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雄
摘 要:古代詠史詩里有大量詠懷諸葛亮的詩。此類懷亮詩的集大成者為唐代杜甫。杜甫創(chuàng)作懷亮詩的原因是復雜的。這與當時唐代的政治環(huán)境有聯(lián)系,賢相文化是重要的誘因。其次,與杜甫寄寓川蜀的地理履歷有聯(lián)系,川蜀的蜀漢文化是杜甫創(chuàng)作懷亮詩的直接原因。再者,杜甫歷代祖先服膺儒學,杜甫本身也有很深的儒家情懷,這也是懷亮詩重要的創(chuàng)作緣由。
關鍵詞:杜甫;懷亮詩;創(chuàng)作緣由;意象內(nèi)涵
一、引言
詠史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重要的文學門類,其內(nèi)容以詠懷古代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或古跡為主。此類詩歌繁榮于隋唐。在懷人詠史詩中,有大量的詠懷三國名臣諸葛亮的詩歌,以下簡稱為懷亮詩。懷亮詩最早見于東晉桓溫所作《八陣圖》[1],而到了唐代,懷亮詩步入成熟的創(chuàng)作階段。懷亮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有不少有學者對此做過研究和梳理,20世紀80年代,田旭中曾作《簡論歷代詠懷諸葛亮的詩歌》,分析懷亮詩的時代性特點及其發(fā)展從而論述其在古典文學中的價值,做了詳實的梳理規(guī)整[2]。陳翔華則采取斷代研究的方式,曾作《唐代詠懷諸葛亮的詩歌》,分析唐代懷亮詩的文學特點,聚焦唐人不同視角進行解讀[3]。
唐代有不少成熟的懷亮詩面世。期間創(chuàng)作的懷亮詩作品數(shù)量最多,評價較高,對后世影響較大者莫過于杜甫。杜甫一生創(chuàng)作的懷亮詩作品數(shù)達十八首之多,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蜀相》《八陣圖》《古柏行》等。唐前名垂青史者,枚不勝舉,杜甫為何創(chuàng)作了諸多以諸葛亮為吟詠對象的詩歌作品?本文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淺析和討論。
二、唐代政治語境及賢相文化
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闡釋了唐代的政治影響著唐代的文學,同時也提到了對詩人的影響,詩人的許多遭遇與政治密切聯(lián)系,像李白、韓愈等人的生平的跌宕便與朝廷黨爭等有無法分割的聯(lián)系。同時,伴隨而來影響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還有政治語境,政治語境即意識形態(tài)語境,指的是社會權(quán)力機構(gòu)的關聯(lián)域,政治結(jié)構(gòu)主導的某種文化思想傾向。由于隋唐興起了科舉制,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者必然要關涉了解當時的政治語境,而在隋唐,這種語境思想上是儒道佛的融合,政治上則有種賢相文化色彩。
唐代,諸葛亮則成為了政治語境中的一個重要要素,隋唐推崇的賢相文化中標榜的對象。相較之魏晉時期,唐代的諸葛亮被塑造為宰輔的典范和人臣的楷模,并得以封王。唐代的君王更是對其贊譽有加,唐太宗李世民稱杜甫為“宰相之賢者”,號召王公諸臣學習亮之公直。天寶年間,唐以“功備優(yōu)邁”為標準,揀選歷代功臣,合計十六位,享有春秋祭祀之殊榮。諸葛亮位列其中。往后興建武城廟祀?yún)紊兄畷r,唐朝廷欲選“十哲”從祀,諸葛亮亦位列其中。唐昭宗光化三年詔封諸葛亮為武靈王,賜廟隆中,立碑紀其事。官方的這些舉措無形中傳遞著政治導向,即一種以諸葛亮為楷模的賢相文化。受這樣的政治導向的影響,唐的文學作品,如詩歌和碑文當中便有了許多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之作。贊譽諸葛,某程度就是對政府價值觀的認可,對個人的仕途無疑是有裨益的。
杜甫作為官家出生的子弟,認為自己是王佐之才,自然對政府推崇的賢相文化是認可的,而作為被政府標榜為模范的諸葛亮,自然會為杜甫所傾慕。懷亮詩的創(chuàng)作,從這個側(cè)面看,既可以說杜甫詠懷的是諸葛亮,也可以說是詠懷賢相。因此,杜甫懷亮詩的重要創(chuàng)作緣由是受唐代的政治語境影響。
三、杜甫寓居川蜀之地的地域經(jīng)歷
杜詩學注重考察地域因素,因此還形成了各個地方獨特的杜詩學研究。蔡錦芳著《杜詩學史與地域文化》便有對該方向進行梳理,其中四川杜詩學發(fā)展史一章對研究懷亮詩亦有些參考作用。
地域要素是影響詩人創(chuàng)作的重要要素,尤其是在隋唐。隋唐一代,邊疆寬廣,南北縱橫延伸,版圖之大前所未有,當代詩人常有行游之風。行游至不同地域,自然會有不同的體悟,塞北秋風瘦馬,江南小橋水鄉(xiāng)。在20世紀90年代,隋唐時期詩人行游遷徙的蹤跡考證也是古典文學學界其中一個為人所重視的議題,如文正義的《杜甫湘行蹤跡及其死葬考》,毛明文的《杜甫閬州行蹤及創(chuàng)作》等。
杜甫常因國家或個人境遇而主動或被迫的遷徙,而在其晚年,便有一段寓居在我國西南的經(jīng)歷。杜甫懷亮詩的創(chuàng)作集中于這段時期,寄寓川蜀是他創(chuàng)作懷亮詩的重要緣由。時間跨度大體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入蜀中,寓居西郊草堂寺,到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正月出川下江陵。整整八年的時間,杜甫先后避難于成都、梓州、夔州等地。杜甫漂泊西南期間所創(chuàng)詩作近千余首,約占《杜工部集》所錄三分之二[4]。
川蜀之地恰為昔日蜀漢政權(quán)所在之處,有濃郁的蜀漢文化。川蜀民間有諸多于諸葛亮相關的傳說,同時亦有大量的祠堂,如成都南郊的武侯祠。而杜甫后來寓居的夔州,更是有許多諸葛亮的印記,如先主廟、武侯廟及白帝城。夔州又稱魚復縣,是昔日劉備夷陵之戰(zhàn)兵敗退守之地,也是“白帝托孤”的所在地。杜甫大歷元年抵達夔州后,曾寫下《八陣圖》《諸葛廟》《武侯廟》《古柏行》等懷亮詩的佳作,在大歷二年的時候,見夔州郊外諸葛廟日久失修破敗,還作《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quán)夔州》,上書請愿夔州官員進行補修[5]。
人在西南地,諸葛亮文化濃厚的古跡四處可循,自然難免會觸景生情進而賦詩懷古。地理因素是我們需要重視的。類似的創(chuàng)作情境其實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及其常見。例如,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及渡湘水,作《吊屈原賦》,若非臨故地,是很難觸發(fā)如此強烈的詩歌詠懷之感。
當然,在考察地域這個空間因素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當時的時間因素。創(chuàng)作懷亮詩之際,杜甫恰逢其生平中較晚的時期,即飄零西南時期,該時期時局動亂,詩人為國家憂慮的焦灼與晚年看淡塵世的平淡并存的復雜心境等時間性因素也是需要留意的,不能割舍。
四、杜甫的儒家情懷
杜甫深受儒家人生價值觀的影響,其歷代祖先服膺儒學,所謂“奉儒守官”[6]。杜甫的祖父為杜審言,“文章四友”之一,曾任國子監(jiān)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其十三世祖則是西晉名將當陽侯杜預,不僅文治武功,還注解晉律,修訂歷法,習《春秋》,可謂儒士典范。作為信奉儒家思想的杜甫,自然會對同是儒士典范的諸葛亮心生欽仰。儒家強調(diào)積極入世,而孔明“每自比樂毅、管仲”的創(chuàng)立功業(yè)之志恰是入世的表現(xiàn)。
杜甫志在“致君堯舜上”,堯舜是何等人?隋唐時期,儒道受禪宗的宗系思想的影響,形成儒學道統(tǒng)論,韓愈在《原道》中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在儒學道統(tǒng)論中,堯舜是儒學之始,是儒家天下大治的理想寄托,即所謂“大同社會”。杜甫想讓古風再存的愿望,從側(cè)面也可反映杜甫深受儒家精神影響。
儒學者追求“三不朽”?!叭恍唷背鲎浴蹲髠鳌罚鍖O豹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廢不久,此之謂不朽也?!薄叭恍唷笨芍^是儒士自我修身的高要求與理想境界。而孔明則是三不朽之典范,不僅有孔孟的立德與立言,更兼有治蜀之績,達到立功的層面,生前留名,逝世后亦流芳百世,與儒將杜預類似,是杜甫實踐儒家精神所效仿的典型。自然,杜甫會重視這樣的歷史人物,并將其作為歌詠的對象。
五、結(jié)語
懷亮詩的創(chuàng)作與詩人的際遇有著密切的關系。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樹的杜甫,思想上受唐朝朝廷的賢相文化影響,對被帝王儒化的諸葛亮是有崇敬之情的。儒化的諸葛亮對于信奉儒學的杜甫而言,自然會有其共鳴。這種共鳴在杜甫晚年時,愈加強烈,當他顛沛于西南川蜀,目睹孔明遺址之時,睹物思人,便有了眾多的懷亮詩的誕生。杜甫的懷亮詩為后世的懷亮詩創(chuàng)作乃至詠懷詩創(chuàng)作都有影響,是古代文學中值得學者留意的文學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張宗福.論杜甫詩歌中的諸葛亮情結(jié)[J].杜甫研究學刊,2009(1):36-41,62.
[2]田旭中.簡論歷代詠懷諸葛亮的詩歌[J].社會科學研究,1986(3):103-108.
[3]陳翔華.唐代詠懷諸葛亮的詩歌[J].文獻,1980(3):40-50.
[4]蔡錦芳.杜詩學史與地域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5]李霜琴.杜甫兩川詩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15.
[6]葛曉音.杜詩藝術與辨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