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炤華
“西方傳統(tǒng)繪畫”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區(qū)別似乎涇渭分明,判若鴻溝。真是這樣嗎?
藝術(shù)遠比我們印象中的要豐富和復雜得多,并不是簡單的分成西方的、東方的;平面的、立體的;寫實的、非寫實的……不能把東、西方割裂并對立起來。
“西方傳統(tǒng)繪畫”是一位戴著面紗的姑娘,這層面紗使我們看不清她的全貌,有人把這層面紗稱作“文藝復興‘寫實’體系”。
圖1是一幅素描,乍一看很難看出這是一幅繪畫還是一座雕像的照片,這就是我們眼中的“西方傳統(tǒng)繪畫”。西方人畫出來的畫好像全都是這個樣子,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有著巨大的差異。
首先,西方傳統(tǒng)繪畫里,細節(jié)、背景等等面面俱到,刻畫細致入微,不像中國繪畫那樣經(jīng)常會留出大片的空白。比如圖2中國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15世紀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的《春》。
《虢國夫人游春圖》畫的是唐玄宗貴妃楊玉環(huán)的兩個姐姐——虢國夫人和韓國夫人,在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游春踏青的場景;《春》畫的是古希臘神話中與“春”有關(guān)的眾神,為春天的到來而起舞歡歌的景象。
《春》
圖2 《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
兩者表現(xiàn)的都是“春光”,但它們表現(xiàn)春光的方法明顯不同。
《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雖然是“游春”的場景,但卻沒有畫出草地、樹木、山水……背景是一片空白,全憑觀眾想象。但作者通過游春之人行進的舒緩節(jié)奏和悠然閑適的表情“提示”出“春光”的美好,反而使畫面呈現(xiàn)出無限的生機,有“無聲勝有聲”之妙;而“西方傳統(tǒng)繪畫”就不是這樣表現(xiàn)的。《春》的背景忠實于眼睛所看到的樣子,草地上的每一株植物、樹木上的每一只花朵和果實在這幅畫上都清晰可辨。
圖3 俄羅斯石膏像素描
《八十七神仙卷圖》(局部)
其次,中國繪畫不如西方繪畫“真實”“有立體感”。比如圖3俄羅斯石膏像素描和中國唐代“畫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圖卷》。
西方繪畫當中的形象仿佛可以用手觸摸到,看上去如同照片一般,俄羅斯石膏像素描給人的感覺就是“立體”的、“三維”的(上下、左右和縱深);而《八十七神仙圖卷》,給人的感覺則是“平面”的、“二維”的(只有上下、左右,沒有縱深)。
西方繪畫用“光影”來描繪物象,在素描上看不見任何線條,觀眾看到的是光線照射在石膏頭像上的效果;而中國繪畫用“線條”來描繪物象,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上,看不到任何光影,只有用毛筆和墨勾勒出來的清晰線條。
總的來說,西方人要求畫的要“像”,中國人則不求“像”。西方人這種畫的要“像”的要求,叫作“寫實”。所謂“寫實”,就是如實地描繪,畫出來的形象看起來和所畫的對象很接近,用平常話講就是“畫得很像”。
這些對“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印象都沒有錯,只不過并非其全貌。
其實,若從更廣闊的歷史尺度上看,整個人類都一直在為真實的“再現(xiàn)”自然世界而努力,都希望自己能夠“畫得很像”,只不過西方人在這方面走得最遠罷了。
有這么個有趣的例子:中國北宋的“畫家皇帝”——宋徽宗趙佶,他老人家把宮廷畫院搞得像在辦學校,自己還親自授課“帶研究生”。趙佶便要求自己的“學生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以便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更加生動自然、真實可信。
比如有一次,他把“同學們”召集在一起畫孔雀,大家畫的孔雀,走上藤墩時都是先邁右腳,趙老師便指出“同學們”畫錯了,并告訴大家孔雀要走上藤墩,一定會先邁左腳。大家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果然是這樣,都對“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從這個小故事上就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也并非不求“寫實”。
宋徽宗《十二珍禽圖》(局部)
不單如此,宋代畫家畫山水景色,要能根據(jù)畫面中的植物分辨出“四季”來,甚至畫出來的花卉,要能看出畫的是早晨的花還是晚上的花。您看,對于“再現(xiàn)”自然的追求竟然到這種程度,在“寫實”方面能說中國人的要求比西方人低嗎?前面介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雖然沒有畫出“游春”的背景,但人物和馬匹“游春”時的動態(tài)情貌,作者也是觀察入微,表現(xiàn)得細膩而生動。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中國傳統(tǒng)”也“西方”。
圖4 《花籃圖》
《花果籃》
圖4南宋李嵩的《花籃圖》便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寫實”的代表;《花果籃》的作者卡拉瓦喬則被稱作17世紀意大利“寫實主義”的代表。這兩幅畫無論是題材,還是對對象的細致觀察,或是“寫實”的高超技巧,都非常相似,可以假想一下,李嵩和卡拉瓦喬兩人穿越時空并排坐在一起(李嵩比卡拉瓦喬早了好幾百年),對著同一個花籃作畫。他們分別在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盡力畫出花籃“真實”且“生動”的樣子。
卡拉瓦喬和李嵩如果全是宋徽宗趙佶老師畫院里的“學生”,不知趙老師會怎么評價和指導呢?真有意思!
(摘自《藝術(shù)通》,讀庫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