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國歷史學家菲力浦·阿利埃斯的《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一書是第一部關于家庭和兒童歷史的著作,其核心主題是考察現代兒童觀念的誕生。阿利埃斯的這一先驅性研究工作起初備受贊譽,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史學界從史料的采用、分析與結論等方面對其研究進行了全面的質疑和批判。相關研究發(fā)現,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并未出現根本性的轉變,而是具有延續(xù)性。兒童期顯然是人生的一個獨特階段,歐洲各地區(qū)的中世紀文化對此都有所認識。不過,對于我國當下的兒童史乃至多學科童年研究來說,反思阿利埃斯的兒童史研究及其效應,分析其思想因緣和理論建構,思考兒童史研究的邏輯和規(guī)范,仍然可以從中獲得諸多啟示。
[關鍵詞] 阿利埃斯;兒童觀念;兒童史研究;社會建構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關于兒童的歷史研究幾近空白。1960年,阿利埃斯的《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以下簡稱《兒童的世紀》)一書問世。[1]在這本被視為第一本西方家庭史的著作中,阿利埃斯基于兒童觀念和家庭觀念之間的聯系,將二者放在一起來研究。[2]因此,該書也被視為第一部展現兒童生活及兒童(童年)觀念建構的歷史著作,阿利埃斯也因此被視為兒童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他本人也這樣認為)。[3]該書經過了短暫的沉寂之后,掀起了西方家庭以及兒童歷史研究的熱潮。
一、阿利埃斯的兒童史研究
《兒童的世紀》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學作品,由于其研究主題的新穎、考據視角的獨到、發(fā)掘史料的創(chuàng)意以及對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敏感,都使得這本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從該書出版至今,幾乎關于兒童史以及童年研究的著作中,無不首先從該書談起。該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兒童的觀念(The Idea of Childhood)”,阿利埃斯從肖像畫中兒童形象的演變、兒童服飾的演變、游戲和娛樂以及人們對兒童游戲態(tài)度的演變等方面考察了現代兒童觀念的誕生過程,特別是“純真”的兒童觀念的誕生;第二部分為“學校生活”,考察了中世紀學生、大學、學校班級的起源、學生的年齡、紀律的發(fā)展、從白日學校到寄宿學校、小學校、學童的粗野等多個方面,著力關注學校在近代早期如何演變?yōu)橥ㄟ^紀律將兒童與(成人)社會分離,從中世紀的混齡群體發(fā)展到19世紀以年齡為依據劃分班級,通過學制延長兒童的童年,以及學校教育在兒童觀念形成中的作用;第三部分為“家庭生活”,細節(jié)地呈現了家庭生活的圖景,考察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家庭結構、家庭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家庭功能的演變,特別是家庭情感關系的發(fā)展以及成人對兒童的觀念與態(tài)度的變化過程。在該書中,阿利埃斯提出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現代兒童觀念的誕生。他指出,“兒童的觀念是與人們對兒童具有某種特殊的本質這樣的意識相適應的,這種特殊的本質把孩子與成人,甚至把孩子與少年區(qū)別開來。而在中世紀社會里,這樣的意識是不存在的”。[4]二是成人對兒童的情感和態(tài)度的演變。在中世紀,“由于嬰兒死亡率極高,人們不能對他們認為有可能失去的東西十分依戀,故父母不能讓自己對孩子(特別是對嬰兒)的情感投入太多”。[5]這兩個主題是相互聯系的,阿利埃斯就是通過論證這兩個假設,說明現代兒童觀念的誕生過程,以及家庭情感關系變化中兒童成為家庭中心的歷史過程。(羅伯特·伍茲指出,關于父母對孩子情感冷漠這一主題并不是阿利埃斯的核心議題,這一議題是通過肖特、斯通等人的共同推進而建構出來的)本文聚焦該書中阿利埃斯對現代兒童觀念誕生過程的分析。在該書的第一部分,阿利埃斯考察了從中世紀到18世紀中葉,西方社會從沒有兒童觀念到現代“純真”的兒童觀念的誕生過程。
(一)肖像畫中兒童形象的演變
阿利埃斯一開始就提出:“在10世紀,畫家只能將兒童畫成小大人。我們是如何從這種對兒童的無知走到19世紀兒童成為家庭的中心的?這一變化在多大程度上與人們關于家庭的概念、孩子之于家庭的快樂和價值相關?”[6]他通過考察中世紀宗教題材兒童畫像中兒童形象變化以及從宗教畫像到世俗家庭中出現兒童畫像來回答這一問題。阿利埃斯發(fā)現,在中世紀的宗教畫像中,兒童就是小大人?!霸?0、11世紀,人們不仔細地去想象兒童,對此問題他們既不感興趣,也不現實。這些例子同樣說明不僅僅在審美活動中,在真實生活中童年只是一個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很快就會結束,正如人們很快就會遺忘它一樣?!盵7]“直至12世紀,中世紀的藝術都不知道兒童,或者說沒有試圖描繪兒童。很難相信這種對兒童的忽視是由于沒有能力實現,而更可能是在中世紀兒童沒有地位?!盵8]大約從13世紀開始,可以發(fā)現一些兒童的模樣與現代兒童的觀念較為接近。他對三種類型的兒童模樣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第一種類型是天使,[9]他們幾乎剛剛走出兒童期。第二種類型是圣嬰基督的形象。[10]對圣嬰基督的表征起初是一個縮小的成人,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逐漸朝著更加現實的、充滿感情的方向發(fā)展。第三種類型的兒童形象是出現于哥特式時期(12-16世紀)的裸體的兒童。[11]在中世紀末之前圣嬰耶穌幾乎從未被描繪為裸體的孩子?!皬?4世紀開始,特別是在15世紀,神圣兒童主題無論在范圍還是種類上都在不斷發(fā)展。在耶穌和圣母的組圖中,藝術家強調優(yōu)雅、親愛、天真等兒童早期的特征。而且,圣母和圣嬰的特征變得越來越走向世俗的日常生活圖景。”[12]然而,“宗教畫像中的這些發(fā)展并沒有立即引起現實生活中兒童觀念的改變,從來沒有一個關于真實兒童的肖像畫。到了15、16世紀,世俗的肖像畫最終從宗教的兒童畫像中分離出來,但依然不是關于兒童自己的畫像……兒童只是作為畫中的角色”。[13]“直到17世紀,父母與孩子相分離的畫像開始變得普遍。很顯然,通過畫家的藝術保存孩子短暫的童年神情已經成為習慣。孩子在畫像中不再是作為家庭的陪襯出現,而是為了孩子而畫,這是17世紀非常新穎的事情?!盵14]從此,每個家庭都想去畫他們的孩子,到了19世紀拍照代替了肖像畫。
通過以上對宗教藝術作品中兒童形象演變的分析,阿利埃斯強調了17世紀在兒童主題藝術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他總結道:“不容置疑,兒童的發(fā)現始于13世紀,它的進步循著14世紀到16世紀藝術史的展開而展開,但是從16世紀末到整個17世紀,其發(fā)展的跡象越來越豐富且有意義?!盵15]他還認為,不僅繪畫中,在兒童的文學作品中,兒童的語言、兒童的身體也逐漸被發(fā)現。
(二)兒童服飾的變化
阿利埃斯通過考察法國國王和貴族童年的肖像畫中人物的著裝、各種文字記載(如日記)等來說明兒童服飾演變中所蘊含的兒童觀念的變化。他認為,在中世紀,服飾差異僅僅在不同階層之間有所體現,孩子過了纏繞裹嬰布的年齡后,他們穿的衣服與他們當時所處階層的成人一樣。直到13世紀,童年特征才通過服裝有所體現。“在16世紀末,當需要從外表上區(qū)分兒童和成人時,在上層社會采用一種特殊的童年裝束迅速得到普及,這是童年概念的重要轉折點。裝束標志著兒童從此作為一個單獨的群體?!盵16]“在17世紀,至少是富人家的男孩,開始與大人穿不同的衣服。18世紀以后,孩子的服飾開始變得輕便、寬松,更便于自由活動。通過特定的服飾分析可以發(fā)現服飾習俗中對兒童的界定,兒童與大人的服飾有所區(qū)分,呈現了對兒童的新的愿望?!盵17]直到18世紀,女孩與成人的服飾才出現區(qū)別。
(三)兒童的游戲與娛樂
阿利埃斯根據希羅德(Heroard)醫(yī)生對路易十三的生活記錄,發(fā)現路易十三7歲時,不再穿兒童的服裝,并開始不允許他玩嬰孩的游戲以及玩具。顯然,“7歲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個年齡在17世紀被規(guī)定為接受道德教育的階段,也是開始學校生活或開始工作的年齡”。[18]他通過對路易十三兒時游戲的考察發(fā)現,在17世紀早期,兒童和成人的游戲沒有今天這樣的嚴格區(qū)別,兒童過了三四歲以后,和成人玩著同樣的游戲。[19]關于人們對兒童游戲的態(tài)度,阿利埃斯發(fā)現不同的人對游戲的態(tài)度不同:“大多數人對游戲的接受是不加區(qū)別和毫無保留的,而少數有權勢、有教養(yǎng)且死板的倫理學家們幾乎譴責所有的游戲,他們抨擊游戲并將其視為不道德,幾乎不容任何例外?!盵20]“到了17世紀,徹底反對游戲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出現了妥協(xié),預示著現代游戲態(tài)度出現了……這主要歸功于耶穌會士。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認為游戲中蘊含著教育的可能?!盵21]“娛樂被視為有益的東西被接受,并從此以后作為教育的方式,不再將游戲視為不道德。17世紀,學校有舞蹈、球類游戲課。”[22]阿利埃斯認為,“對游戲的新態(tài)度為對待兒童的新態(tài)度提供了證據。這種新的游戲態(tài)度就是期望維護游戲的道德,并且通過禁止玩那些被視為邪惡的游戲而鼓勵玩那些被視為善的游戲而教化游戲”。[23]
(四)“純真”的兒童觀念的誕生
關于這一主題,阿利埃斯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考察。一方面,他通過呈現大量的史料,說明成人對兒童與“性”的相關話題以及行為的態(tài)度變化過程,即從過去的相對隨意或者無意識,到現代成人謹慎地將兒童保護在對“性”的無知和隔離狀態(tài),是謂“純真”。他認為,“現代道德有一個最嚴格和嚴守的不成文法則,即要求成年人避免在孩子面前談及有關性的問題,尤其是不能就此話題開玩笑。而這種觀點在過去的社會中是完全陌生的”。[24]另一方面,阿利埃斯通過對肖像畫的發(fā)展以及文學作品中相關描述的考察,說明兒童觀念的誕生以及圣嬰基督的形象對世俗的兒童觀念的影響,并發(fā)現童年由于基督的童年而凸顯。17世紀道德教育類作品中關于兒童的描寫,也引用《圣經·新約》中耶穌對兒童的喜愛和贊美,保護純真的兒童這一觀念是確定無疑的??傊?,在17世紀下半葉,“純真的兒童的觀念成為一個普遍的概念”。[25]同時,受宗教觀念影響的另一個關于兒童的辯證認識是:“兒童是弱的,沒有成熟的理性,而這種理性的不成熟與純真相聯系,是神圣純潔的真實反映……對純真的認識也使得當時的倫理學家將教育放置在人的義務之前列,反對漠視兒童,反對將兒童視為玩物而過分地溺愛兒童,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盵26]阿利埃斯認為:“孩子氣的純真這一概念導致了對兒童的兩種態(tài)度和行為。首先,保護孩子不受生活的污染,特別是關于性的方面;第二,通過發(fā)展他們的性格和理性來鞏固前者?!盵27]總之,從兒童被忽視到將兒童視為有趣迷人的玩具,同他們親切、自由地玩耍,再到將兒童看成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需要保護和教育的脆弱的生命,以及關注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兒童成為家庭的中心,現代兒童觀念誕生了。
二、西方史學領域對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的批判
阿利埃斯關于兒童和家庭歷史研究的先驅性工作起初備受贊譽,“因為它符合我們對過去生活的情感,也滿足了我們關于歷史進步的信仰”。[28]部分研究中世紀的史學家狂熱地追隨阿利埃斯的童年研究,他們以阿利埃斯的研究結論為前提,受阿利埃斯史料運用的啟發(fā),從更多不同的領域搜集了豐富的資料,相關研究揭示了歷史中兒童的悲慘境遇,以“發(fā)展和變化”為主旨來說明家庭情感關系、兒童觀念和兒童生存境遇在歷史變遷中得到根本改善。從20世紀70年代末,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史學領域針對阿利埃斯的研究,從史料的采用、分析與結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質疑和批判。阿利埃斯挖掘史料的創(chuàng)意是被公認的事實,但是他“對史料的處理被認為是非常天真的”,[29]他的選擇性取證以及過度推測并做出武斷結論的做法備受質疑,而他采取符號(如藝術、服飾等)證據的研究路徑受到了嚴厲的批判。艾德里安·威爾遜(Adrian Wilson)是系統(tǒng)批判阿利埃斯的人之一,他認為阿利埃斯的研究“充滿了邏輯裂縫和方法論災難”。[30]科林·海伍德(Colin Heywood)直率地批評道:“阿利埃斯關于兒童的籠統(tǒng)斷言可能迷惑人們的智力?!盵31]讓-路易斯·弗蘭德林(Jean-Louis Flandrin)驚嘆于阿利埃斯研究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獻,但是,對他的分析方法缺陷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32]波洛克(Linda A.Pollock)、威爾遜、海伍德等人認為阿利埃斯解釋歷史的觀點是“現代中心(當下中心)”“西方中心”的,他用西方現代特定背景下的標準要求和評價歷史中的人的行為。
(一)關于史料的采用
阿利埃斯基于中世紀宗教繪畫中小大人的兒童形象說明當時的人沒有兒童的觀念。但是,后來的研究者同樣通過對中世紀宗教繪畫的研究發(fā)現,在中世紀歐洲(6-15世紀),兒童期已經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生階段了(霍姆斯1968,福賽思1976)。[33]同時,阿利埃斯主要聚焦宗教藝術而忽略了其他文本,這些文本中將童年視為一個獨特的有特殊需要的人生階段(尼爾1994)。[34]此外,他選擇的史料決定了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社會精英群體中的家庭和兒童。
(二)關于史料的分析
阿利埃斯通過對宗教繪畫的分析認為,在9-12世紀末的作品中未能發(fā)現孩子的形象,隨著宗教繪畫中兒童形象的出現以及不斷演變,表明關于兒童的觀念逐步誕生了。安塞尼·伯頓(Anothony Burton)認為,“沒有人否認在中世紀早期藝術中兒童是被忽視的。然而,中世紀的藝術作品幾乎完全服務于宗教題材,除了孩子以外,還有很多東西在中世紀的藝術作品中是看不到的,尤其是所有的世俗生活都從藝術作品中消失了。這使得我們不能將小大人的形象視為兒童形象的缺席,它不一定是對兒童的貶低而造成的變形。藝術形象中將圣嬰描繪成成人的樣子,為什么不能被視為是代表神圣的智慧?甚至在中世紀早期描述成人時,藝術家更關注去表達他們的社會身份主題而不是表達他們的相貌”。[35]威爾遜認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接受從12世紀開始藝術中的兒童形象表征走向日?;@一轉變就表明藝術家‘發(fā)現了兒童,很多歷史學家雄辯地說明這更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重新發(fā)現和模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作品,而不是對周圍的兒童產生了新的興趣”。[36]由此而引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圖像證史必須注意可能存在的陷阱。彼得·伯克提醒道:“寫實的藝術作品并不像它表面上那樣寫實,而是往往缺乏現實,它不僅僅沒有反映社會現實,反而對它進行了歪曲。因此,歷史學家如果不考慮畫家或攝影師的各種動機,就有可能被嚴重誤導?!盵37]宗教繪畫尤其需要考慮其背后的表達意圖?!斑€有一些歷史學家將佛羅倫薩的兒童肖像畫視為面具而不是鏡子,芭芭拉·凱·格林利夫(Barbara Kay Greenleaf)指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藝術中的假設性偽造,藝術家們畫出的孩子總是豐滿的、愉快的,而真實生活中的兒童則常常是吃不飽肚子的、無變化的、十分不愉快的。在肖像畫中孩子總是在媽媽的注意當中,而在生活中孩子遠在媽媽的視線之外,當然也可能在媽媽的心靈之外?!盵38]以上這些分析都說明,肖像或者說藝術表征是現實的變形,是人物身份或其他方面的象征,而不是對現實的模仿。阿利埃斯將他的理論建立在中世紀宗教藝術中兒童形象的變化之上,“似乎認為藝術家把所有人看到的都表現出來了,而忽視了現實在藝術中是如何被調和這一復雜的問題(威爾遜)”,[39]因此在采用史料得出結論時犯了邏輯錯誤。
阿利埃斯基于兒童服飾所做的分析也受到了質疑。在他看來,貴族家庭的孩子開始穿著特殊式樣的服裝就說明他們擁有了新的兒童觀念,而鄉(xiāng)村普通民眾的孩子一直穿著大人樣式的服裝就說明他們還沒有關于兒童的新的認識,[40]這種簡單的推論顯得過于主觀。在不同階層的家庭中,孩子的著裝會受到經濟條件的影響,而不僅僅是觀念的問題。羅杰·史密斯(Roger Smith)認為:“16世紀兒童的服飾與成人沒有區(qū)別可以用貧窮或物質缺乏來解釋,現代社會,孩子時常穿大人衣服?!盵41]父母給孩子著裝隨意并不必然意味著他們不關愛自己的孩子,或者未能認識到孩子與大人之間的區(qū)別。
此外,阿利埃斯的論證分析中存在“現代中心(當下中心)”“西方中心”“成人中心”及“男性中心”等問題。他從中世紀的歐洲為20世紀的童年觀念尋找證據,并基于有限的史料迅速得出中世紀根本沒有關于童年階段的意識這一結論?!盀槭裁次鞣缴鐣^去一定要像現在一樣看待兒童呢?即使過去兒童被以不同的方式對待,那也不能意味著兒童沒有被當作兒童?!盵42]后繼的研究者從全球范圍內自史前到當代漫長的演化進程中考察童年這一主題,呈現了永恒的童年本質,說明人類對兒童的愛和關心從史前以來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43]彼得·斯特恩(Peter N. Stearns)認為:“人類祖先在所有的歷史時期,所有的家庭都要密切地面對兒童和童年的問題……在兒童和童年的關鍵方面不因地域和時間的不同而產生明顯的不同或者變化,包括在所有的社會中童年在某些方面以某種方式與成年階段相區(qū)別也是一個明顯的事實。與此同時,一些真實的、基本的差異和變化也的確存在?!盵44]此外,從今天的觀點來看,“阿里埃斯也忽視了兒童的視角,即兒童建構他們自己童年的角色”。[45]海伍德認為,“對歷史學家來說,一個特別的難題是發(fā)掘有關過去童年生活的史料。一方面孩子們自己留下的記錄很少,甚至是為他們設計的手工制品,如書籍和玩具均很少”。[46]瑪麗·哈洛(Mary Harlow)和雷·勞倫斯(Ray Laurence)認為,“兒童的生活和成人將這一段生活建構為童年,這二者之間有著方法論的不同”。[47]今人只能依賴當時的成人關于兒童的認識的相關史料為依據,“這些關于兒童和/或童年的多重途徑的認識并不是兒童關于世界的看法的重構,而是成人對兒童的定位以及兒童在成人社會中的位置(羅森2003,威德曼1998)”。[48]歷史學家主要使用公共信息(如宗教繪畫、官方記載)、文學作品、教育手冊、日記傳記、民間收藏等,這些作品都是由一小部分成人創(chuàng)作的,他們主要是男性、神職人員及倫理學家等,局限在特定階層,這使得歷史研究呈現的信息無法體現平民視角,以及作為孩子主要養(yǎng)育者的女性視角(這一缺陷尤其致命)。
(三)關于研究結論
在關于史料采用及其分析的批判中,就已經預示了阿利埃斯的研究結論必將接受嚴格的檢驗。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批兒童史學家開始尋找可以反映歷史上人們內心世界真實狀況的資料,來說明他們關于兒童的觀點和對待兒童的基本態(tài)度。波洛克通過書信和日記中作者的真實講述,推翻了阿利埃斯關于現代之前家庭情感關系冷漠,特別是父母對子女情感冷漠的結論。[49]她指出,“成人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關系是生物學的天賦,而不僅僅是社會的、歷史的建構,親子關系是社會—生物的”。[50]路易斯·哈斯(Louis Haas)認為,兒童史研究需要更加近距離地觀察歷史以來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真正與兒童相關的事件。為此,他選擇了中世紀后期和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的分娩和嬰兒作為研究的內容,考察父母們是怎樣照料孩子的。通過兒童的出生和洗禮可以發(fā)現,在中世紀兒童得到了溫暖和快樂的歡迎。他結合自己與他人的相關研究發(fā)現,歐洲的童年一直都是“現代的”。[51]法國的研究也表明任何時代都沒有中世紀兒童出生時那樣的慶祝儀式,人們引用5世紀利奧教皇偉大的布道:基督珍愛兒童和謙卑的婦女,純真的準則,可愛的典范。兒童的純真意味著他們是天神的顯示,可以讓罪惡顯現,可以作為天地間的使者。[52]除了記錄日常生活中親子互動的資料之外,在宗教典籍、圣徒文學作品、道德教化文本中也有大量描述成人關于孩子的情感故事。阿爾布雷希特·克拉森(Albrecht Classen)通過考察后斷言:“大部分學者現在將會同意,沒有社會能夠在看不到孩子的需要,以及不具備關于兒童從出生到成人這一發(fā)展階段的意識而存在?!盵53]阿爾布雷希特雖然否定了阿利埃斯的結論,但是他同時也認為,“將中世紀時期理想化為父母非常珍愛并關注孩子的完全對立的觀點也是錯誤的”。[54]尼古拉斯·奧姆(Nicholas Orme)對中世紀的兒童從家庭生活、兒童成長中的危險、童謠、游戲、宗教責任、教育以及兒童的成長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綜合研究,[55]進而指出,“中世紀的歐洲人將童年視為不同的人生階段,父母以孩子般的方式對待兒童,就像以成人的方式對待成人一樣,他們帶著關愛和情感,孩子們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活動”。[56]其他研究者也通過各種途徑,發(fā)現中世紀有關于兒童特殊本質的認識,如關于親子關系的建議中隱含的兒童觀,以及中世紀的法律條文中一些少數的關于兒童的條文說明了他們關于兒童的意識。此外,訓誡、論文、百科全書、醫(yī)學手冊、室內裝飾方面都反映出對兒童特殊本質的認識。[57]對阿利埃斯的結論更有力的反駁是中世紀對古希臘古羅馬關于這一主題的繼承,中世紀的拉丁文采納了希波克拉底將童年期劃分為三個階段的傳統(tǒng)。這三個階段分別為:嬰兒期(infantia,0~7歲);少年期(pueritia,女孩7~12歲,男孩7~14歲);青少年期(adolescentia,12/14~21歲)。[58]
總之,阿利埃斯的研究激發(fā)了研究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們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了集中的研究,相關研究發(fā)現,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并未出現根本性的轉變,而是具有延續(xù)性的。很顯然人生有一個獨特的階段,即兒童期,在歐洲各地區(qū)的中世紀文化中對這一認識都有所反映?!巴ㄟ^詳細的史料調查,歷史學家否認了阿利埃斯的觀點”,[59]他也被威爾遜稱為業(yè)余的“周末歷史學家”,[60]當今的一些研究者稱“他的研究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了”。[61]金(Margaret L.King)認為,關于阿利埃斯的討論逐漸消失,盡管在近期童年研究的介紹性章節(jié)中必須回顧整個阿利埃斯式的討論,但是,是到了終止這種討論的時候了。[62]
三、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之反思
在西方兒童史研究領域,60余年來,對阿利埃斯的兒童史研究從因新鮮而狂熱地追隨,到因質疑而深入地批判,再到今天,“(對阿利埃斯的研究引發(fā)的)相關討論有些塵埃落定”。[63]但是,對于中國大陸正在興起的多學科童年研究而言,反思阿利埃斯的兒童史研究及其效應,分析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的思想因緣及其理論建構,思考兒童史研究的邏輯和規(guī)范,可以對當下的兒童史乃至多學科童年研究提供諸多啟示。
(一)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的效應
盡管阿利埃斯的研究受到了較為徹底的批判,但是,阿利埃斯的巨大貢獻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海伍德指出:“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我們必須承認阿利埃斯是童年主題的開創(chuàng)者。”[64]喬治·杜比稱贊道:“是他這位紳士憑著敏銳的直覺和勇敢的精神,自由地進行探索,第一個闖入了明顯不可逾越的現代歷史領域,他在這個領域進行探察,開辟道路,并號召其他先鋒一起介入?!盵65]是他第一次打開了人類兒童歷史的幽暗大門,其后半個多世紀以來,無論是狂熱的追隨者還是嚴格的批判者,都被這一領域深深吸引,并從不同的維度展開了深入的探索,相關研究使人們對于歷史中兒童的生活以及人們關于兒童的觀念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其影響遠遠超出了兒童史研究本身。如果說盧梭是“歷史上第一個從內部角度認識童年時代和青年時代的人”,[66]那么,阿利埃斯則是第一個從社會文化角度關注兒童和童年的人。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在該書中倡導“童年是一種社會建構”,這又使得他成為社會建構范式童年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引發(fā)了其后半個世紀以來從社會文化視角研究兒童與童年的熱潮。[67]“一旦童年被視為文化的建構,所有新的研究領域都向學者開放?!盵68]除了歷史研究考察歷史中兒童的生活狀況外,人類學研究考察不同文化中兒童的生活,媒介文化研究者波茲曼還沿襲阿利埃斯的路徑,考察了文化傳播方式在童年從“誕生”到“消逝”過程中的作用。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社會建構思潮的催化下,對兒童社會空間和社會身份的關注還催生了新童年社會學,“童年”這一術語從表征生命周期轉向表征“社會現象”“社會結構”,從人口中的年齡標簽轉換為社會身份標簽,兒童被視為積極的社會行動者。童年不再單純被視為生命過程的自然事實,而是與時空、種族、階層、性別等一系列因素有關,童年是歷史和社會文化的產物。相關研究也將“童年”這一話題放置在了人文社會科學的中心,童年研究不僅指向理解童年,也被用來思考其他學術問題,還推動了童年社會政策實踐的變革??傊?,阿利埃斯的兒童史研究引發(fā)的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是他自己始料未及的。當考察了近50余年來關于兒童與童年的歷史與社會文化研究,以及這些研究對全球兒童養(yǎng)育以及童年社會政策與實踐的影響,就會跳出《兒童的世紀》一書的內容本身,從它在學術史中的地位,以及后來在童年社會政策與實踐中產生的巨大影響的角度,理解阿利埃斯的研究及其效應。阿利埃斯所引發(fā)的社會文化領域關于童年的社會建構已經發(fā)展為獨立的學科領域,形成了國際化的研究項目和團隊,相關研究引發(fā)了全社會對兒童的廣泛關注,兒童的生存處境和社會身份受到重視,并對關注全球性的童年危機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二)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的“理論公式”
阿利埃斯在該書再版(1973)序言的開篇這樣反思道:“歷史學家野心勃勃地想將所有具體的細節(jié)概括為抽象的結構,但他卻總是難以(多虧如此?。哪切┰浽谘芯康倪^程中牢牢吸引他的紛繁復雜的印象中擺脫出來,最后只好笨手笨腳地將這些印象折疊起來,放進必需的理論公式之中?!盵69]因此,深入分析阿利埃斯所說的“理論公式”,即分析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的思想因緣和理論建構非常必要。阿利埃斯的兒童史研究可以從他所處時代的社會思潮和史學研究風尚中獲得答案。首先,在史學領域,從西方理性主義時代開始,根據對歷史的理解和少量的史料,建構各種歷史規(guī)律和模式是研究潮流。在啟蒙時代,歷史就是發(fā)展和進步的觀點成為共識。到了20世紀,新史學從研究精英史走向生活史、心態(tài)史,特別是法國年鑒學派重視研究人的心態(tài)史。正是受史學領域的基本的立場和研究取向的影響,阿利埃斯致力于考察家庭關系和兒童形象及其命運從灰暗走向光明的“變遷”過程,試圖建構出基本的規(guī)律和模式。其次,尤其需要關注的是,阿利埃斯對社會思潮非常敏感,他深受當時強勁的后現代社會建構思潮的影響。后現代社會建構思潮從社會文化維度考察知識(如兒童觀)的生產過程,強調社會關系對知識生產的影響。在《兒童的世紀》一書中,他的重點論題是考察“現代兒童觀念”的誕生,即兒童觀念的建構過程。因此該書雖然受到了歷史學家的質疑和批判,但是卻深受社會學家的歡迎。朱迪絲·恩紐(Judith Ennew)發(fā)現,“所有的社會學家如同‘圣經如是說般地追溯到《兒童的世紀》”,[70]其原因就是追隨阿利埃斯的社會建構立場?!秲和氖兰o》一書的三個部分分別考察了現代兒童觀念的誕生、學校教育在兒童觀念建構中的作用以及家庭情感關系演進中成人對兒童的觀念與態(tài)度的變化過程。他在該書第一部分開篇指出:“年齡并不簡單地與生物階段相對應,同時也與社會角色相對應?!盵71]進而,他提出童年不是一個固有的事實,而是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產物,這說明他不再僅僅從生命的自然維度出發(fā)認識兒童和童年,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社會建構立場。童年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的基本理論假設。所以,正如哈斯所言,“有時候證據會受到理論模型的影響,研究者只收集與自己觀點相對應的證據”。[72]盡管《兒童的世紀》全書史料豐富,但主要圍繞從中世紀沒有關于兒童本質的認識和兒童被忽視,到18世紀形成了現代的兒童觀念、兒童成為家庭的中心這一理論假設選取史料的。
然而,雖然后現代社會建構思潮是阿利埃斯兒童史研究的基本“理論公式”,但是他卻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兒童觀念變化跡象方面的考察,即從他認為客觀反映兒童觀念的各種外在表征,如肖像畫、服裝、對游戲的各種態(tài)度、條令以及學校中學生的年齡區(qū)分從無到有等方面,說明兒童觀念的顯現過程。因此,他只是受社會建構思潮的影響,率先提出了童年是一種社會建構,但卻并沒有能夠系統(tǒng)考察影響現代兒童觀念建構的社會文化因素。因為,依照他秉持的社會建構理念,人們關于兒童的特殊本質的認識是特定社會歷史文化建構的產物,那么,考察兒童觀念的變化過程的重要任務就應該包括:在不同的時代建構了怎樣不同的兒童觀?是哪些因素或者力量共同參與建構了這樣的兒童觀?但是,由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呈現大量龐雜的生活史料,反映兒童觀念變化的符號表現,而對兒童觀念建構的主要社會文化因素及其相互影響的分析和提升不夠。當然,他在分析肖像畫時說明了基督對現代兒童觀念的影響,在分析兒童學校生活時指出學校將兒童帶出成人社會并將成人的注意力轉向關注兒童的特殊需要和能力。阿利埃斯的后繼者深入考察了西方現代兒童觀念建構的各種力量。斯特恩致力于在世界歷史的演化進程中來研究童年這一主題,但是他更注重從深層的社會根源入手,分析童年觀念演變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因素。他深入論述了不同時代生產方式(狩獵采集、農耕、工業(yè)及全球化)對童年觀念建構的影響,還特別指出,宗教“作為在西歐塑造童年的混合因素中的核心因素”,[73]宗教的變化意味著一些遠離傳統(tǒng)模式的童年意義的改變,“每種宗教信仰都有其對于童年是什么和兒童的宗教責任應該怎樣被定義的概念”。[74]此外,他對18世紀以來現代模式的童年進行了分析,除了學童以及童工這兩個受學校系統(tǒng)和工業(yè)化影響的童年現象以及相應的兒童與成人的分離之外,他還關注了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童年觀念建構的影響,以及全球化時代兒童中心消費主義文化中的童年。[75]總之,后繼研究者深入分析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國家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對教育的新興趣等因素對歐洲兒童觀念以及兒童養(yǎng)育實踐產生的重大的影響(斯特恩2006;威爾金森2010;卡瓦洛,埃萬杰利斯蒂2010)。[76][77]
(三)兒童史研究中的邏輯和規(guī)范
阿利埃斯與他的批判者均通過對相關史料的考據和分析,分別呈現了兒童觀和家庭情感關系的“變化”過程和“延續(xù)”不變的維度。同樣的研究方法卻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論(盡管二者實現了互補),這就涉及歷史研究的方法問題,即史料考證與推論相互結合的問題。史料考證呈現的是一個個事實,要呈現歷史的原貌需要盡可能窮盡相關史料,歷史研究首先需要充分的史料考證。然而這是十分困難的,兒童史研究尤其如此。因此,歷史研究也離不開推論,而推論的可靠性是由邏輯來保證的。關于人類生活史研究的邏輯不能僅僅靠文明史來保證,還要從自然史與文明史的辯證演化過程中尋找歷史研究的邏輯。在大量的兒童史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史料的考證向我們呈現了兒童觀念的“連續(xù)”與“變遷”的辯證關系,這個關系就是人類的“自然”與“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一關系提醒我們,關于人類育幼觀念與行為的歷史研究,不能僅僅從文化史入手,還要考慮文化史賴以發(fā)生的自然史。例如,就親子關系和母愛而言,育幼、護幼是動物界較為普遍的本能,這一本能是在經歷自然選擇的過程中被固定下來的生存本能,是形成人類育幼文化的生物學基礎,從而育幼行為也是人類目的性活動中十分重要的活動。正如波洛克所言,親子關系是社會—生物的。在史前時期,不管人類是否意識到自己的兒童觀念,但是卻已經在本能觀念的指使下這樣做了。這種本能是一個物種的祖先在漫長的進化史中形成的“類”的觀念,具有“類”的普遍性。同時,人類這些普遍的情感(觀念)和行為的表達受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而呈現出不同的現實(文化)形態(tài),如對兒童期年齡的認識,父母之愛表現為嚴厲還是溫情,以及孩子是否成為家庭經濟的貢獻者,這些具體的認識和行為都取決于生存條件變化。所以,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關于兒童的觀念,但是關于兒童的觀念隨著人類自身的認識能力以及生存狀況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時代中的人都有他們關于兒童的觀念,古人并非沒有他們自己關于兒童的看法,而是他們關于兒童的認識與現代意義上的兒童觀念有一些差異。變化并不意味著認識的斷裂,關于兒童的一些基本認識和情感具有跨時代的普遍性。如果阿利埃斯擁有上述立場,就不會武斷地提出“中世紀的人們沒有關于兒童的觀念”這一論斷。所以,考察人們關于兒童的觀念,不僅要關注各類外在的符號表征,也要關注反映人內心的真實狀況的資料,還要將歷史中的兒童和童年與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連,才不至于迷失在日記、自傳等個人化的資料中,同時更要基于人類生活的邏輯。這樣,才能理解在歷史進程中,什么是超越時空而基本不變的,什么是隨時空的變遷而變化的。
同樣,阿利埃斯關于“純真”的兒童觀念的考察,也主要基于社會文化的視角,基本上忽略了生命的邏輯?!凹冋妗边@一概念在中西文化中通過神學假定、哲學假定和審美意象等各種變式得以表達。在西方文化中,《圣經·新約》開啟了兒童與童年觀念建構的應然方式,彰顯了兒童的“純真”,之后在盧梭的思想和浪漫主義思潮中得以發(fā)揚。但是,從阿利埃斯開始,兒童的“純真”這一概念與前述關于兒童的神學—哲學假定以及審美意象相脫離,盡管阿利埃斯通過圣嬰肖像的變化論述了西方“純真”的兒童觀念的誕生,但是在關于“純真”概念的論述中,阿利埃斯關注的內容主要指向兒童關于“性”的知識和行為。值得肯定的是他依然是從發(fā)生學的視角考察兒童的“純真”,并認為五六歲之前的兒童是“純真的”,因為他們對“性”仍然處于無知狀態(tài)。7歲之后,成人開始保守秘密,避免兒童接觸關于“性”的話題,說明兒童已經開始具備了走向不純真的成人文化的能力。阿利埃斯在討論兒童的“純真”時,忽略了兒童獨特的生命樣態(tài)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純真之內涵所在)。在近代晚期的多學科視野中,重新思索“純真”這一概念,[78]就可以發(fā)現,兒童的“純真”這一概念涉及事實和價值(規(guī)范)兩個層面,既包括嬰孩生動的生命形態(tài),又包括基于兒童的生命形態(tài)所形成的關于兒童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無論是宗教的、哲學的、審美的還是常識的)。兒童的“純真”首先是一個生命事實,是人類兒童普遍的特點,不會因為時代、地域、民族、種族、性別、階層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凹冋妗敝竷和ㄉ眢w和精神)發(fā)育的初始狀態(tài),是生命最初幾年的典型樣態(tài)和特性,既包括幼童的身體形態(tài)、神態(tài),也包括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其內在邏輯是兒童生命的自然發(fā)育,或者說,兒童生命的自然發(fā)育是“純真”概念的生命基礎。其次,在神學—哲學假定和審美意象中都將“純真”視為兒童生活的理想形式,是基于生命的邏輯形成的關于兒童生活的價值應然的、規(guī)范性的認識。這些認識不僅引導、規(guī)范人類的兒童養(yǎng)育行為,還可以幫助兒童研究者形成研究立場和認識規(guī)范。
就認識的規(guī)范而言,批判者對阿利埃斯的批判也是值得深入反思的。如關于圖像證史部分,威爾遜指出藝術家關于兒童的表征并不是基于對周圍兒童的興趣,而可能是對古希臘的模仿;格林利夫認為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藝術中的假設性偽造美化了兒童生活,兒童真實的生活處境不容樂觀。也就是說,由于藝術表征與兒童生活現實不符,進而認為阿利埃斯基于“虛假”的藝術表征得出的結論不可靠。這里需要進一步的分析:一是兒童肖像畫是不是反映現實?二是沒有反映現實的兒童肖像畫是不是代表一種兒童觀?這兩個方面需要區(qū)別對待。就阿利埃斯及其批判者所關注的這一具體問題而言,可以發(fā)現,無論是圣嬰肖像,還是佛羅倫薩藝術家們畫出的豐滿、愉快的兒童,應該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兒童形象,這種兒童形象本身就反映了一種理想的兒童觀,這種兒童形象(兒童觀)的傳播會對現實生活中的兒童觀和兒童生活起到引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而且圖像是一種十分有力的交流方式,更容易喚起人們的情感和動機,形成鮮明的兒童形象。格林利夫在分析了佛羅倫薩兒童藝術的假設性偽造后又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即為什么佛羅倫薩人會接受這種不真實的描述?格林利夫認為他們的接受是為了減輕自己作為不稱職的父母的罪過,而且看到這些畫像也可以幫助他們忘掉自己悲慘的童年,藝術家也參與到這樣的精神宣泄當中。盡管這些藝術家畫的不是真實的事實,但是,他們?yōu)槲乃噺团d高潮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對兒童的態(tài)度的新轉變的確做出了貢獻(他們有一種隱蔽的、促成這種對兒童態(tài)度轉變的動機。格林利夫1978,索默維爾1982)。[79]可見,部分史學研究者認識到了理想對現實的引領、救贖和規(guī)范,他們的分析超越了事實/價值兩分的簡單批判。
因此,兒童史研究不僅要基于豐富的史料考證,還要基于生命的邏輯進行推論;不僅要呈現史實,還要能夠對史實所反映的兒童生活和兒童觀念進行價值判斷。不僅兒童史研究,多學科視角的兒童與童年研究,都要基于生命的邏輯,生命邏輯是形成價值規(guī)范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提出真命題并進行合理性的論證,才能清楚地定義童年研究中的相關概念,才能較為徹底地認識兒童和童年,進而才能善待兒童,為兒童擁有幸福的童年而努力。
參考文獻:
[1][69]阿利埃斯.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M].朱曉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1.
[2][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40][71]ARIES P.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M]. BALDICK R, translat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62:10,128,38-39,10,34,33,34-35,35,35-37,36,37,42,47,57,54-55,66,71,81,88,89,82,100,110,112-114,119,57-61,24.
[3]SHERINGTON G. From Aries to glob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ldhood[J]. Paedagogica Historica,2010,46(1-2):251-255.
[28][38][51][72][79]HAAS L. The Renaissance man and his children: childbirth and early childhood in Florence 1300-1600[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8:3,6,8,7,6.
[29][30][31][32][35][36][39][46][52][57][58][60][63][64][68]COLIN H. A history of childhood: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1:12,12,12,12,12-13,13,13,6,15,14,14,12,15,15,12.
[33]俞金堯.西方兒童史研究四十年[J].中國學術,2001(04):298-336.
[34][50]KEHILY M J.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hood studies[M].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37,32-33.
[37]伯克.圖像證史[M].楊豫,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2.
[41][42][45][61]ROGER S. A universal child?[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0:34,33-34,33-34,34.
[43]COLON A R, COLON P A. A history of children: a socio-cultural survey across millennia[M]. ?London: Greenwood press,2001.
[44][73][74][75]STEARNS P N. Childhood in world history[M]. New York: Routledge,2006:3,34,34,84.
[47][48]HARLOW M, LAURENCE R.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ldhood and family(1): in antiquity [M]. Oxford: Berg,2010:1,5.
[49]POLLOCK L A. Forgotten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 from 1500-190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3][54][56]CLASSEN A. Childhood i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the results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history of mentality[M].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2005:65,52,229.
[55]ORME N. Medieval children[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
[59]KOOPS W, ZUCKERMAN M. Beyond the century of the child: cultural history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3:21.
[62]KING M L. Concepts of childhood: what we know and where we might go[J]. Renaissance Quarterly, 2007,60(2):371-407.
[65]阿利埃斯,杜比.私人生活史[M].洪慶明,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9:序言.
[66]科恩.自我論[M].佟景韓,譯.北京:三聯書店,1986:186.
[67]苗雪紅.童年社會建構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
[70]QVORTRUP J, BARDY M, SGRITTA G. Childhood matters: social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tics [M]. Aldershot: Avebury,1994:126.
[76]WILKINSON L J.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ldhood and family(2): in the middle age[M]. Oxford: Berg,2010.
[77]CAVALLO S, EVANGELISTI S.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ldhood and family(3): in the early modern age[M]. Oxford: Berg, 2010.
[78]苗雪紅.兒童的純真:批判及其解讀[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96-102.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s of Childhood: Reflection on and Inspiration from Ariès Study of Childrens History
Xuehong Mia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The book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written by Philippe Ariès is the first book on family and childrens history. The core theme of this book is to examine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 idea of childhood, including the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a of childhood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ldren becoming the center of family. Ariès pioneering work in the childrens history research was high praised at first, but since the 1980s, his research has been questioned and criticized comprehensively in western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adoption and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onclusions. Releva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does not change fundamentally, but has continuity. Childhood is obviously a unique stage of life,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edieval cultures in all parts of Europe. However, for Chinas current childrens history and even multidisciplinary childhood research, we can still get enlightenments from rethinking Ariès research, including reflection on its contribution and effect, 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cause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about the logic and norms of childrens history research as well.
Key words: Ariès, ideas of childhood,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ldren, social construction
稿件編號:ZG2020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兒童哲學研究及其教育學意義”(批準號:BAA190234)
通訊作者:苗雪紅,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E-mail:72.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