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剛
1886年,清廷為振興國力,計劃從八旗子弟中挖掘并培養(yǎng)一批海軍人才,于是在頤和園開辦了昆明湖水操學堂。這座學堂僅存在九年,便隨甲午海戰(zhàn)的失敗而解散,但還真培養(yǎng)出了一批人才,喜昌就是其中一位。
喜昌在校期間是學霸,各科考試均為第一,而且身體素質(zhì)和艦艇實裝操作訓練都出類拔萃,被學堂樹為典型,常披紅戴花地演講。但他的人品實在不敢恭維。
喜昌畢業(yè)后,當上清廷最大的戰(zhàn)艦之一海容艦的管帶(也就是艦長)。武昌起義后,清廷忙調(diào)集海容、海琛兩艘主力戰(zhàn)艦抵達漢口,企圖與陸軍配合,一舉消滅革命軍。然而,艦上很多士兵都同情革命軍,甚至包括親率兩艦的海軍統(tǒng)制薩鎮(zhèn)冰,他到了漢口干脆自動下野。
革命軍為保存戰(zhàn)艦,一直在做兩位滿人管帶的工作,希望他們可以反正。喜昌見大勢已去,自己再折騰也無力回天,于是積極響應革命軍。為防革命軍殺他,他還信誓旦旦地胡扯道:“不瞞你們說,我的祖先是漢人,那我也算半個漢人了?!?/p>
革命軍見狀非常高興,待他如上賓。不料,沒過幾天,喜昌趁著夜色忽然令海容艦起錨,打算逃跑,幸虧要塞炮臺的守兵及時發(fā)現(xiàn),忙發(fā)炮攻擊。喜昌見事情敗露,這才急令返航,重新回港。
原來,喜昌得知此時袁世凱已發(fā)兵,認為如果趁機逃跑,再與強大的北洋軍水陸配合,定能取勝,到時候他對清廷功德無量,自然可以升官發(fā)財。他本想先到南京與張勛匯合,現(xiàn)在如意算盤打空了,只好灰溜溜地留下。
即便如此,革命軍也不想殺他——一來他在海軍中有一定影響;二來革命軍盡量履行“不殺滿人”的原則,怕引發(fā)不良的輿論。于是,革命軍決定將海容艦的主要軍官遣散回家,并發(fā)放差旅費。
當時海容艦有兩位主要軍官,一個是管帶喜昌,另一個是副管帶吉升。革命軍湊了6000元大洋交給喜昌,讓他和吉升每人拿著3000元回家。喜昌知道再無退路,順便撈一筆錢也好,于是爽快地答應了。
回到艦上,他向吉升說明革命軍的意圖,然后掏出1000元遞給吉升。誰知吉升也被革命軍約談了,知道每人的遣散費是3000元,就質(zhì)問喜昌是怎么回事。喜昌眉頭一皺,說:“我是管帶,你是副管帶,自然我拿大頭、你拿小頭,這還用問嗎?”吉升聽后氣得渾身發(fā)抖,想著自己家境貧寒,現(xiàn)在既丟了官又丟了遣散費,實在沒臉面見父老,不由悲從中來,直接從艦上跳江自殺。
眼看同僚落得如此下場,喜昌做得更絕,不僅根本沒安排人搭救,還從給吉升的1000元中又扣了500元,將剩余500元當作撫恤金送到吉升家里,真是缺德帶冒煙。
喜昌的人品決定了他的命運,回鄉(xiāng)后,沒人愿搭理他,他整日無事可做,最后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