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軍
生肖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等動物形象皆是動物圖騰崇拜的遺俗,它不僅與人們?nèi)粘5囊率匙⌒小趧由钣忻芮新?lián)系,寄托了先民對自然界的崇敬和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先民們對動物的崇拜與熱愛。
有的學者認為生肖與地支同源,《史記》載黃帝“建甲子以命歲”“大撓作甲子”等描述生肖與地支的關系,這里所說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对娊?jīng)·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從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殷商甲骨的刻銘卜辭中就有關于天干地支紀年的詞句。地支“十又有二”何時與十二種動物結合起來,從史書記載看是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從考古出土實物資料看則是湖北云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兩批秦簡均有關于十二生肖的記載,均記于《日書》中。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盜者》:“子,鼠也。盜者兌口……。丑,牛也。盜者大鼻……。寅,虎也。盜者壯……。卯,兔也。盜者大面……。辰,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盜者長而黑……。午,鹿也。盜者長頸……。未,馬也。盜者長須耳……。申,環(huán)也。盜者圓面……。酉,水也。盜者而黃色……。戌,老羊也。盜者赤色……。亥,豕也。盜者大鼻而票行……”其中“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已與現(xiàn)今所傳生肖相一致。
秦簡中的十二生肖雖然與今傳生肖不盡相同,卻已基本完整,由此可見,十二生肖的配屬在先秦時期已基本成形,秦代的典籍沒能記下十二生肖,但是流傳民間的《日書》卻已列出較完整和成熟的生肖,從而也可看出,十二生肖起點低,扎根于民間生活,流行于社會底層,而且還可以用來推算個人的年齡,并且間接知道了個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可以說相當具備了相面占卜的作用。這兩處秦簡發(fā)現(xiàn)地一南一北,相距甚遠,說明當時十二生肖已廣為流傳。
虢國墓地就出土了一批生肖玉器,這批生肖玉器玉質溫潤,造型傳神,制作精美。
玉鼠長2.6厘米、高1.2厘米、厚0.9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黃褐色。圓雕,伏臥狀,背部拱起,曲爪伏地,圓眼微凸,陰線刻出頭、足、短尾,身飾卷云紋,雙爪間有一斜穿。保存完好,形態(tài)生動栩栩如生。(圖1、圖2)
玉牛原在墓主腹部。高2.05厘米、長4.7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棕黃色,有灰白色斑,微透明。圓雕,屈腿而臥,頭有臣字目,細線眉,身和角部飾細線云紋,腿和蹄部有輪廓線,下唇部有一斜穿。(圖3、圖4)
玉虎長9.3厘米、高4厘米、厚0.5厘米。青玉,豆青色,全部受沁,呈黃褐色。玉質較細,微透明。片雕?;⒆鞅寂軤?,兩面紋樣相同,張口,臣字目,云紋雙耳貼于頭部,凹背,虎爪著地,粗尾上卷,身飾虎斑紋。(圖5)
玉兔高3.6厘米、長4.9厘米、厚0.4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成黃褐色斑紋或斑點。玉質細膩,半透明。片雕,作奔跑狀,正背面紋樣相同,圓眼,長耳貼背,短尾,前腿稍曲,后腿蹬直,呈現(xiàn)兔子起跑的姿態(tài),口部有一圓穿。(圖6)
玉龍最大徑9.9厘米、身寬1.8厘米、厚0.6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玉質細膩,半透明。兩面所飾紋樣相同,臣字目,眼角帶勾,口微張,三角形尖尾,身上有爪,身飾重環(huán)紋,嘴部有一圓穿。(圖7)
玉蛇長9.4厘米、寬1.7厘米、厚0.7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黃褐斑。玉質溫潤,半透明。器呈圓弧形,正面略鼓,背面平。口吐蛇芯,橢圓目微凸,蛇尾向內(nèi)卷曲。正面縱向刻出三行平行的鱗紋。蛇芯與背中部各有一個小圓穿,背面有切割的痕跡。(圖8)
玉馬高5.8厘米、寬3.25厘米、厚1.35厘米。出于內(nèi)棺蓋上。青玉,青而泛白,有褐紅色斑。玉質細膩,微透明。上端較薄,下端漸厚。正面作馬首形,背面呈弧面。馬頭頂有豎耳,豎向臣字目外凸,鼻孔處飾C形卷云紋。馬嘴下端側面上對穿一個斜穿孔。(圖9)
玉羊高3.6厘米、長5.3厘米、寬2.4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黃褐色,或有黃白斑。玉質較粗,透明度較差。圓雕,體作臥姿,仰首,張口,近長方形目,細線睫毛,羊角彎曲盤起,兩旁有雙尖耳呈凹面狀,前肢向前爬伏,后肢收于臀下,尾下垂貼于臀部。身飾卷云紋,前腿之間有一圓穿。(圖10)
玉猴高5.9厘米、寬1.9厘米、厚0.2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灰白色與黃白色。半透明。整體為一蹲踞的猴形,面部呈猴形,形態(tài)傳神,頭部盤有一龍,龍尾屈于猴頭之上。頸下亦雕有龍,臀部飾一龍首,頭部盤龍的卷尾處有一圓穿。(圖11)
玉雞高2.9厘米、長4.8厘米、厚0.4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黃褐斑或灰白斑。玉質細膩,透明。片雕,兩面紋樣相同。作臥姿狀,尖喙,圓眼,直冠,翅上翹,尾向后上卷成一橢圓形穿孔,曲爪附地。翅上飾羽紋,爪飾陰刻細線紋。胸部有一小圓穿。(圖12)
玉狗長5.3厘米、高2.9厘米、厚0.4厘米。青玉,豆青色,全部受沁,呈灰白色。玉質細膩,微透。扁平片雕,垂首,臣字目,張口露齒,塌腰屈腿,卷上尾。正背面紋樣相同,均以單陰線界出各部位輪廓??诩拔蔡幐饔幸淮?。(圖13)
玉豬高2.7厘米、長5.5厘米、厚0.6厘米。出于墓主腰部。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土黃色斑,微透明。躬身而立,長嘴,大耳,短尾。陰線刻扁圓目,下唇處有一細斜穿。(圖14)
據(jù)考證,睡虎地十一號墓年代應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chǎn)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關于十二生肖的最早且又較系統(tǒng)的記載。
東漢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記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纾R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币陨衔淖种惺游镏姓劦搅耸环N,唯獨缺了辰龍。該書《言毒篇》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齊了。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齊書·五行志》中已經(jīng)有具體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稱屬某種動物的記載。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于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從以上文獻記載和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日書》可知,我國生肖文化起源于華夏先民的動物崇拜與圖騰崇拜,發(fā)展于春秋,成型于秦漢,到了南北朝已為人們所普遍熟悉和使用,對生肖的認識流傳有序,是華夏先民對時空記載和早期天文學認知的結晶。
————————————————
作者單位:虢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