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發(fā)展的集中反映是家族教育的興盛。當時家族制度的盛行及伴之而起的門第觀念的強化,構成了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昌盛的社會基礎和內在動因。官學教育的興衰不定和儒學的衰微使得人們形成了一種嶄新的社會價值觀念,這便為家族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強大的思想基礎,而最重要的是婦女在家庭教育中做出的積極貢獻與影響。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儒學傳統(tǒng);婦女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就整體而言,處于相對衰落的階段,大分裂與大動蕩給教育的發(fā)展罩上了沉重的陰影,官學教育舉步維艱,興廢不定。但與之相反的則是在家庭制度強化、社會價值觀念變化的特定條件之下,家庭教育獲得的了迅速的發(fā)展。當時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受學館私人授徒的影響,延伸至設置“家館”來傳授子孫,另一方面則是家族內部長輩憑借自身的學識對自己的后輩們耳提面命的傳授知識。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才使得當時混亂割據(jù)下的社會仍保持著一種學習的風氣,在保存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術文化繁榮和進步,培養(yǎng)封建統(tǒng)治人才等方面功不可沒,值得我們去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1 家庭教育興盛的原因
春秋、戰(zhàn)國之際,伴隨著封建化的進程,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動,宗族逐漸蛻變?yōu)橐约易鍨榧毎纳鐣Y構。魏晉南北朝家族組織發(fā)展的典型形態(tài)是門閥士族,門閥士族淵源于漢代,儒學與為宦密切結合,由累世經(jīng)學而致累世公卿。正是常年累計下來的家族特權,使得當時家族利益居于個人利益之上,處理各項關系或者問題上持家族至上的原則和態(tài)度,榮辱興衰與家族有著密切的關系。家族制度的盛行及伴之而起的門第觀念的強化,構成了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昌盛的社會基礎和內在動因之一。
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的興盛,也得益于當時學術文化與教育格局的嬗變。自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儒學成為當時的主流,取得迅速發(fā)展。然而在取得發(fā)展的同時,也在后期出現(xiàn)了煩瑣迂闊、荒誕不經(jīng)的弊病,并且也讓后人對于這一信仰產(chǎn)生了危機感。加之后來的道教、佛教流行于魏晉時期,那些名門世族常出入于儒道、儒佛之間,儒、道、佛兼而修之,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力圖追求外在人格自由與儒學傳統(tǒng)的完美融合,而當傳統(tǒng)理念的改變、思想的相對解放,這就為家族教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寬松的社會氛圍。
官學是國家的中央實行的一套教育制度,在漢朝正式創(chuàng)辦。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的存在也就成了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tài),時興時廢。“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在混亂割據(jù)的時期,官學已沒有多大的社會效果。官學教育的興衰不定、辦學效益的低下,表明它已不能擔負正常的文化傳遞職責,學術文化因此下移,加上儒學禁錮教育的逐步淡化,私學因之大盛,而作為私學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則興盛起來,成為一種主流的教育制度。
2 家庭教育觀的基本特征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格局混亂、民族融合的大動亂時期,無論北方的世家大族還是南方的世家大族都將自身的穩(wěn)定發(fā)展視為最重要的事情,而維持這一家族持續(xù)生存的基礎就是后代的延續(xù)問題,只有將家族底蘊通過后代延續(xù)下去,這個家族才能在混亂割據(jù)下生存下去。所以當時世家大族都普遍強調對兒童的早期教育,他們都認為只有在一個人幼兒時期進行系統(tǒng)嚴格的教育,這樣才可以樹立起他們自身的人生觀,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的道德觀念,還可以傳授給他們受益一生的知識。例如《顏氏家訓》關于“士大夫子弟,數(shù)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è);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蓖ㄟ^對兒童的早期教育,就能教育子弟自小立志,樹立生活理想,成為家族的合格人材,世代繼承家業(yè)。
世家大族進行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進行,由父母承擔教育的職責,因此他主張要把愛護子女和教育子女結合起來,既要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又要嚴格要求,嚴加督促,而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根本目的是為國為家培養(yǎng)實用人才,因此必須以實學教育為主。在當時,流傳這一種“德藝周厚”的學習觀。所謂德,指的是儒家常識所一直倡導也是封建統(tǒng)治者所一直宣揚的孝悌仁義;所謂藝,則是以家傳技藝為主,兼學百藝。要做到“德藝周厚”,就要在讀懂讀通儒學經(jīng)籍的同時,廣讀百家之書,并要廣泛涉獵書本之外的知識,如書、數(shù)、醫(yī)、畫、琴、棋、射、投壺等,這樣才能在各種場合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成為發(fā)揚家聲、光大門楣的有用之才。甚至還有部分士族大家主張向周邊生活學習,向各行各業(yè)的行家學習,增加自身的才干。
3 婦女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
受儒學作用淡化、社會變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成為我國古代人性相對解放的時代,婦女的地位也有了相應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婦女享有在家族中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當她們學有所成后,又常常充任家族內文化教育的傳授者,繼承并發(fā)展著家族教育和家族文化,如蔡文姬、左芬、劉峨等等。即使在五胡入主中原、十六國擾攘的歲月里,漢族甚至少數(shù)民族的婦女在家族內的求學問道也未中斷。
家族文化教育造就了眾多有才華的女性,她們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同時也為她們的個性解放提供了條件。不僅如此,才女們憑自己的學識,更以積極的姿態(tài)投身于家族內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將自己的才智釋放于家庭和家族,許多婦女承擔了蒙學甚至專門學問的傳授任務。而有的婦女教育后代不但傳授文化知識,而且注重道德倫理的灌輸。專門之學的傳授是高層次的教育,道德倫理的灌輸則屬普及性的基礎教育。在許多婦女的教育活動中,二者多能兼顧,為學和做人并重。當有才學的婦女又向后代傳授知識,不但擴展了家族文化教育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輕視婦女參與文化教育的不良傾向,提高了婦女的文化素質,而且對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自身的發(fā)展和繁榮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婦女在以后的生活生產(chǎn)中地位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必友.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2]張白茹.魏晉南北朝婦女與家族教育的歷史考察[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3,(1).
[3]張承宗,魏向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J].晉陽學刊,2000,(5).
作者簡介
陳潔(1995-),女,白族,貴州畢節(jié),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