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球
蘇州水鄉(xiāng)澤國,河道縱橫交叉,橫跨各種河流上的大小橋梁是人們出行的必由之路。自古蘇州以橋梁眾多著名,白居易詩云:“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杜荀鶴有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备鶕?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于蘇州文廟的南宋《平江圖》碑上刻錄的蘇州古城區(qū)內(nèi)橋梁有359座。
其實,在蘇州古城外的橋梁數(shù)量亦非??捎^,而且不乏名橋,楓橋、寶帶橋、虎山橋等都是蘇州橋文化乃至整個吳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虎山橋堪稱佼佼者。
申時行捐資重修古津梁
虎山橋位于太湖之濱光福古鎮(zhèn)區(qū)的北端,橫跨虎山、龜山(亦稱光福山、塔山)之間,界分東、西兩崦湖。始建朝代不詳,不過宋朝范成大《吳郡志》稱它是吳中“古津梁”,足以說明其年代久遠(yuǎn)。
蘇州的橋梁全都架設(shè)在河道兩邊的土岸上,而虎山橋則是唯一的“另類”,飛架在兩山之間,橋下水流湍急。在古代,要在如此環(huán)境下建造橋梁,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清代史志專家顧震濤在《吳門表隱》“津梁”里,記載了一個自唐末就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鐵拐李棗子核造虎山橋,其云:
虎山橋跨虎山、龜山之觜,截崦水之急,不能下樁。唐末,有人云得鐵帽者能建。至宋嘉泰初將議建時,俄見一人覆鍋于首,眾悟而求之。其人乞棗數(shù)斤,罄食棄核于水,令下樁于核上,乃成橋,名底定。
民間相傳,這位頭戴鐵鍋者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這個神奇的故事,恰好生動而形象地折射出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決心與智慧。
根據(jù)文獻記載,虎山橋最早的一次重修,在南宋嘉泰年間。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一說為三年),申時行五世祖徐氏出資重修,改用石料,橋洞改為三孔,并以年號命名“泰定橋”。至明朝中期,經(jīng)過了100多年風(fēng)雨侵蝕,橋梁出現(xiàn)了“堅者腐,隆者撓,欹者仆,圮者崩。時而,駛行擔(dān)負(fù),輒走沮洳中;雨集而盈,不褰裳不涉”(申用懋:《重修光?;⑸綐蛴洝?,下同)的景象。人們雖有重修之念,但因當(dāng)時經(jīng)濟困難,“比年地利不饒,亡論齊民編戶,即公家無所芬華,可知矣。無已纖困之民,因之以時絀,逡巡卻步”,久久不得重修。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才得以重修。
虎山橋下水流湍急,船只往來繁忙,經(jīng)常有載重船只撞擊墩基,橋梁損壞嚴(yán)重。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從朝廷急流勇退回家不久的宰相申時行,由大兒子申用懋陪同游覽光福,看到虎山橋坍塌嚴(yán)重,“途人引而進,怨嗟踔于其旁,竊心憐之”,頓足嗟吁,心痛無比,于是率先捐資倡議重建,“遍告居人,士咸樂為之”,得到眾人的響應(yīng)。工程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十六日動工,至當(dāng)年十月二十日完工。新建橋梁將原來的三孔改為五孔,并在橋面中央建造了一座亭子。遠(yuǎn)望虎山長橋如初月出云,長虹飲澗;橋亭翼然凌空,如如軒,既可觀賞風(fēng)景,又可躲避風(fēng)雨,成為光福的一處新景觀。
清朝順治初,玄墓山圣恩寺和尚捐資募建。新的虎山橋湖面上為三孔,南北橋堍各設(shè)一旱孔。至乾隆后期,橋東有石塊中間斷裂掉入水中,整個橋勢傾斜。為防止倒塌,用木頭支撐,行人惴惴不安,于是里人徐堅、李肇修、徐洪山、汪芳貽、徐敏中等倡募重建。嘉慶二年(1797年)冬,徐堅追憶其始末,親自撰寫了《重修虎山橋記》。
1937年2月1日傍晚,虎山橋轟然坍塌,兩岸百姓只得用小船擺渡。次年,由光福地方集資,用紅松木建成三孔木頭平橋。1956年,當(dāng)?shù)卣鲑Y重修,因經(jīng)濟拮據(jù)仍舊是木橋。1963年,重建時改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水泥橋。1989年,重修改為大型拱橋。2006年,為解決兩岸交通,移址西邊,再建新的長105米、寬9米的公路橋。
詩里虎山橋有盛名
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姑蘇城外的楓橋揚名四海。明初詩人高啟曾不無感慨地歌詠道:“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逼鋵?,從現(xiàn)存古代詩詞的量與質(zhì)來評判,光?;⑸綐虿⒉粊営跅鳂?。
虎山橋及其周邊環(huán)境優(yōu)美,是整個光福景區(qū)的精華薈萃處。明朝文學(xué)家袁宏道《光福記》云:“虎山橋兩峽一溪,畫巒四匝,有湖在其中,名曰西崦,闊十余里。亂流而渡,至青芝山足,林壑尤美?!鼻宄?,詩人、書畫家徐枋《虎山橋記》云:“凡游鄧尉者必由虎山橋……其地四面皆山,中匯二崦,以受諸山之水,回環(huán)上下二十余里。有石梁在亂山中,雄跨二崦間,層巒映帶,波光極目,如長虹夭矯,橫亙碧落……予每至虎山橋,輒徘徊不能去也?!逼浯?,虎山橋曾是鄧尉探梅入山訪勝的第一站,舊時設(shè)有船只停泊碼頭。元末以降,光福以鄧尉梅花“香雪?!泵勌煜?,探梅者乘坐的船都在虎山橋停泊上岸,騷人墨客詩興大發(fā),留下了數(shù)百篇詩詞文章。
在眾多詩詞文章中,明朝蘇州狀元吳寬的《泊虎山橋》詩,將停泊虎山橋時所見的景及內(nèi)心的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其詩云:
南人相見詫杭州,
自料西湖讓一籌。
天為漁家開下崦,
晚宜畫舫駐中流。
新詩已判縱橫寫,
佳景從教次第游。
孺子歌聲何處起,
落霞孤鶩水悠悠。
江南人相見每每談起杭州西湖都會驚詫不已,然而當(dāng)他們來到光福虎山橋上,則會發(fā)覺虎山橋及橋下的西崦湖更勝一籌。大學(xué)士王鏊《虎山橋》詩云:
湖上仙山翠重,
畫闌面面對芙蓉。
人家斜日東西崦,
野寺浮嵐遠(yuǎn)近鐘。
我欲濯纓來此處,
誰能筑室傍前峰?
放舟又過溪橋去,
恐有桃源此際逢。
稱贊這里是傳說中的仙山勝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王鏊之弟王銓《虎山橋同兄賦》中亦有“福山虎溪橋,天故置幽僻……若品吳中山,此當(dāng)名第一”的詩句。明朝詩人伍馀?!痘⑸綐颉穭t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才轉(zhuǎn)新橋又入堤,
夕陽樓上野云齊。
兩溪欲斗千峰動,
一塔何憑萬井低。
臨水漁郎閑晚釣,
旁人鳩子欲春啼。
風(fēng)情不讓西湖老,
賦得梅花手自題。
其中“兩溪欲斗千峰動,一塔何憑萬井低”一聯(lián)尤其神采飛揚。
站在虎山橋上,眺望東邊玉屏山(俗稱遮山)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或碧空萬里,皓月當(dāng)照,別有一種愜意。于是形成了虎山橋看月(或稱踏月、玩月)的特殊習(xí)俗,自明朝末年起受到墨客騷人的熱捧,申時行、葛一龍、李流芳、文肇祉、繆宗儼、彭汝諧、錢謙益、沈朝初、嚴(yán)熊、潘遵祁、沈欽韓等許多明清詩人都寫有詩詞。申時行《虎山橋看月》詩云:“兩涯秋水臥長虹,一片冰輪湛碧空。泛斗直疑銀漢上,聚星聊醉玉壺中。笙歌縹緲招鸞鶴,洲渚蒼茫起雁鴻。十載勝游光福遍,此夜風(fēng)流赤壁許誰同!”明末詩人、書畫家李流芳的《虎山橋踏月示同游鄒孟陽張魯生》最為具體、生動,詩云:
虎山橋頭山色暗,明月遲我猶徘徊。
憑橋東望遮山立,明月正向遮山出。
遮山遮月不遮光,陸離寶氣初離室。
須臾山尖露半灣,突兀捧出黃金盤。
四山蒼然一水白,玉刻橋梁金作欄。
吁嗟乎,張生昔年與汝橋上行,虎山十年月再明。
同游幾人復(fù)誰在?鄉(xiāng)月照我空多情。
吁嗟乎,鄒子于今真見虎山矣,虎山煙月竟何似?
當(dāng)年畫出虎山時,橋上之人我與汝。
子兮子兮奈此良夜何?磯頭夜深風(fēng)露多。
游人欲歸殘醉醒,試聽中流踏月歌。
李流芳此詩寫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同游的還有好友鄒孟陽。他首次游覽是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春,當(dāng)時曾與徐孺谷、張君實、史荃之等同游虎山橋,他當(dāng)時畫了一幅《虎山橋》圖。如今多位同游者已離世,物是人非,令他感慨不已。清初詩人繆宗儼《虎山橋玩月》詩云:“山白月當(dāng)空,平波乍摩瑩。入云淡欲無,蕩水光難定。長松倚層崖,風(fēng)吹韻笙磬。橋下漁舟歸,棹歌入清聽。夜深群動息,一嘯眾山應(yīng)?!?/p>
站在橋上眺望西邊太湖落日,也是別有風(fēng)情。明朝文學(xué)家俞允文詩云:“向晚乘舟過虎溪,山山落日洞庭西。五湖新水垂煙釣,萬頃平疇帶雨犁。天外白鷗波上下,云中綠嶂樹高低。自知疏懶多違俗,便欲移家就隱棲?!泵鞔膶W(xué)家王世懋《虎山橋》詩云:
吳地山河落鏡中,
樽前風(fēng)色向誰雄。
浮空突兀千盤轉(zhuǎn),
隔崦蒼茫一線通。
日壓飛濤驚宿鷺,
天回紫氣抱長虹。
春來游覽足勝事,
短棹輕西復(fù)東。
其中頸聯(lián)更是氣勢不凡。清朝沈朝初《憶江南》寫道:“蘇州好,落照虎山橋。飲水殘霞天半近,隔林疏磬萬峰遙。一塔起層霄?!泵枥L了一幅璀璨艷麗的“虎山橋夕照圖”。
畫里虎山橋亦擅名
“吳中虎山橋,自昔擅勝境”(嚴(yán)熊:《虎山橋玩月》),“二崦太湖通,橋橫玉鏡中”(屈大均:《虎山橋》)?;⑸綐蜻叜嫀n四匝,風(fēng)景優(yōu)美,猶如一幅天開圖畫,自古受到畫家鐘愛。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蘇州狀元吳寬應(yīng)光福紳士徐衢(字用莊)的邀請,與吳江朋友史鑒(字明古)到光福游覽了4天,“水行六十里,陸行四十里”,寫下詩歌15首,還特地寫下《游西山記》。“吳門畫派”領(lǐng)袖沈周見到吳寬游覽光福的詩文后,“特為補圖卷首,意仿(黃)子久筆法為之”,欣然繪畫《游西山圖》。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沈周再次來到光福,繪就《光福圖》畫卷,畫里生動再現(xiàn)虎山橋畔水產(chǎn)晚市繁忙景象,題有“虎山橋畔晚市忙,打鼓漁郎賣鮮鯉”詩句。
“明四家”中的文徵明特別喜歡虎山橋,曾繪有多幅圖畫?!豆锰K十景》畫冊中有《虎山夜月》,《吳中十二景》中有《虎山橋》圖,《玄墓四游小幅》第一幅就是《虎山橋》,明“后七子”領(lǐng)袖王世貞題詩云:“虎山橋畔月如銀,桃花梅花相代新。不須指點增惆悵,身是當(dāng)年畫里人?!比A亭莫如忠《題文待詔玄墓四游小幅》亦云:“春光著處使人迷,柳暗花繁云水低。一路洄光福寺,太湖還在石橋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暮春,81歲的文徵明與徐封等友人同游虎山橋,歸后作《虎山橋圖》長卷,青綠重彩,雖系紀(jì)游之圖,但造景繁復(fù),物象豐富,位置經(jīng)營有序而規(guī)整,畫得工細(xì)絕倫,近代滬上大家吳湖帆大為驚嘆贊賞。此畫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89歲的文徵明重游虎山橋,寫下《雨后虎山橋眺望》詩:
虎山橋下水爭流,
正是橋南宿雨收。
光福煙開孤剎迥,
洞庭波動兩峰浮。
已應(yīng)浩蕩開胸臆,
誰識空是勝游。
渺渺長風(fēng)天萬里,
眼中殊覺欠扁舟。
陜西寧州人武成特別欣賞此詩與另一首《宿碧照軒》(軒在玄墓山圣恩寺),萬歷年間,武成在山西任太平知縣時,特地將兩詩摹刻成詩碑,豎立于縣衙,以供欣賞。兩碑現(xiàn)收藏于山西襄汾縣(古為太平縣)縣城汾城鎮(zhèn)文廟碑林。文徵明侄子文伯仁亦畫有《虎山橋》。明末嘉定畫家李流芳的《虎山橋》,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徐枋曾經(jīng)兩繪《鄧尉十景》畫冊,第一幅就是《虎山橋》,題識云:“(橋)正如長虹夭矯,橫亙碧落。每一登眺,不復(fù)知此身之在塵世矣……每至虎山橋,輒徘徊不能去也?!彼L的《吳山最勝十二圖》(亦稱《吳山十二圖》)畫冊,亦有《虎山橋》,題識云:
山不得水則不奇,山不踞水則不雄,然斷流曲澗只增幽致,不可語于大觀也……如虎山橋在二堰間,其地四面皆山,回環(huán)二十余里,巒翠浮空,波光極目。一石梁跨之,如長虹天嬌,橫亙碧落。而梵宇臨于山巔,浮圖矗于云際。每一登眺,不知此身之在塵世矣。
清朝著名畫家張宗蒼曾繪《虎山橋》圖(《吳山十六景》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到光福探梅賞勝,張宗蒼晉獻此圖,乾隆皇帝欣然題詩云:“鄧尉光福相連延,白銀界里青峰攢?;⑸较嗟妹?,石橋仿佛三嘯傳。水光山色淡容與,云帆月舫常留連。欲寄清吟攄逸興,飛據(jù)高峰塔影邊。”
在眾多虎山橋畫中,最為傳奇的是《虎山尋夢圖》。清乾隆年間,蘇州有位女詩人金纖纖,明慧端麗,自幼讀書能辨四聲,愛作韻語。與同邑閨秀江珠等結(jié)詩社,唱和無虛日。詩人袁枚十分欣賞其詩才,將其與席佩蘭、嚴(yán)蕊珠并稱為“閨中三大知己”,推為吳門閨秀之“祭酒”,著有《瘦吟樓詩》。后嫁給長洲諸生、詩人陳基,夫妻琴鳴瑟應(yīng),伉儷情篤。曾結(jié)伴探梅鄧尉,聯(lián)吟虎山橋畔,合為《虎山唱和詩》??上ЫY(jié)婚后不久(或說一年多),金纖纖突然病逝,陳基悲痛欲絕,哀思不已,準(zhǔn)備繪一幅《虎山尋夢圖》,以紀(jì)念兩人相處的這段難忘的共同歲月。構(gòu)思醞釀良久,一時無從著筆,正當(dāng)此時竟然得到了一幅明朝畫家劉淵(一說陸定子)所繪的《虎山尋夢圖》?!坝L丹青妙手無,難從夢境寫模糊。何期三百年前客,豫譜傷心入畫圖”(駱綺蘭詩),十分傳奇,“翰墨因緣,非偶然也”(鮑之蕙語),令人感動。陳基請金纖纖昔日閨友一一題詩,其他詩人也紛紛題詠。常熟女詩人席佩蘭《虎山尋夢圖》詩云:“一片傷心畫不真,空持破鏡認(rèn)前塵。百年先有人圖在,潘岳詩情奉倩神?!眳墙娙藚黔傁稍娫疲骸袄滹L(fēng)凄雨逼花朝,望斷銅坑煙水遙。惆悵芳魂招不得,紅梅一樹虎山橋?!?/p>
虎山橋是吳中名梁,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在吳地橋梁及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吳文化藝苑里綻放著獨特的光彩。2018年,當(dāng)?shù)卣诨⑸綐蚺f址上建造了一座“虎山橋紀(jì)念亭”,以慰藉人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