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娟
《清明》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古詩,另兩首古詩是《元日》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素非常突出,學生讀一讀詩句,就能在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中觸及中國人的根。但是,在杜牧的《清明》中,竟然看不到與清明這個節(jié)日有關的表達,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有些茫然,似乎難以感受到傳統(tǒng)節(jié)日應有的氣氛。怎么破解這一教學難點呢?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看今天我們是怎么過清明節(jié)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都知道清明節(jié)這一天,人們一般都用掃墓等方式寄托哀思,緬懷故去的先祖、烈士,表達內(nèi)心的思念之情,不像其他節(jié)日那樣熱鬧。我們用今天的標準來看古詩《清明》,自然找不到相應的節(jié)日氣氛:詩中所寫的是清明時節(jié)的氣候特點和路上行人的作為,與追思先祖、先烈無關。這是詩人杜牧寫的問題,還是我們理解詩句出了問題呢?其實,都不是。
只要我們仔細梳理清明節(jié)的歷史沿革,就能明白杜牧在《清明》中為什么這樣寫。清明之所以叫清明,除了一般人認為在這個時間點(公歷每年4月4日—6日)上,人們感覺到的“氣清景明”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歷史上西漢劉安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指出:清明風開始起的時間與冬至節(jié)氣之間的距離是135天,于是古人就根據(jù)風的特點為節(jié)氣定下了名字。在古代,比清明節(jié)早一兩天的是寒食節(jié)。本來兩個節(jié)日各有側重,寒食節(jié)“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清明踏青;后來,不舉火、吃冷食的習俗漸漸有了變化,但掃墓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且合并于清明節(jié)之中。這樣一來,古時候的清明節(jié),在掃墓之外,還融合了郊游、聚會、蹴鞠、植樹、放風箏,甚至還包括類似于今天的“情人節(jié)”活動。用這樣的視角來看杜牧的《清明》,就不用硬性地把“斷魂”看成“路上行人”前去掃墓或掃墓歸來的特殊狀態(tài),而是郊游的一群人,他們游玩后疲乏了,想找點酒喝,解解乏,提提精神,這在大好的春光里,該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然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對以上資料的理解絕非易事,更何況課文給我們的任務是學習古詩詞,如果教學中引入過多的資料作旁證,就會與中年級古詩教學的要求相背離。所以,教師還需要引入關于“清明”的古詩,指導學生開展群詩閱讀活動。
首先,教師可在課堂上介紹白居易的詩《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教師先帶領學生讀讀這首古詩,簡單地說說詩句的意思,再讓學生從詩中找出與節(jié)日、情感有關的詞語,如清明、哭、紙錢飛、古墓、死生別離等,明確詩人表現(xiàn)的正是人們掃墓的情景,也可以看出掃墓習俗在唐代是不分清明與寒食的。
接下來,教師介紹宋朝詩人陳與義的《清明二絕》(其一)——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東風也作清明節(jié),開遍來禽一樹花。教師帶領學生讀一讀這首古詩,解釋詩句的意思,突出詩中的人物及表現(xiàn),那就是少女們梳著烏黑的雙髻,在花草叢中學蜂蝶起舞歡笑;她們的身邊,東風送暖,百花爭艷。這樣的情景,學生稍加思考,就會看出詩歌表達的是人們踏青的美好心情。
最后,教師介紹宋朝程顥的《郊行即事》——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時節(jié),不妨游衍莫忘歸。這首詩雖然不是用“清明”做題目,但尾聯(lián)“況是清明好時節(jié),不妨游行莫忘歸”十分清楚地表明詩中所描寫的內(nèi)容與清明節(jié)關系密切。不要說理解詩句的意思,就是提取詩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如恣行事、興逐、莫辭、莫忘歸等,學生也能看出詩歌描繪的是人們在春光里手舞足蹈、縱酒放歌的情形。
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才能體會描寫“清明”的古詩,不僅包含了延續(xù)到今天的掃墓習俗,還有郊游、聚會等內(nèi)容。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夠在杜牧的《清明》中讀出屬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nèi)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