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斌 蘆穎 許妍
【摘 要】目的:討論改良手指操聯合應用體位墊在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現隨機選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住我院心血管普通病房的100例經橈動脈行PCI術的缺血性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實施介入治療后,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觀察組則在護理中應用改良手指操聯合應用體位墊,觀察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干預結束8小時,術側手掌周徑腫脹值、疼痛和麻木評分。結果: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術側手掌周徑腫脹值低于對照組,且疼痛和麻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結論:在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應用改良手指操聯合應用體位墊可有效緩解手掌的腫脹、疼痛以及麻木感,增加舒適度,值得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改良手指操;體位墊;冠狀動脈介入
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有效治療方式,良好的臨床效果已經得到了印證。在實施介入術后,需要對穿刺點進行有效的壓迫止血,避免并發(fā)癥的出現[1]。雖然國內外壓迫止血減壓時間和頻率的研究很多,但是對于術后康復的手部鍛煉,尤其是握力鍛煉的方法和頻率的相關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從患者PCI術后的手指操鍛煉及應用體位墊來展開研究,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現隨機選取2019年7月至 2019年12月收住我院心血管普通病房的 100例經橈動脈行 PCI術的缺血性冠心病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中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28例,年齡45-68歲,平均(56.5±2.6)歲,對照組中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27例,年齡45-69歲,平均(57.1±2.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本次研究前提。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為首次接受 PCI;(2)無凝血障礙的患者;(3)術后病情平穩(wěn),意識清楚,無言語溝通障礙;(4)無嚴重心、腦、肝、腎功能障礙。
排除標準:(1)經右橈動脈穿刺失敗;(2)術后出現惡性心律失常、迷走神經反射、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fā)癥;(3)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干預措施:給予常規(guī)術后患側肢體常規(guī)彈力繃帶制動,不進行其他的干預措施。
觀察組干預措施:(1)體位墊的應用:體位墊本體的下底長為 450 mm,上底長350mm,寬度為200mm,高為 100 mm,弧形凹槽截面形狀為 淺U 形,其深度為 20 mm。使用方法:將一次性消毒無紡布巾鋪在體位墊上,將患者術側肢體放于凹槽內,術側上肢掌面朝上,保持術肢高于心臟水平。(2)手指操的具體步驟:第一步: 按摩,右手手指伸直,雙手掌心相對,十指交叉; 接著同法用左手掌按摩右手背,相互交替按摩10 ~ 20 s。第二步: 抓指,五指屈曲,呈握拳狀,然后五指放開,盡量伸直,一握一放交替進行 10 ~ 20次。第三步: 點穴,點按合谷、后溪、手三里等穴位,每個穴位點按 10 ~ 20 s。改良手指操鍛煉的時間為術后返回病房 30 min開始,每次持續(xù) 3 ~ 5 min,首次減壓前每30 min 做 1 次,減壓后每 30 ~ 60 min 做 1 次。鍛煉時注意頻率適中、用力均勻,以不引起患者疼痛或不適為宜。
1.4 療效評價
觀察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干預結束8小時,術側手掌周徑腫脹值、疼痛以及麻木評分。術側手掌周徑腫脹值:保持五指并攏,使用軟尺從拇指第二指關節(jié)繞手掌一周的長度。疼痛以及麻木評分:采用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價,并以10-0數字表示,其數值越大代表疼痛和麻木感覺越明顯。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收集實驗數據,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應用( 士s)描述,組間經t檢驗,差異在P<0.05時,存在臨床可比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側手掌周徑腫脹值對比
干預前,實驗組患者的術側手掌周徑腫脹值為(23.1±2.3)cm,對照組的(23.2±2.6)cm,組間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術側手掌周徑腫脹值為(23.2±0.9)cm,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0.7)cm,組間差異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
2.2 兩組患者疼痛以及麻木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術側手掌無疼痛和麻木感,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為(1.1±0.1)分,麻木評分(1.2±0.3)分;對照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為(1.8±0.2)分,麻木評分(2.5±0.4)分,實驗組患者的疼痛和麻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
3 討論
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臨床上比較成熟的操作技術,其已經成為了冠心病介入治療的主要方式[2]。但是在術后由于橈動脈鞘管拔除后的壓迫止血,容易導致手掌腫脹、麻木以及疼痛,傳統(tǒng)的干預方式一般為抬高患者,雖然能夠達到止血的目的,但是存在肢體擺放不定的情況,直接影響術后手掌的恢復。在本次研究中應用了體位墊,其U行凹槽能起到固定術肢的作用,并可有效抬高術側肢體和制動腕關節(jié),可減輕患者術肢腫脹、麻木、疼痛感覺,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同時其具設計也比較符合人體力學原理,安全、簡單、易行,患者的接受度較高[3]。手指操的鍛煉,有效的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減輕炎癥對于神經的刺激,減少了患者腫脹感,同時進行手指操時,也能夠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有效的緩解了疼痛感[4]。
綜上所述,在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應用改良手指操聯合應用體位墊可有效緩解手掌的腫脹、疼痛以及麻木感,增加舒適度,促進術后恢復,值得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鄭彩虹,董惠翔,黃戰(zhàn)軍,等. 氣囊式與旋壓式橈動脈止血器應用效果比較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6,37(9):2360-2361.
郭俊,徐帝非,沈下賢,等. 兩類橈動脈壓迫止血器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25(7):577-580.
姚志萍, 嚴萍. 一種經橈動脈介入術后體位墊的制作及臨床應用[J]. 外科研究與新技術, 2015, 14(04):80-82.
郭金鵬,鄧穎,吳立萍.改良手指操在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12):1456-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