52.

      [13]凌純聲.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xué)研究所集刊,1959(8):1-46.

      [14]蕭兵.“琮”的幾種解說與“琮”的多重功能[J].東南文化,1994(6):41-51.

      [15]張光直.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M]//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293.

      [16]宋亦簫.昆侖山新考[M]//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9:1-19.

      [17]宋亦簫.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刻符中的昆侖形象[J].民族藝術(shù),2018(3):105-113.

      [18]湯惠生.青海巖畫——史前藝術(shù)中二元對立思維及其觀念的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1:230.

      [19]山海經(jīng)全譯[M].袁珂,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244.

      [20]東方朔.海內(nèi)十洲記——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0.

      [21]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16:52.

      [22]東方朔.神異經(jīng)——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7.

      [23]范寧.博物志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0:10.

      [24]蘇雪林.昆侖之謎[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512.

      [25]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xué)研究所集刊,1966(22):215-255.

      [26]楊希枚.論殷周時代高層建筑之“京”、昆侖與西亞之Zikkurat[M]//先秦文化綜論.南寧: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80.

      [27]林梅村.祁連與昆侖[M]//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64-69.

      [28]林華東.論良渚文化玉琮[J].東南文化,1991(6):135-146.

      [29]方向明.良渚玉琮的節(jié)和琮的切割等相關(guān)問題討論[N].中國文物報,2009-01-16(07).

      [30]楊伯達.關(guān)于玉琮王“凹弧痕”的思考——試探早已泯滅無聞的玉卜兆與玉契符[J].東南文化,2004(3):61-65.

      [31]殷志強.良渚文化玉琮為何上大下小[J].東南文化,2000(2):94-96.

      [32]宋亦簫.良渚文化神徽為“大禹騎龜”說[J].民族藝術(shù),2019(4):124-135.

      [33]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蘇常州武進寺墩遺址的發(fā)掘[J].考古,1984(2):109-129.

      [34]艾蘭.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shù)和宇宙觀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134-135.

      [35]徐峰.良渚文化玉琮及相關(guān)紋飾的文化隱喻[J].考古,2012(2):84-94.

      [36]艾蘭.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133.

      [37]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jīng)》與古代華夏世界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499.

      [38]王國維.王國維論學(xué)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90

      [39]宋亦簫.楚文化中的域外文化因素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5:128.

      [40]王小盾.論古神話中的黑水、昆侖與蓬萊[M]//選堂文史論苑——饒宗頤先生任復(fù)旦大學(xué)顧問教授紀(jì)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27-244.

      [責(zé)任編輯:黃康斌]

      猜你喜歡
      昆侖
      跨越昆侖
      三無病人,探望的人群緣何絡(luò)繹不絕
      茄子花
      覓蹤:從網(wǎng)文管窺昆侖文化
      手到病除
      黑石頭
      百度:AI芯片“昆侖”
      狄青智取昆侖關(guān)
      消失的昆侖利用和昆侖燃氣
      趙學(xué)敏書法作品《念奴嬌·昆侖》
      荥阳市| 峨眉山市| 广东省| 丰原市| 石棉县| 留坝县| 河北省| 呈贡县| 淮滨县| 永登县| 获嘉县| SHOW| 晴隆县| 张家港市| 冀州市| 茂名市| 册亨县| 腾冲县| 西林县| 安丘市| 乌拉特中旗| 绥芬河市| 阿克苏市| 荆门市| 平安县| 江西省| 仪陇县| 青州市| 平阳县| 石景山区| 台州市| 兖州市| 巩义市| 五指山市| 灵宝市| 山东省| 南昌县| 嘉禾县| 汉寿县| 丰县|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