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皓月
摘? 要:文章以我國當代著名聲樂教育家彭維綱教授為研究對象,針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對彭維綱教授的聲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筆者希望通過此項研究,對現(xiàn)在的聲樂教學有所裨益。關鍵詞:
關鍵詞:彭維綱;共鳴訓練;聲樂教學法
“聲貴于圓、聲有八方”,是彭維鋼教授對聲音的要求。他常常說,聲音只有八面玲瓏、珠圓玉潤,才能使聲音更賦有靈性。要達到這種聲音效果,就要把氣息共鳴綜合起來進行訓練。彭維綱教授的聲樂教學中,還有一個獨創(chuàng)之處,叫做“棉里裹針”。意義在于聲音聽起來是柔、圓、松、通的狀態(tài),像天鵝絨一般的柔美。但實則是賦有極強的穿透力、多反映、震動感的。用他教學中的哼鳴訓練法和大假聲訓練法綜合起來長期訓練,正確的狀態(tài)下,方可呈現(xiàn)這樣一種聲音效果。在彭維綱教授的聲樂教學中,共鳴訓練法促進了聲音的柔、圓、松、通。
一、哼鳴訓練法
彭維綱教授聲樂在共鳴訓練法教學中,首先從哼鳴練習開始,通過三度、五度、八度的練習,逐步擴展音域和音高訓練。
(一)哼鳴三度訓練
哼鳴可以練習聲帶的靈活性和堅韌性。在沒有開聲前可以預熱聲帶、活動聲帶。彭維綱教授往往會首先會做示范,用第一自然啟發(fā)學生,以很自然地答應別人時的“嗯”的感覺,同時要求“嗯”必須做在高泛音的聲音位置上,用氣息朗誦到頭腔發(fā)出來。高位置氣息兩頭一嘆發(fā)出“嗯”的聲音,用嘆息的感覺把“嗯”用氣息直接送到面罩上,把共鳴箱震響。在第一自然正確的狀態(tài)下再帶上音高進行三度練習。注意哼鳴出來始終是在面罩共鳴箱里,集中在頭腔的一個小點,聲音要感覺從眉宇之間震動的發(fā)出來,上面面罩震動;下面不要很多的氣,睡覺的氣、自然的氣吸下來保持住;舌根含糊、稍微朝前推的感覺,軟化舌根,舌位放松,舌尖笨重舔在下牙床,舌根和下巴都不能用;下巴松開,像是吊環(huán)一樣;喉頭是長喉,吸好氣的同時喉頭瞬間要有拉長的感覺,甩掉喉嚨。在很多學生做不到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在哼的過程中還可以想著咬牙的感覺哼哼,用咬牙的手段使聲音位置上頭腔集中的小點,或是找擤鼻涕的感覺和動力,在擤鼻子時,感覺是上面頭腔泛音點出聲音,把眉心之間的大共鳴箱震響,聲音出來在共鳴箱上圓著靠前唱。
哼鳴出來的效果使得聲音集中而有寬度,寬而不暗;聲音出來必須要有多反應、震動感、穿透力;聲音出來感覺是松的、小的、有集中點的,唱到共鳴箱時,感覺好像有個電燈泡和反光鏡一樣,一唱聲音就大了,反射出來了。如果聲音不送到面罩共鳴箱,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下巴、舌根緊的聲音。
在哼時一定要有漫不經心的感覺,把它當成是在自然放松條件下帶上氣息共鳴的哼哼唧唧。哼時要把上面的點、面罩填滿,聲音位置始終掛在頭腔,聲音要在牙齒上面,不帶喉嚨,甩掉喉嚨低位置的哼鳴。甩掉喉嚨,就要注意唱歌舌位的調整,不要加“鵝”音。帶“鵝”音就是喉音,應加“嘔”的感覺和氣息、共鳴的配合來一起完成,喉嚨感覺是長喉嚨,里面有個“O”的感覺練習哼鳴,這樣可以解決一些學生舌根音重,下巴喉嚨緊、用不上氣的問題。
哼鳴可以練習找高位置和氣息的支持,解放肌肉,歌唱前使聲音活動開、不僵。還可以使聲音靈活、治療鼻腔方面的疾病。哼鳴可以練習微小的氣,彭維綱教授常常說:“把微小的氣變?yōu)閺姶蟮墓缠Q才是氣,這才是技巧!哼鳴出來一定要像天鵝絨般柔乎乎的聲音”
(二)哼鳴五度和八度訓練
五度和八度練習,要求把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統(tǒng)一起來。在哼之前要注意找好哼時的狀態(tài),因為聲音是有音形的。在微笑和嬉皮笑臉的放松狀態(tài)下,聲音出來才集中而有寬度。微笑的狀態(tài)下聲音才上得去,若是生氣的狀態(tài),聲音是到不了高位置的。
聲音集中在頭腔小點,發(fā)出來就有穿透力;在面罩共鳴上就會有震動感。在哼到高音時聲音點一定要更小更集中,像“倒三角”一樣,上面點是尖的。喉嚨要適度打開,半打哈欠的狀態(tài)。氣息更要下來支持好,積極地對抗起來。練聲一定要唱到適度的音高,不能勉強上高音。
用此方法訓練,可以使學生找到頭腔高位置的聲音集中點,使喉頭得到解放,聲音慢慢松開。解決學生聲音位置低,不唱共鳴箱,喉頭重,聲音擠、舌根緊的毛病。此哼鳴訓練法可以使學生找到微小的氣變?yōu)閺姶蠊缠Q的感覺,這才是歌唱的技巧所在。
在哼鳴訓練法穩(wěn)定以后,可以將哼鳴練習帶到作品演唱當中。用哼唱的形態(tài)先把聲音哼到位,使聲音位置保持在共鳴箱里,聲音線條連貫統(tǒng)一。運用哼鳴訓練法,可以提升聲音的柔軟性,打磨聲音的“脆、圓、光”,從而使聲音不尖銳、不刺耳。用此訓練法,可以解決學生在歌唱練聲過程中聲音硬、散,沒有頭腔泛音、高位置共鳴點、位置不統(tǒng)一等問題。
二、大假聲訓練法
彭維綱教授聲樂教學共鳴訓練法中,大假聲訓練法則是另外一種方法。練習大假聲的目的,是為了解放肌肉、訓練頭腔高位置的共鳴、建立好歌唱腔體和混合聲音。在大假聲訓練好后,再“加聲帶、加氣、加共鳴”,三加后聲音變成正常歌唱時的音量。大假聲是大假到家的一種訓練聲音手段,從頭腔高位置上發(fā)出的純假聲音,有集中的高位置共鳴點,眉宇心之間應有面罩震動的感覺。大假聲訓練必須做到通暢地在整個腔體里上下流動。
如果沒有大假聲,就沒有正確的聲音位置,整個就是橫七豎八的聲音。因此必須要注重大假聲的練習。彭維綱教授經常說:“練一年大家聲,可以唱三年的混合聲音”。
彭維綱教授的大假聲訓練法,分為五度訓練和八度訓練。
(一)大假聲五度訓練
在教學時,彭維綱教授常用的五度練習。他會啟發(fā)學生向后打開向前唱。首先,打開最重要。喉嚨感覺像是里面有個“O”,感覺喉嚨是長的。向后打開才能把喉嚨真正地打開,而向前打開是打不開喉嚨的。要自然的喉頭吸氣、半微笑、半打哈欠的狀態(tài)。不要很大的聲音,感覺是大聲在唱的小聲,吹鼻子直接到頭腔高位置上。嘴里像含一包水一樣,喉結自然向下,喉頭自然吸氣。在打開的狀態(tài)下,橫膈膜支持好,聲音貼咽壁朝上面走,聲音靠前從共鳴箱發(fā)出來。用“霧”來吹鼻腔,母音必須打到面罩共鳴上面,聲音出來的效果像小提琴的空弦一樣,用觀念歌唱,氣息放下來歌唱。聲音不要怕小、柔、暗,軟腭自然提起來,不要故意去提,嘴巴是小嘴的口型,不要是嘴巴、口腔、肌肉使勁的力量。
在訓練時還可以試著用哼著唱“霧”,聲音非常平穩(wěn)、均勻,像潺潺小溪一樣,聲音流暢,氣流垂直,聲音在氣息和位置上,哼靠前、吹靠前。在呼吸放下來對抗起來的基礎上,保持“霧”母音,中間空開唱兩頭。
這條大假聲練習可以解決學生聲音用肌肉幫忙,使勁用聲音喊的毛病。切記訓練時一定不要出口腔音。
(二)大假聲八度訓練
大假聲八度練習由于音域跨度大一些,所以更應注意氣息高位置兩頭分開,聲音上下走,找到氣息往下來、聲音朝上走的感覺,喉嚨、胸腔空開,不唱中間。
在訓練的過程中,特別是越到高音聲音越緊,越愛使勁這樣的問題可能困擾著一些學生。彭教授在訓練大假聲中提出:“沒有下巴,沒有舌根子,在放松下巴和舌根子后,高音稍微彎一點腰,音高時彎的多一點,像地上撿棉花一樣,感覺就上去了,這感覺是不封頂?shù)穆曇?,是開天窗的聲音”。唱高音時要有針尖子集中在頭腔小點的感覺,聲音感覺上面小,像“三角”一樣。
彭維綱教授常說,“氣息落點,聲音起點”。高音更要認真把氣吸到位,在氣息吸到位的點上再開始唱。要做到高音低唱,橫膈膜腹肌加氣喊,聲音出來要拉長的效果,穩(wěn)定而靈活。因為沉重的聲音不靈活,太靈活的聲音不穩(wěn)定,要給人聽起來很“富裕”的感覺。
在演唱歌曲過程中,很多學生喜歡用喉嚨肌肉加著一起使勁唱。克服這一毛病,可以先用大假聲帶幾遍整首歌,直到練到完全不用喉嚨肌肉幫忙,只有氣息和頭腔共鳴集中的小點時,再加氣、加聲帶、加共鳴,用三加的方法,使聲音達到理想的效果。用大假聲訓練,可以嗓子不易疲勞,保護好聲帶。在大量的練習和合伴奏過程中,可以先使用大假聲來合作。
大假聲訓練法,可以在唱歌中強化解放肌肉、氣息對抗的感受;可以練習高位置頭腔統(tǒng)一,使聲音達到不沾肌肉、不沾喉頭,練習松開的感覺,解決學生在歌唱中肌肉喜歡瞎使勁的毛病。
參考文獻
[1]? 林俊卿.歌唱發(fā)音的機能狀態(tài)[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2]? 王福增.聲樂教學筆記[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3]? 王寶璋.咽音技法與藝術演唱[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4]? 梅里貝絲.邦奇.歌唱動力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