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
大家或許知道清代的皇帝們喜歡佩掛佛珠,這種嗜好使?jié)M朝文武都戴佛珠。但可別以為官場中就只有佛珠,官員們五花八門的配飾展示出來,恐怕一大桌子都擺不下。
清代官場中的佩飾種類繁復(fù),舉例來說,最常見的就有朝珠、腰帶、荷包,這些都是當時最流行的飾物,大家喜歡佩戴并以此體現(xiàn)自己的身份。
大家經(jīng)常討論的皇帝佩戴的佛珠,正式名稱為朝珠。從清代帝后們的朝服像可以發(fā)現(xiàn),自康熙帝以后,歷代帝后均佩戴佛珠。其實在后金興起的時候佛教就已經(jīng)傳播至關(guān)外,佛珠作為法器之一,又便于攜帶,自然深得當時滿族人的喜愛。努爾哈赤、皇太極經(jīng)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漸漸地,佛珠也成為進貢禮品之一。
隨著時間推移,滿族入關(guān)后注重禮制,即便是簡單的佛珠也成為辨識階級的一部分。由于朝珠有其禮制上的含義,所以皇帝有很多顏色的朝珠,以配合不同場合。穿吉服時,四季祭祀時,舉行大典時,都有不同的朝珠可供佩戴??梢哉f,朝珠是當時皇帝擁有的款式最多的佩飾。
不過這并不代表朝珠只有皇帝能佩戴,其實后妃、親王、五品文官及以上、四品武官及以上,均可佩掛朝珠。每年清宮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都會制造數(shù)百顆朝珠以供皇帝賞賜予人,各地地方官員也會進貢朝珠給皇帝。而不同等級的官員所佩戴的朝珠,最主要的分別就是體現(xiàn)在材質(zhì)上,主要分為珠石、木質(zhì)和角牙質(zhì)等。一些較為珍貴的原料如青金石、蜜蠟、珊瑚、東珠、藍晶石、翡翠、瑪瑙只有皇室成員才能使用。普通官員就只能使用雜色珠寶,或香木之類作為朝珠。
朝帶,類似于今天男士所用的皮帶,是一種利用絲帶串聯(lián)四塊金屬板的腰帶。但不要以為這種朝帶功能就是和皮帶一樣,用以束腰,其實這種腰帶是配合朝服而存在的裝飾,也是用以辨別等級的飾物。
清代的朝帶是仿照前代的玉帶而來,而玉帶則是在中國古代官場流傳已久的佩飾。最初的構(gòu)思的確只是在腰間系上一條用皮革做成的帶子,以便固定衣服,或掛上佩飾。后來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這種普通的腰帶就加上了玉石作為裝飾,漸漸由功能性轉(zhuǎn)為裝飾性。后來朝帶成為配合朝服一起使用的配飾,并漸漸脫離了束腰的實際作用。由于這也是屬于辨識等級的裝飾,所以不同品階的官員需要使用不同材質(zhì)制作的朝帶。
清代的朝帶仿照前代的玉帶,但材質(zhì)上有了變化。清代的朝帶主要有四塊金屬板,以不同顏色的絲帶串聯(lián),反映著身份。天子用明黃色,宗室用金黃色,覺羅用紅色,駙馬用藍色。同時金屬板上會有不同的寶石作為裝飾,例如皇帝用的就會“飾紅藍寶石或綠松石,每具銜東珠五,圍珍珠二十”,如果要配合祭祀所使用的朝帶,還會有不同的寶石作為配搭。
滿族入主中原之后,接受了不少中原文化,但對于滿族本身的習(xí)俗他們還是十分尊重的。在佩飾方面,滿族人最喜歡的就是荷包了。荷包,滿族人又稱其為“法都”,是游獵民族很喜歡的一種佩飾。滿族的先民是女真族,他們是游獵民族,為了狩獵、出征時能隨時有食物充饑,或者能夠隨身帶點小工具,他們往往會用鹿皮縫制一個小口袋,將東西放進去,以便隨手能夠拿到所需要的東西。
入關(guān)后,他們?nèi)圆煌@個傳統(tǒng),只是所使用的材料變成了綾羅綢緞這些上好的絲織品。而“法都”在形式上也開始仿制中原地區(qū)的荷包,漸漸地,這個隨身的小袋子和中原的荷包成為一體。荷包佩帶的方式也與滿族先民有所不同,本來滿族男女都會將“法都”佩戴在腰側(cè),滿族男性皇室成員維持了這個傳統(tǒng),將荷包佩掛在腰側(cè),但女性為了突顯不同荷包的款式,就將其掛在領(lǐng)襟的紐扣上。同時荷包當中的物品也變成了一些零嘴、香草、小鏡子等。
當時皇室對于荷包的需求量很大,據(jù)清宮《總管內(nèi)務(wù)府現(xiàn)行則例》記載,每年皇室衣庫最起碼造兩百個荷包和五十個大荷包呈給皇上。不但皇室衣庫,后宮不少的嬪妃、宮女都會縫制荷包。每到年底,皇上就會到處賞賜荷包給不同的諸王大臣,以表示皇帝的恩澤。而這些賞賜的荷包,大臣們接到的時候需要掛在胸前,以示尊重。
《清史稿·輿服志》中記載了相當多的關(guān)于穿著的規(guī)定,朝服、朝冠、朝珠、朝帶、花翎等都要按照不同的官職來穿戴,乃至官員的妻子怎樣穿戴也有規(guī)定。而飾物作為服裝的一部分,自然也有明章等級的作用。所以雖然清代的官員有很多配飾,但是帶什么、用什么就由不得他們隨意選擇。想要用上人人稱羨的朝珠朝帶?那就要努力向上爬,成為朝廷主干大臣,如此就有機會得到皇帝賞賜的華貴飾物了。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