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目的:探索不同大小后踝骨折手術治療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術后復位程度及AOFAS評分的影響。方法:選擇50例后踝骨折患者為試驗對象,根據后踝骨折大小分為兩組,觀察組25例踝骨折面積<25%,對照組25例踝骨折面積≥25%,均實施手術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后AOFAS評分、VAS評分以及手術耗時無統(tǒng)計差異性(P>0.05),而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12.77±2.54)d、骨折愈合時間(8.45±2.33)周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手術治療后踝骨折患者效果顯著,可完全復位外踝,但對于踝骨折面積<25%患者效果更為顯著。
【關鍵詞】后踝骨折;手術;復位;AOFAS評分
后踝骨折屬于關節(jié)內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類骨折類型,好發(fā)于青年人群,早期可出現外踝骨折、內踝骨折,隨著病情惡化,可導致關節(jié)軟骨呈退行性病變,踝關節(jié)十分不穩(wěn)定,預后較差,極易出現脫位,為了降低病殘率,常運用手術治療[1]。通過手術復位能夠減輕機體疼痛感,改善踝關節(jié)功能,提高生存質量,但隨著相關研究深入,可發(fā)現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可達到不同療效。而本文便對不同大小后踝骨折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具體如下文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50例后踝骨折患者為試驗對象,根據后踝骨折大小分為兩組,分為兩組,觀察組踝骨折<25%,對照組踝骨折≥25%,此次試驗均在2016年1月10日至2020年1月10日期間完成。入選標準:(1)患者術前經影像學檢查,對照組踝骨折面積超過25%,觀察組踝骨折面積<25%;(2)患者術前均經患足冷敷,消除張力性水皰和腫脹;(3)患者存在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1)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2)排除Pilon骨折患者。
觀察組平均年齡(43.75±4.23)歲;病變位置:13例左側,12例右側;性別:15例男性,10例女性;踝關節(jié)骨折分型:3例旋前-背屈,6例旋后-外旋,7例旋前-外展,9例旋后-內收。對照組平均年齡(43.63±4.68)歲;病變位置:14例左側,11例右側;性別:13例男性,12例女性;踝關節(jié)骨折分型:2例旋前-背屈,5例旋后-外旋,8例旋前-外展,10例旋后-內收。兩組資料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健側臥位,選擇全身麻醉,調整側臥位支架,腋下放置軟墊,保持軀體后仰或前傾45°,在完成外踝或內踝固定后,改為仰臥位。在實施外側切口時,采用腓骨遠端后外側弧形切口,采用接骨板固定腓骨遠端,分離顯露外踝。對照組患者需對后踝骨折塊復位,分離顯露腓骨長短肌腱內側。觀察組需在透視機引導下完成復位,但對于脛腓分離或后踝未復位患者,需復位固定后踝,材料選擇直徑小的克氏針或空心釘,再次經透視機檢查,需給予下脛腓螺釘內固定(從外踝斜向前內側30°)。在內定時,需采取內側切口,顯露、分離內踝,使用螺釘內固定。兩組患者術后早期開始踝關節(jié)功能訓練,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AOFAS評分(踝-后足評分系統(tǒng))、VAS評分(模擬視覺疼痛評分)、手術耗時、骨折愈合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
AOFAS評分[2]:包括疼痛、最大步行距離、地面步行、踝-后足穩(wěn)定性、足部對線、前后活動、后足活動、以及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等,最高分100分,若踝關節(jié)功能越好,分數越高。
VAS評分[3]:10分劇烈疼痛,0分無疼痛感。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實施SPSS22.0軟件統(tǒng)計學處理,當P<0.05時代表統(tǒng)計存在差異。
2 結果
兩組治療后AOFAS評分、VAS評分優(yōu)于治療前(P<0.05),而兩組治療后AOFAS評分、VAS評分無統(tǒng)計差異性(P>0.05)。如表1所示:
兩組對比手術耗時無統(tǒng)計差異性,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后踝骨折主要是因踝關節(jié)受到暴力扭曲所致,具有病殘率高、預后差、進展快等特點,屬于骨科常見類型,在患者病發(fā)期間可因為踝關節(jié)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導致下脛腓穩(wěn)定性破壞,增加致殘率,目前常運用手術治療。通過內側切口手術能夠直接復位內側跟骨結節(jié),糾正跟骨內翻,在直視下完成關節(jié)面復位,有效緩解當前疼痛感。分析本次結果,兩組治療后AOFAS評分、VAS評分以及手術耗時無統(tǒng)計差異性(P>0.05),由此說明,手術有效清晰暴露腓骨長短肌腱內側,保持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獲取滿意治療效果。而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踝骨折<25%患者預后效果更佳,此類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短,有效保證外踝完整性。
總而言之,在面對后踝骨折患者時,運用手術能夠減輕當前疼痛感,恢復踝關節(jié)功能,尤其對踝骨折面積<25%患者效果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蔣志剛,韓雪昆,方瑋等.后踝骨折塊不同固定方式對旋后外旋Ⅳ度踝關節(jié)骨折的療效分析[J].江蘇醫(yī)藥,2018,44(12):1470-1472.
甘遠強,孫洋,文明等.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后踝骨折的手術方法和臨床療效[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8,38(z1):139.
馮文生.手術固定后踝骨折塊對踝關節(jié)骨折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影響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2017,6(11):82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