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學者,師逸1而功倍,又從而庸2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3,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選自《禮記選譯》,朱正義、林開甲譯注,巴蜀書社1990年版)
[注釋]1逸:安閑,這里指費力小。2庸:功勞。3節(jié)目:節(jié),樹的枝干交接處;目,紋理不順處。
鑒賞空間
本文選自《禮記·學記》。《學記》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從教與學兩條線索出發(fā),闡述了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為師的條件、尊師的必要性、學習的方法、教與學的關系,以及教學相長的基本規(guī)律。本文具有《學記》語言的鮮明特色:言簡意賅,喻辭生動,多用對比、類比等論證方法,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本文和《雖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之處,通過比較閱讀,汲取有效營養(yǎng),提高閱讀素養(yǎng)。
讀有所思
1.本文主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試比較本文與《雖有佳肴》在寫法上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