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原子
所謂親子溝通,就是親子坐在一起,作一次長時間的交談。在交談的過程中,兩個人要敞開心扉,真誠相待。通過這樣的交談,能夠通報情況,增進感情,解決孩子遇到的各種問題。
要使溝通能夠有效果,媽媽要掌握四個要點:一、心態(tài)平和;二、技巧實用;三、交流分享;四、成果豐盛。
父母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心態(tài)平和呢?首先,父母要樹立一種認識,對于人類來說,改變都是難題,何況是孩子。通過一次溝通,能夠改變孩子多少呢?這個影響是很有限的。所以,當你心里這樣去調整的時候,你的心態(tài)就逐漸平和了。其次,在自己的表現(xiàn)上,態(tài)度要真誠,要營造一種平和輕松的氛圍。這樣做下來,孩子自然也就放松了。
在溝通中運用一些技巧,會讓話題展開得更加順利。這里有四點建議:
第一,從孩子喜愛的話題開始,即從對方視角開始。因為你使用了對方視角,孩子會感覺到,大人心里有我,所以,他(她)就會很樂意跟你交流。
第二,話題進行中需冷靜。在談話中,你要把自己盡量剝離出來,變成第三方。你不是父母,也不是孩子,你是一個客觀的立場,這樣,你就能保持冷靜,對一些狀況采取客觀的態(tài)度,對問題就能分辨清晰。
第三,對突然發(fā)生的殊狀況保持克制,不翻舊賬。孩子一旦告訴你特殊的、負面的事情,這個時候,你不能一下就暴跳如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另外,也不能翻舊賬。如果那樣做,談話就沒法進行下去了。
第四,不驟下判斷或結論。無論談到什么情況,不要覺得是水到渠成了,就來下結論。這樣做還是唐突。因為很多事情都很復雜,所以不要貿然去下結論,這樣做效果會不好。
關于交流分享有三點建議;
第一,適當分享自己的相關體驗、經(jīng)驗。在親子溝通中,地位的差別是現(xiàn)實存在的,因為有了這個差別,就會影響溝通的效果。父母需要努力縮小這個差別。怎樣縮小呢?適當分享自己的相關體驗、經(jīng)驗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孩子看來,父母跟我分享他(她)自己的東西了,這是對我的尊重,一下就把孩子和你的差別縮小了,距離拉近了。
第二,對正面行為給予肯定。肯定不是鼓勵,肯定會給孩子帶來正面的信息,這個信息對他形成觀念是有幫助的。人的精神內核是信,信從哪里來?從肯定中來。得到肯定,他就會信,所以這是觀念的塑造。
第三,從共同閱讀經(jīng)歷中找素材。話題往下進展,怎樣才能順利而不尷尬呢?怎樣才能讓溝通的內容更加豐富?就是把你和孩子共同經(jīng)歷的東西拿出來。因為是共同閱讀、共同經(jīng)歷,信息是對稱的,容易共鳴、共情,效果也非常好(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