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1242—1310),字德旸,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詩人。
林景熙自幼聰穎,好讀書。二十歲時已有詩名。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林景熙被舉薦到首都臨安就讀太學,于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由上舍生釋褐(相當于進士及第)。入仕后始任福建泉州教授,遷禮部架閣(掌儲藏帳籍文案之官),轉從政郎。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軍在伯顏率領下進入建康,林景熙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不久便棄官歸里,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南宋少帝祥興二年(1279)二月,厓山(今作崖山)戰(zhàn)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的消息傳來,林景熙與陳則翁等人秘密舉行哭祭。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元朝西藏僧人楊璉真迦挖掘紹興宋帝陵墓時,林景熙激于愛國義憤,約同鄉(xiāng)人前往收拾帝后骸骨,葬于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志,并作《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以抒忠憤。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死后葬于家鄉(xiāng)青芝山。
林景熙作為雄踞宋元之際詩壇數(shù)十年的愛國詩人,是南宋遺民詩人的代表,與謝翱并稱翹楚。林景熙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大不同于其同鄉(xiāng)前輩“四靈派”詩人,面對鼎革之際,山河破碎、民生艱危的局面,他并沒有嘯傲山林,寄情田園,而是關注社會現(xiàn)實,關心民生疾苦,懷著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戀,對民族興衰存亡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對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同時林景熙在作品中還流露了強烈的復國愿望。其詩文風格幽婉,沉郁悲涼又不失雄放;論詩主張“詩文歸一”,“根于性情”。著有詩《白石樵唱》六卷、文《白石稿》十卷,后人編為《霽山集》,被文史學家稱為“屈子《離騷》、杜陵詩史”。
[南宋]林景熙
翼綃微動自宮商,幾曳殘聲送夕陽。喚得槐柯芳夢1覺,薰風2一曲換西涼。
[南宋]林景熙
近交紙薄云翻手,舊夢冠空雪滿顛。卻憶畫船曾聽處,夕陽高柳斷橋邊。
1.槐柯芳夢,此處用“南柯一夢”的典故,出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廣陵人淳于棼在夢中被大槐安國國王招為駙馬,當了南柯郡太守,歷盡人生窮通榮辱。醒來發(fā)現(xiàn)躺在大槐樹下,而一切的夢境均發(fā)生于樹旁之蟻穴。后世用這個成語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或夢幻的事。
2.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秴问洗呵铩び惺肌罚骸皷|南曰薰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