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建筑是指作為文物而被保護的建筑,它既具有一般的建筑的屬性,更具有特殊的文物屬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在對其使用、保養(yǎng)、修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不改變原狀等基本保護原則,確保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價值。本文以寧波湖心寺舊址修繕工作為案例,淺談文物建筑修繕中對不改變原狀、最低限度干預、可識別原則的認識、理解。
關鍵詞:文物建筑;不改變原狀;最低限度干預
文物建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了解社會變遷、探究人類智慧的重要依據(jù),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建筑必然受到自然以及人為的影響,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因此,對文物建筑進行必要的保養(yǎng)、修繕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那么在文物建筑的修繕中,怎么樣以最低限度干預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護好文物建筑的原有價值,成為重要的思考和實踐關鍵。文章以寧波湖心寺舊址修繕實踐為例,談一談筆者在參與過程中對不改變原狀和真實性、最低限度干預、可識別這幾個文物保護原則的淺略認識。
一、湖心寺舊址概況
湖心寺舊址,位于寧波月湖“十洲勝景”之一的花嶼,是古代湖心寺留存的“余跡”。湖心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7),舊號“水陸冥道院”,北宋熙寧元年(1068)宋神宗賜名“壽圣院”。
南宋初期,時任臨安知府的袁子誠護送宋高宗趙構南遷,最終袁氏選擇了在寧波定居,繁衍生息,其兩女曾購田舍于湖心寺為“廣生田”,并在寺后立家族祠堂,祭祀父親。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賜額“湖心廣福寺”。南宋德祐二年(1276),袁子誠四世孫袁鏞在與元軍斗爭中戰(zhàn)敗,被俘就義。元代,月湖景觀多因戰(zhàn)亂而遭受焚燒破壞,湖心寺也難以幸免。
明洪武初(1368)重建湖心寺,并在寺后建造袁公祠,紀念袁鏞。湖心寺也成為洪武年間《牡丹燈籠》傳奇故事的發(fā)生地。明永樂初期,寺又遭毀壞,宣德元年(1426)重建。明成化三年(1467),日本畫僧雪舟等楊隨日本遣明使團到寧波,入住天童寺并游歷寧波、北京等地,他創(chuàng)作的《寧波府圖》,其中就有湖心寺的遠眺風貌,將“湖心寺”傳往東瀛。嘉靖三十三年(1554),兵部尚書張時徹退隱后,購湖心寺,將她改建為寶綸堂,作為自己藏誥敕的地方,還為其母修建“月湖庵”。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湖心寺是月湖歷史文化的見證和標志性建筑之一。
新中國成立之后,保留寺庵,1980年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1993年兼作“佛教老年修養(yǎng)院”。1998年因城市建設,寺庵搬遷,隨后組織修繕并辟為雪舟紀念館,成為月湖景區(qū)內(nèi)展示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時有海內(nèi)外人士來此考察觀光。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市級文物保護點,公布名為湖心寺舊址。
現(xiàn)存的湖心寺舊址,建筑坐北朝南,面朝月湖,由大門、正殿、后殿組成,總體格局保留完整,古韻猶存。大門為牌樓式;前殿單檐硬山頂,屋脊上有吻獸,覆小青瓦,面闊五間,通面闊19.46米,通進深10.41米,正脊高6.99米,梁架結構為穿斗抬梁混合式,做法清晰,尤其是明間的抬梁,制作巧妙、雕刻精美,棟梁上還鐫刻有:同治癸酉信女張門袁氏敬助等字,明間地面嵌鋪有荷花浮雕青石板,前檐作鵝頸椽卷棚軒,廊柱施牛腿,上承挑檐枋,軒梁、柁墩等部位雕刻有精美的荷葉、水龍、人物形象和卷云萬字等紋飾;后殿建筑形制與前殿一致,梁架為穿斗抬梁混合式,面闊五間,東稍間設樓板格柵,風格平實,前檐作廊,廊柱上置十字斗拱承挑檐枋。前殿山墻為觀音兜封火墻,后殿山墻為三疊式馬頭墻。
由于自然損害、生物破壞及后期人為改建等原因,建筑出現(xiàn)了柱梁油漆脫落、屋面瓦件破損、部分裝飾木構件存在霉爛殘損等情況。同時,因不合理的利用,存在后天井搭建玻璃房等問題,遂組織開展湖心寺舊址修繕工作。
二、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和真實性原則
不改變原狀,是文物古跡保護的要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第三款明確規(guī)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yǎng)、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彼俏奈锉Wo的基礎,也是其他相關原則的基礎。
對于原狀的認識,2015年新修訂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是這樣描述的:文物古跡的原狀,主要由以下幾種狀態(tài):實施保護之前的狀態(tài);歷史上經(jīng)過修繕、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價值的狀態(tài),以及能夠體現(xiàn)重要歷史因素的殘毀狀態(tài); 局部坍塌、掩埋、變形、錯置、支撐,但仍保留原構件和原有結構形制,經(jīng)過修整后恢復的狀態(tài); 文物古跡價值中所包含的原有環(huán)境狀態(tài)。
在文物建筑修繕實踐中,一方面是修繕方案設計時,通過勘察、測繪等尋找文物建筑原狀的信息,另一方面,恢復原來被不合理改變的文物原狀。這就涉及到對于文物建筑真實性的尋找。
文物建筑的原狀和真實性是不可分割的,又有所區(qū)別。文物建筑的真實性內(nèi)涵是復雜多樣的,受到建筑本體變化、歷史資料有限等因素影響,我們很難準確地尋找到她剛建時候的“原始真實”。一方面,正常的使用和時間的推移,會讓其原本蘊含的歷史、科學、藝術、社會、文化信息都會流失一部分,尤其是功能改變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歷次修葺、重建中不斷增加那個時代新的元素和工藝、內(nèi)涵。所以,古建筑的“真實”并非特指“原真”,而是指古建筑在不同時期演變中“真實”的疊加[2](P72)。我們只能在這層疊文化中,尋找依據(jù)充分、信息相對準確的經(jīng)得起科學鑒別的合適“底本”,來進行“原狀”修復。
湖心寺舊址也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經(jīng)毀壞,幾經(jīng)重建,歷經(jīng)曲折。在解放后,其使用主體和功能又發(fā)生多次重大變化,搭建了仿古樣式的玻璃房。那么,對于她的建筑原狀,我們該如何認識和確定呢?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經(jīng)過市區(qū)多位文保專家共同鑒別論證,去除后代修繕中無保留價值的部分,將清同治十二年重修時的狀態(tài)定為她的原狀是比較科學、合適的。
確定基點后,恢復被不合理改變的文物原狀:拆除前殿次間北立面的石膏板壁,參考明間格扇門樣式用同樣材質(zhì)進行恢復;拆除后期加建的玻璃房等構建物;后殿明間前檐屋面整體缺失,室內(nèi)因使用功能需要有后開門洞等破壞原有形制,西側山墻后開排煙管道,均按照同材料、同工藝、同做法進行復原。
三、最低限度干預原則
最低限度干預原則是對原真性原則在具體實踐中的一種規(guī)范[3](P30)。在文物建筑的修繕中,要盡可能多的保留原狀原物,減少更換原構件,以保護歷史信息真實完整;采用鑲補、拼接和鐵件加固等方法進行修補、加固,必須要更換時,采用整體加固,逐件處理,并堅持使用與維修對象相同的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原做法;構件在安裝時不得對原有建筑構件發(fā)生改變,并保證其符合“可逆性原則”。
在湖心寺舊址修繕中,根據(jù)現(xiàn)場勘察調(diào)研和測繪,對狀態(tài)穩(wěn)定、做法清晰的梁架結構,只需對柱梁表面、柱腳和榫卯結合部位等做剔除蛀蝕腐朽、適當修補加固并進行防火、防蟲、防腐處理。對于后殿明間前檐整體缺失的屋面需要原樣復原,包括鋪法和隴距,需遵循原有的曲線弧度不得改變;臥瓦層按原層次和做法鋪抹,新舊銜接應牢固;望磚椽子按照老件制作補配,不得改變形制,減少現(xiàn)代材料、工藝的干預。
同時,在進行拆除違章搭建和裝飾構件時,也發(fā)現(xiàn)了有柱梁由于白蟻蛀蝕原因損壞嚴重的狀況,前殿東次稍間三根木柱白蟻蛀蝕嚴重,后殿明次稍間共八根木柱白蟻蛀蝕,其中四根特別嚴重。文保專家們經(jīng)過分析研討,認為木柱狀態(tài)會危害到建筑整體安全,遂緊急采用臨時結構支撐、加固措施,后續(xù)做好工程銜接,對亟需更換的木柱按照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原做法進行更換。確保文物建筑安全是修繕工作的首要任務,在最低限度干預原則下,更換建筑構件確保其自身安全。
四、可識別原則
文物建筑的可識別原則要求所有修復的部分,要有詳細的記錄檔案和識別標志。湖心寺舊址后期將進行公益性文化項目引入,考慮到整體視覺效果的統(tǒng)一,根據(jù)不同的材料在修補和新?lián)Q構件隱蔽部位,采用刻字、墨書等方法做好標識,力圖讓后人在維修中易于識別。同時,對工程檔案規(guī)范保存,便于以后備查和追溯修繕情況。
湖心寺舊址及其所在的月湖花嶼,歷代以來一直是寧波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映成輝的聚集區(qū),現(xiàn)所屬的天一閣·月湖景區(qū)也已成為國家AAAAA級景區(qū),相信修繕后的湖心寺舊址能得到更好的保護,發(fā)揮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國家文物局.2015.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
[2] 程旻,20世紀上半葉中外學者和機構對浙江古建筑的調(diào)查及相關問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3] 趙育科,陳佩杭,石堅韌.浙江地域文物建筑修繕技術實踐——以寧波慶安會館工程為例[J],浙江建筑,2010年(3).
作者簡介:鄭旭東(1986-),男:? 浙江省寧波市人? 漢族
職稱:文物博物助理館員? 學歷:大學本科? 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