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榮 秦洪武 孔蕾
“中國夢”是當代國家話語體系的核心內容,一經提出便成為國內外學界和媒體關注的焦點?!爸袊鴫簟贝砹酥袊嗣竦倪M取精神和偉大志向,既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亦是國際合作共贏之夢,是中國與世界互動過程中話語權建構的重要理念??傮w說來,“中國夢”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中國形象。中國有“中國夢”,一如美國有 “美國夢”,歐洲有“歐洲夢”或法國有“法國夢”,但不同文化對“夢”的解讀并不一致。弗洛伊德認為,夢的實質是欲望滿足,表現(xiàn)形式為偽裝,由此可見西方對“夢”的哲學解析并不是完全褒義的。這一代表性觀點可以在下面的調查中反映出來。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7 年進行的民調顯示,83%的中國人對“中國夢”持堅定的樂觀態(tài)度,33%的美國人對“美國夢”抱有樂觀愿景,而只有9%的法國人相信“法國夢”①Christine Ockren, 2014, Le rêve chinois. https://www.franceculture.fr/emissions/affaires-etrangeres/2014-le-reve-chinois[2014-01-04]??梢?,西方世界對“夢”的實現(xiàn)預期大致持消極態(tài)度。在西方逐夢動力式微、中國發(fā)展如火如荼之時,凝聚中國理念和智慧的“中國夢”如何被外部世界認同,已成為觀察國際輿論導向和中國話語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切入點。本研究通過對法語國家主流媒體“中國夢”報道內容、熱點和態(tài)度的分析考察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為提升國家政治話語傳播針對性,增進與法語區(qū)國家的交流和理解提供參考。
近年來,中國政治話語關鍵詞中的“中國夢”成為西方英語媒體高頻報道的熱點之一,而且關注度在上升②秦洪武, 孔蕾:《中國政治話語海外傳播總體狀況分析》,載《山東外語教學》2019 年第4 期, 21-34頁。。學界對“中國夢”對外傳播狀況的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層面。首先是傳播策略:宏觀描述“中國夢”在西方媒體中的對外傳播現(xiàn)狀,并給出相應的對外傳播策略③參見:史安斌:《“中國夢”:提升對外傳播內容與效果的新契機》,載《對外傳播》2013 年第7 期, 13-14 頁;孫敬鑫:《中國夢的世界回響及對外傳播建議》,載《中國與世界》2014 年第2 期,26-28 頁。;其次是效應分析:通過中外媒體報道特點、西方媒體關注度和影響力分析發(fā)現(xiàn)對外傳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傳播效果④參見:劉?。骸?014 “中國夢”國際傳播評價》,載《對外傳播》 2014 年第12 期,15-16 頁;趙艷明,梁嘉華:《近年來“中國夢”的對外傳播效果分析》,載《青年記者》2018 年4 月下,55-56 頁。;再次是媒體態(tài)度分析:從翻譯接受狀況或是借助檢索和搭配分析驗證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夢”報道的態(tài)度⑤參見: 邵斌,回志明:《西方媒體視野里的“中國夢”—— 一項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載《外語研究》2014 年第6 期,28-33 頁;胡開寶,張晨晨,《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夢”英譯在英美等國的傳播與接受研究》,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9 年第1 期,89-96 頁。。
現(xiàn)有研究總體上比較全面,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文本來源范圍有限,把“中國夢”海外傳播狀況分析局限于西方英語媒體,但不包括法語國家。法語是排名第二位的通用語言,覆蓋了42 個國家與地區(qū),尤以歐洲5 個發(fā)達國家和非洲的國家為主,隨著中歐、中非全方位戰(zhàn)略伙伴關系日益深化,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梢?,不考慮法語國家媒體的報道,我們對“中國夢”海外傳播效應的分析很容易流于片面。
近年來,中國愈加重視國際話語權的建設,作為中國政治話語核心概念的“中國夢”在進入國際視野的同時也遭遇了話語傳播困境,不乏一些英語媒體將其定性為“美國夢”的復制品,抑或詬病為凸顯中國“銳實力”的“強軍夢”。這種捕風追影的不實之詞很可能誤導其他國家,法語媒體是否持類似觀點值得探究。本研究嘗試通過文本數(shù)據分析方法揭示法語國家主流媒體對“中國夢”話語的建構過程,描述其對“中國夢”的報道內容、關注熱點和態(tài)度,解釋上述熱點和態(tài)度的形成原因。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認為,“在任何一個社會中,話語的產生都由一定數(shù)量的程序所控制、選擇、組織和再分配(dans toute société la production du discours est à la fois contr?lée, sélectionnée, organisée et redistribuée par un certain nombre de procédures)”①Michel Foucault, L’ordre du discours. Paris: Gallimard, 1971, p. 10.,話語與權力、意識形態(tài)、社會關系等社會問題緊密關聯(lián)。CDA 認為社會和個體是被話語實踐不斷建構的,語言不是客觀實在的反映,而是建構的積極媒介②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p. 55.。而媒體話語作為現(xiàn)代社會最重要的話語實踐,是根據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意識形態(tài)有選擇地建構起來的③汪徽,辛斌:《美國媒體對中國形象的隱喻構建研究-- 以“美國推出TPP”相關報道為例》,載《外語教學》2019 年第5 期,32-38 頁,在信息傳播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成功設置公眾議程,而且通過對議題的屬性描述,影響受眾對該議題的態(tài)度和判斷④參見韋宗友:《國際議程設置:一種初步分析框架》,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 年第10 期,38-52頁;劉海龍:《議程設置的第二層與媒體政治---從<事關重要的新聞>說起》, 載《國際新聞界》2004 年第2 期,54-60 頁。。正因為CDA 揭示話語實踐如何在語言、權利、意識形態(tài)三者共同作用下被社會現(xiàn)實所塑就,所以可以用CDA 為理論框架來分析媒體話語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和輿論導向。
由于媒體報道的新聞涉獵面廣、篇章較多,要進行量化系統(tǒng)科學的分析就要借助于文本數(shù)據分析。數(shù)據挖掘可以通過詞、短語、詞匯分類、短語分類甚至情感分析等方式解析文本并得出話語描述結果⑤秦洪武,孔蕾:《儒學海外傳播的探索性數(shù)據分析》,載《當代外語研究》2016 年第6 期,23-29 頁。。鑒于此,本文將使用CDA 和數(shù)據挖掘相結合的方法,以彌補傳統(tǒng)話語分析文本數(shù)量少、缺乏客觀性的缺點。本文以“l(fā)e rêve chinois”作為主題檢索詞,在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建設的“中國政治話語法語媒體報道文本數(shù)據庫”中獲得索引項,并基于索引項進行實證研究。數(shù)據庫允許的檢索時間是從2012 年到2019 年1 月。本項研究檢索得到以“中國夢”為關鍵詞的結果有50 條,數(shù)據來自法語國家主要網絡媒體。本研究通過對新聞來源、報道時間、索引行、高頻詞、情感態(tài)度等的考察,描述、捕捉法語媒體的關注熱點、報道議題和情感態(tài)度。
文本來源的數(shù)量能反映媒體的影響力,轉載情況則能反映媒體對特定話題的關注度以及特定媒體的權威性和認同度。
表1:報道“中國夢”的法語媒體
表1 顯示,文本數(shù)據庫檢索到的新聞網站都來自法語國家主流媒體,具有很強的輿論導向作用;轉載情況則表現(xiàn)出中法媒體各自的國際影響力。受制于文化偏見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中國媒體的報道極少被西方媒體轉載,但凡有轉載,內容也多傾向于從負面角度報道。值得注意的是,表1 所列的這兩篇文章立場則較為客觀。一篇是法國新聞周刊《國際郵報》對《環(huán)球時報》進行的轉載,文章解讀了“中國夢”被誤解的五種表現(xiàn),為法國讀者開啟了看待中國理念的全新視角,有利于澄清外界對“中國夢”的誤解。這主要得益于《環(huán)球時報》作為國際新聞報刊的積極作為:通過廣布于世界各地的駐外記者,以獨特視角生動及時反映中國與世界的相互審視與交融,更易被外國讀者接受。另一篇則是“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網站”于2017 年10 月轉載香港《亞洲時報》題為《習近平偉大“中國夢”的路線圖》的文章,詳細解讀了習主席提出的倡議,認為中國的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本國經濟發(fā)展并最終將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體現(xiàn)了該媒體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前瞻性關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利時主流媒體《生活》在2013 年8 月轉載了幾天前在法國時事新聞周刊《快報》上的一篇文章,文中采訪了中國問題專家威力·拉姆(Willy Lam)。拉姆的評述基調消極,主要從價值觀和對外部世界的影響角度解讀 “中國夢”,認為這是對“民族主義的召喚,是一種可怕的價值觀(c'est un appel au nationalisme, qui reste une valeur redoutable.)”,會加劇與“鄰國的領土爭端(différends territoriaux)”①Willy Lam. Le rêve chinois ? Prospérité et puissance, Le Vif https://www.levif.be/actualite/international/le-reve-chinois-prosperite-et-puissance/article-normal-99759.ht ml?cookie_check=1589169369 [2013-08-11]。從中知,法國有意過濾掉完整“中國夢”的積極意義,無端夸大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潛在威脅。
法語媒體轉載中國媒體報道意味著國家媒體積極作為有利于傳播中國聲音,繼續(xù)加強本國國際媒體的傳播能力建設最為有效;另一方面,法國媒體被比利時主流媒體轉載說明法國媒體影響力巨大,而比利時主流媒體選擇性轉載說明它持相似的立場,即參照西方價值觀審視和質疑“中國夢”。
從媒體報道的國別來源看,最關注“中國夢”的是法國主流媒體,關注的具體內容還需借助歷時語料文本來解析。下面我們從報道區(qū)域、頻次、時間分布來考察媒體關注熱點和歷時變化。
圖1:法語媒體“中國夢”報道國別分布及頻次
圖1 顯示,從國家分布看,42 個法語國家中只有7 個國家報道過“中國夢”,法國的報道頻次最多,為41 次,加拿大、比利時和阿爾及利亞均為2 次,瑞士、盧森堡和毛里求斯則各為1 次。法國報道多與法國的國際地位和中法的密切合作密不可分。法國在英國脫歐后成為歐盟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唯一的常任理事國,順理成章?lián)稹爸亟W洲”的主導者角色,法國想利用這一“地緣政治真空”來與其他大國加深合作,中國顯然是首選國家之一。此外,中法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化穩(wěn)定發(fā)展等重大問題上有著一致的立場和合作意愿,在經貿和教育文化領域合作交流也持續(xù)高水平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法語媒體對此卻鮮有報道,這與中非合作的密切度是不相匹配的。究其原因,可主要歸結為兩點:一方面,非洲媒體發(fā)展滯后,國際新聞采編能力相對薄弱,而中國話語在非洲的傳播也缺乏精準度,提供的信源與高質量的新聞素材相對匱乏;另一方面,非洲國家大多關心對非援助或經濟合作,極少關注文化或理念層面。這提示我們,中國媒體應尋求途徑搶占先機在當?shù)刂髁髅襟w上率先發(fā)聲,而且在經濟合作基礎上加深文化交流和思想交融,促進中非全方位的合作。
下一頁的圖表可以參見報道的年度分布及頻次,用以觀察媒體聚焦的時段和熱點。從圖2 的年度分布來看,法語媒體對這一主題的報道頻次在2013、2017 和2018 年出現(xiàn)高峰值,報道熱度均與中國政治會議有直接關聯(lián)。2013 年是全國十二大一次會議,在此次會議上,新當選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二次闡述“中國夢”,新領導集體的執(zhí)政理念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矚目,各國都試圖對這一新理念作出自己的詮釋。 隨后關注度有所降低但一直在持續(xù),2017 年報道數(shù)量猛增,達到了歷史峰值,僅2017 年10 月18 號這一天,法國對此就有四篇報道(圖3),這一日恰逢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法國媒體顯然對中國召開的重大政治會議尤為關注。這四篇文章分別來自報刊、研究機構和電視臺,目光一致聚焦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目標。例如自由主義傾向的《輿論報》認為“中國夢”的提出是想取代“美國夢”。蒙田研究所更為詳盡的將其解讀為“加劇愛國主義,增強軍事力量和繁榮經濟(patriotisme exacerbé, puissance militaire réaffirmé, prospérité économique)”①Philippe Le Corre,Xi Jinping et le retour du rêve chinois de “grande renaissance nationale” https://www.institutmontaigne.org/blog/xi-jinping-et-le-retour-du-reve-chinois-de-grande-renaissance-nationale [2017-10-18],對此文章還提到“歐盟還考慮建立應對機制來控制中國對歐洲市場的投資”??梢钥闯觯▏襟w關切的是“中國夢”將會給歐洲乃至世界帶來影響,“中國夢”顯然觸動了法國乃至歐盟對中國抱有“大國計劃”的敏感神經,不惜以損人不利己的方式減緩中國崛起的進程。圖2 還說明,召開重大會議的確能提升對相關話題的能見度和曝光率,但外媒更傾向于選擇符合自己價值體系的觀點片面描述中國所做的各種努力,使中國暢想很難被正確解讀。
圖2:2012-2019 各年份法語媒體對“中國夢”報道頻次 圖3:法國媒體歷年“中國夢”報道頻次統(tǒng)計
下面我們借助高頻詞和情感分析對歷時語料進行觀察。媒體對“中國夢”的評價和態(tài)度即體現(xiàn)在其周圍詞語的評價意義上,借助文本庫的檢索工具可以更好地觀察與“中國夢”共現(xiàn)的詞語(表2)。
表2:有關“l(fā)e rêve chinois”報道的索引行
3 Aujourd'hui, c'est le rêve chinois celui de la prospérité, qui l'emporte. 4 de l'Ouest à l'Est, le rêve chinois a pris une dimension plus matérialiste et illibérale 5 le rêve chinois et le déclin de l’American Dream 6 le rêve chinois de l’oncle Xi pour entrer dans la “nouvelle ère’’ 7 a popularisé le slogan : le rêve chinois Pour la France, la Chine reste aussi un rêve, 8 centenaire de la RPC le rêve chinois consistera à devenir un géant sur tous les plans. 9 Xi Jinping vend le rêve chinois pour mieux asseoir son pouvoir 10 le rêve chinois prend sa source dans l’enseignement de Confucius 11 il y a de l'espoir pour le rêve chinois s'amusait un autre internaute, 12 direction du pays sur le rêve chinois de fierté nationale et de puissance retrouvées 13 Certains redoutent que le rêve chinois ne veuille supplanter le rêve américain 14 les différences entre le rêve chinois et celui du peuple africain 15 le rêve chinois vire au cauchemar
表2 顯示,法語媒體對“中國夢”的報道是多維度的,既有對基本內容的積極肯定,又有對引申內涵的負面評價。認為“中國夢”是帶來“繁榮la prospérité”和“民族自豪感 fierté nationale”的夢想,這意味著“民族復興 puissance retrouvées”,這是積極方面。而從消極方面看,“中國夢”被描述成 “惡夢cauchemar”,其特點是更加的“物質主義mat érialiste 和不自由illibérale”。通過檢索還可以發(fā)現(xiàn)報道中多次把“中國夢”與“美國夢”比較,表露出對 “中國夢”的“懼怕redouter”。通過進一步觀察還發(fā)現(xiàn)把中國夢的源頭與“儒家教育l’enseignement de Confucius”相聯(lián)系,報道是消極還是積極值得去挖掘(詳見下節(jié))。
高頻詞表可以更為詳盡的觀察與主題詞關聯(lián)度最高的議題,是語篇分析的切入點。從詞頻檢索結果來看,與“中國夢”關聯(lián)度較強的高頻詞集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大國關系這五個方面(見表3)。
表3:法語媒體相關報道中的高頻詞及頻次
文化 Culture (文化 39), confucius/Kong (孔子 36), université (大學 16), enseignement (教育6) 大國關系 Afrique (非洲29), Europe (歐洲26), occidentale (西方的16), France (法國的13), amérique (美國的9), cauchemar (惡夢7), Trump (特朗普7), concurrence (競爭5)
從表3 可以看出法語媒體關注“中國夢”與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聯(lián),如“近平”(Jinping)、“政黨”(parti)、“權利”(pouvoir)、“共產主義”(communiste)。文本觀察顯示,法語媒體把“中國夢”誤讀為“習”的個人夢想或誤讀為“共產黨的夢想”,過濾掉了“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的表述。這種穿鑿附會把全體中國人對未來的期盼排除在外,偷梁換柱貼上了他們認為的消極標簽,意在抽離“中國夢”為民心所向這一正當性基礎;而高頻詞“民族”(nation)、“復興”(renaissance)表明法語媒體認為“中國夢”事關“民族復興”,并附有片面解讀,如“極端民族主義ultra-nationaliste, nationalisme exacerbé”①Christian Makarian. Le rêve des Chinois, le cauchemar des autres, l’Express. https://www.lexpress.fr/actualite/monde/asie/le-reve-des-chinois-le-cauchemar-des-autres_1954922.html[2017-1 0-24]和“民族復仇il a un vice d’origine: il se nourrit d’un esprit revanchard”②Frédéric, Coller, Un rêve chinois, le Temps https://www.letemps.ch/opinions/un-reve-chinois[2013-3-22]。 將民族奮斗曲解為狹隘民族主義,這類惡意揣測并非新的招數(shù),但不可熟視無睹。
其次是對“中國夢”與經濟發(fā)展關系的解讀,關注“中國夢”的目標和實現(xiàn)路徑。報道中高頻出現(xiàn)“développement”(發(fā)展)、“économie”(經濟)、“croissance” (增長)、“prospérité”(繁榮),肯定“中國夢”有助于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與繁榮(dans le but d’apporter prospérité)。但也正是對經濟發(fā)展目標的認識使法媒透露出對“中國夢”實現(xiàn)心存芥蒂。比如,解讀“中國夢”時高頻出現(xiàn)“一帶一路”倡議(initiative),認為“中國夢”通過建造海陸絲綢之路來打造龐大的貿易帝國(Consolider son empire par le biais du commerce, et ce par l'é tablissement de deux routes, terrestre et maritime)③Dominique MO?SI. Le rêve chinois et le déclin de l'American Dream, les Echos https://www.lesechos.fr/2018/07/le-reve-chinois-et-le-declin-de-lamerican-dream-975315[2018-07-09]?!暗蹏边@個詞帶有殖民主義色彩,帶有不平等貿易霸權思維,這是西方擔當?shù)慕巧?,如今倒打一耙,竟然把自己描繪成受害者,一種妄想狂思維在從輿論、政治和經濟上深深傷害著中國為求自強和進步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有關報道也關注軍事領域。比如,與高頻詞“軍隊”(armée)、“強國”(puissance), 相關的表述有“son ambition de devenir une superpuissance militaire(中國確立了成為“軍事超級大國的野心)”,“batir un pays qui soit le plus puissant au monde, et la première puissance militaire de la planète(建立世界最強國和軍事第一大國)”④Philippe Grangereau, Le rêve chinois de toute-puissance à portée de tir, Libération。媒體把中國的軍隊發(fā)展描述成“野心”,并把這種“野心”擴展到了地緣政治雄心。這種對中國“爭霸世界”的刻意渲染反映出中國軍事實力正常成長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戰(zhàn)略性警覺,于是將一個最適用于他們自己的熟悉的“野心”標簽賦予中國軍隊現(xiàn)代化進程。
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高頻詞是“孔子”(confucius),與之相關的表述認為,回歸儒家價值觀對實現(xiàn)“中國夢”很重要,可以起到“去西方化”的作用,有助于將國家和集體利益置于“中國夢”的核心,以便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并認為儒家思想是官方意識形態(tài)(idéologie officielle),強調等級和秩序,提倡對權威的順服(valorise en particulier la hiérarchie et l'obéissance aux anciens,le respect de l’ordre et la rigueur)①Benjamin HAAS, De Mao à Confucius, des monuments au "rêve chinois" du président, le Point https://www.lepoint.fr/monde/de-mao-a-confucius-des-monuments-au-reve-chinois-du-president-22-01-2015-189 8586_24.php [2015-01-22],所以妄言這一思想實質上是反對自由主義和民主??偟目磥恚ㄕZ媒體凸顯了儒家文化的政治功用,認為儒家思潮對當代中國政治思想起著積極的建構作用。 但這種以偏概全的解讀是對儒學的碎片化理解,儒家的“仁治”“德治”“天下大同”“天人合一”“民貴君輕”等蘊含的思想遠遠超越了政治意義,它對建構和諧社會,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依然有其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與“中國夢”相關的國際關系方面,分析顯示“非洲、歐洲、法國、美國”對“中國夢”有不同看法。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認為“中國夢”是共同的夢想,而西方國家則普遍認為“中國夢”是掠奪非洲資源、抗衡“美國夢”、 對峙西方,且對歐洲造成威脅(de plus en plus en concurrence avec le ?rêve américain?, rivaliser avec les Occidentaux,une menace pour l’Europe)②Claude Leblanc, Xi Jinping vend le ?rêve chinois? pour mieux asseoir son pouvoir, l’Opinion https://www.lopinion.fr/edition/international/xi-jinping-vend-reve-chinois-mieux-asseoir-pouvoir-136049[2017-1 0-18]。以法國為首的法語媒體主要是出于對意識形態(tài)的考量,存在大國博弈的競爭思想,更多的是對“美國夢”的認同,而認為“中國夢”是一種異于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 “威脅”。
綜上,由“中國夢”引發(fā)的報道是全方位的,但以消極話語為主,構建的是一個片面的、消極的“中國夢”,一個有野心的有威脅的“中國夢”, 而不是中國所追求的造福中國和人類的“中國夢”。
為了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報道態(tài)度、跟蹤輿情,本節(jié)將通過懼怕、不滿和高興這三種情感(圖4、圖5)的比值觀察法語媒體對“中國夢”的態(tài)度傾向及各媒體的歷時情感變化。數(shù)據顯示法語媒體所持的總體情感態(tài)度是懼怕、不滿,大于高興,只有2014 年法國媒體的積
https://www.liberation.fr/planete/2014/01/16/le-reve-chinois-de-toute-puissance-a-portee-de-tir_973406 [2014-01-14] 極情感大于消極情感。2014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法建交50 周年之際雙方在政治、經貿和文化開展的多領域全方位交流。就年度變化而言,各媒體的正負情感走勢近兩年差值越來越小,對“中國夢”報道的態(tài)度逐漸好轉。下面來解析各個國家媒體的主要態(tài)度及涉及話題,并試圖找出原因。
圖4:法國之外的法語媒體報道情感比較 圖5:法國媒體報道情感態(tài)度歷時變化
1. 消極話語涉及話題
法語國家媒體消極態(tài)度的關注議題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夢”性質和內涵的錯誤解讀:涉及民主、對美國的挑戰(zhàn)、大國野心等等。
比利時媒體稱 “中國與俄羅斯、印度、土耳其、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正在遠離法治和自由民主……,中國夢變得更加物質化和不自由(Avec la Russie, l’Inde, la Turquie, une partie du monde islamique et quelques autres, la Chine, première puissance mondiale en devenir, s’éloigne de l’état de droit et de la démocratie libérale...Le rêve chinois a pris une dimension plus matérialiste et illibérale)”①Bernard De Backer, Le rêve chinois, La Revue Nouvelle https://www.revuenouvelle.be/Le-reve-chinois[2017-11-30]。加拿大媒體的“契約論”甚至將“中國夢”臆測為一張與人民簽訂的社會契約:“以改善人民的物質狀況來接受黨的領導,用物質的層面來模糊民主的定義”②Vincent Fradette, Le ? rêve chinois ? nouveau contrat social ou projet de puissance? http://www.regardcritique.ca/article/le-reve-chinois/[2013-11-01]。媒體以這種自視甚高的民主尺度泛政治化解讀“中國夢”,就是在消解中國積極進取的正當性基礎,引導公眾不認同也不參與中國自身發(fā)展和參與國際事務的偉大實踐,并為施壓中國尋找借口。
對于“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本質區(qū)別,瑞士媒體著力刻畫成兩種價值觀的沖突。“美國夢”是“機會平等,同時尊重個人自由和多樣性”(l’égalité des chances dans le respect des libertés individuelles et de la diversité.Il parlait de démocratie);而“中國夢”是“富國強軍夢”(un Etat riche et une armée forte),實施方針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過程帶著“雪恥”(laver l’humiliation)、“復仇”心理(revanchard)①Frédéric, Coller, Un rêve chinois, le Temps https://www.letemps.ch/opinions/un-reve-chinois[2013-3-22]。這種對比把積極的標簽全部貼到“美國夢”上,天平失衡,偏向美國。法國媒體認為這樣的標簽分類可以讓其目的得逞,卻沒有看清當下的現(xiàn)實。“中國夢”是通過簡單但不失尊嚴的生活方式(即“小康”)、個人的創(chuàng)新與奮斗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充實,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同的統(tǒng)一(史安斌:2013)。這種務實主義的夢想在驅動中國走向繁榮,將是讓世界比過去和現(xiàn)在更加美好的推動力量。
有了對以上種種扭曲和誤讀的認識,就不難理解部分法國媒體為什么把“中國夢”描述成具有野心的“帝國夢”了。為實現(xiàn)法國媒體構建的中國“帝國夢”,經濟上,通過建設亞投行和“絲綢之路”來實現(xiàn)這一宏偉愿景,讓中國“成為全球治理主要參與者和踐行中國夢‘第二個百年’目標”②10 points sur le Congrès, Le Grand Continent https://legrandcontinent.eu/fr/2017/10/25/10-points-sur-le-congres/[2017-10-25],并聲稱此舉將深刻改變大陸地緣政治,具有國際霸權野心(ambitions hégémoniques internationales);軍事上,法媒把中國承擔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提保障基地被描述為中國在實現(xiàn)自己的國際戰(zhàn)略野心,盟軍橫行霸道、令人不齒的所作所為全然不在這些媒體的視野里。這種有意渲染“國強必霸”的論調,是把西方自身的霸權思維強加于中國,其根本目的是試圖在國際社會混淆視聽,共同施壓中國并遏制其發(fā)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法屬留尼汪島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新聞網站有一篇報道解讀了法國作家所著《中國夢,非洲的噩夢:搶劫非洲》一書,該書聲稱中方給非洲帶來所謂的災難:“資源掠奪,破壞環(huán)境,產品傾銷,以及對非全方位的債務覆蓋”③Julien Wagner, Le rêve chinois, cauchemar africain? L’ Eco austral http://ecoaustral.com/le-reve-chinois-cauchemard-africain[2014-10-21],指責“中國夢”對非洲而言是個“惡夢”。吊詭的是,長期把非洲視為自己殖民“專屬獵場”的恰恰是法國,動搖其殖民心態(tài)和利益的反倒是中國。處于失落和不滿中的法國媒體只能選擇避談中國對非洲發(fā)展所做的貢獻,中國對非援助和經濟交流被污蔑為“新殖民主義或是帝國主義”也就不難解釋了。這提醒我們,在非洲影響力巨大的法國媒體會把這種錯誤言論變成中非合作的隱形“匕首”,潛在危害巨大,中國媒體需要主動作為,通過新聞網絡合作來消解錯誤信息在非洲的影響力,不留話語真空,傳播正確、積極的中國聲音。
2. 中立態(tài)度所涉及話題
盧森堡媒體關注“中國夢”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zhàn),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新絲綢之路、2025 中國制造、穩(wěn)定經融、開放資本市場”有助于夢想的實現(xiàn)。但盧森堡媒體認為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途徑面臨諸多挑戰(zhàn),“腐敗、資本外逃、上市公司過度負債、與美國的商業(yè)戰(zhàn)爭”是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克服的問題。顯然,盧森堡媒體認可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同時也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這也潛在地影響著盧森堡對中盧貿易的走向判斷。鑒于此,外宣時不必過度粉飾,而要正視實際問題并通過積極有效解決方案提升外界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信心。
加拿大法語媒體的態(tài)度也在逐步向積極角度轉變。從2017 年轉載情況可以看出對“中國夢”的聚焦點從民主、大國計劃層面轉移到了經濟現(xiàn)實層面,對中國的市場前景持樂觀態(tài)度,認為夢想終會實現(xiàn),表現(xiàn)出與中國加深經濟合作的意愿。由于地緣、文化等差異,經濟利益往往會成為與不同國家友好交往的切入點,在經貿等“低政治”領域的對外傳播更易收到成效。
3. 積極話語及涉及話題
阿爾及利亞媒體肯定“中國夢”,認為非洲大陸將受益于“中國夢”,并認同“中國夢”承載了“非洲夢”①Le “rêve chinois” et nous, Liberté https://www.liberte-algerie.com/reportage/le-reve-chinois-et-nous-195622[2013-10-03]。值得一提的是,在該文章發(fā)表前一個月里,該報總編輯薩利姆·塔瑪尼就來到過中國。塔瑪尼認為中國對非洲的幫助是最純粹的,毫無政治利益,中國的飛速發(fā)展是非洲國家的機遇。報道這一消息的《阿爾及利亞自由報》代表了精英階層的觀點,它可以替中國政府傳達善意,塑造友善的大國形象,推動兩國經濟文化交流。
法國媒體的積極態(tài)度也值得關注,一些自媒體和主流媒體對“中國夢”持認同的觀點。有自媒體以個人發(fā)展的真實范例報道法國青年音樂家在中國的成功之路,認為中國是實現(xiàn)夢想的理想國家②Ana, Boyrie, Le rêve Chinois existe, et ces musiciens fran?ais l'ont vécu, Greenroom https://www.greenroom.fr/123149-le-reve-chinois-existe-ces-musiciens-francais-lont-vecu/[2018-08-10];還有法國部分主流媒體基于經濟利益和國家戰(zhàn)略考量,認為“中國夢”既是馬克龍的個人夢,又承載著法國夢: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與習近平建立“個人關系”來促成經濟以及文化合作;同時,兩國在反恐和氣候問題上存在廣泛共識,加深“戰(zhàn)略伙伴關系”有利于兩國的長足發(fā)展③Jacques HUBERT-RODIER, Macron et le ? rêve ? chinois, les Echos https://www.lesechos.fr/2018/01/macron-et-le-reve-chinois-981242[2018-01-07]。 可見,法國部分精英群體已經認識到以互利合作和戰(zhàn)略信任謀求與中國合作共贏才是當下法國發(fā)展的正確道路。
Fairclought 提出話語是作為社會實踐的語言,語言使用者的行為是受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制約的④項蘊華:《簡述Fairclough 的語篇分析觀》,載《山東外語教學》2004 年第5 期,19-22 頁。。法語國家主流媒體報道內容和情感態(tài)度主要緣于其意識形態(tài)。囿于西方固有的思維方式,法語媒體解讀中國時仍擺脫不了它對國際關系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模式,因此中國作為“西方世界”的“異在者”所招致的敵意短時間是無法避免的;另一方面,法語媒體報道中國選擇的是國家利益和經濟利益立場。貿易上更多依賴歐盟和美國的瑞士攻擊“中國夢”中的民主內涵,與中國有一定的貿易往來但合作空間還待擴大的盧森堡、加拿大更可能從經濟角度分析“中國夢”的可實現(xiàn)度,希望與中國加深合作,分享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成果。與中國有一定的利益之爭尤其是與非洲原材料貿易關系緊密的國家,比如比利時,更傾向于渲染“中國威脅論”,曲解“中國夢”。而北非國家(包括近兩年來的法國)由于受益于中國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更多的是對“中國夢”的認同。由此可見,經濟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是法語媒體報道的兩個主要視角,而法語媒體報道中的負面論調主要源于對中國近年來表現(xiàn)出的“加速崛起”狀態(tài)的擔憂,這種態(tài)度不可避免地外溢到了國際話語層面。中國在對外宣傳時如何避開成見,防止其他國家利用既有的國際話語優(yōu)勢互相串聯(lián)打壓中國,避免陷入外媒構設的“塔西佗陷阱”,這是我們應特別注意的問題。
法語媒體對“中國夢”的話語建構褒貶雜糅:積極態(tài)度相對客觀,負面評價嚴重脫離實際。媒體刻意渲染和夸大“霸權”和“中國威脅論”,所營造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不利于中國理念的有效正面?zhèn)鞑ズ椭袊e極形象的塑造。要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對外傳播時,在傳播范圍上既要著力推進政府間政治、經濟、文化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兼顧不同國家的利益訴求,還應加強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交流,重視在普通大眾中塑造積極的中國形象;在傳播策略上,加強新聞網絡合作,充分運用新媒體報道平臺,加快社交媒體作為“新主流媒體”的建設,重視輿論熱點的引導和議題的主動設置,突破西方國家對華議程框架,加強中國核心話語的對外闡釋能力。比如,可以較多的溯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蘊含著中國智慧的東方思想,使之與西方思想辯證融合,減少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與摩擦;在傳播技巧上,還要注意講述方式,客觀講述面臨的問題,設法消除西方世界對中國話語預設的偏見態(tài)度。本研究認為,在當下的數(shù)字時代,互聯(lián)網、機器翻譯、社交媒體支撐下的信息傳遞方式、傳遞途徑和傳遞速度受區(qū)域和語言的限制越來越小,內宣外宣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在強調共時性的同時,更要強調內容的對等性和傳播效應的對等性,根據內容和效應對等聯(lián)動原則設計、運用內宣外宣話語方能實現(xiàn)外宣話語的對話和引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