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夢 趙寧 楊斌 張新民
摘要為掌握云南核桃象甲科昆蟲的種類及危害情況,采用網(wǎng)捕法和搜索法,對云南核桃園的象甲科昆蟲資源進行調查,依據(jù)形態(tài)特征將采集到的標本進行分類鑒定。結果表明,危害云南核桃的象甲科昆蟲隸屬于7屬,共計8種,并編制二項式的分種檢索表,并對象甲科昆蟲的綜合防控措施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鞘翅目;象甲科;昆蟲名錄;核桃;云南
中圖分類號S43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0)15-015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5.04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Species of Curculionidae in Yunnan Walnut Garden
ZHAO Yunmeng,ZHAO ?Ning,YANG ?Bin et al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Disaster Warning and Control in Yunnan Province,Colleg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24)
AbstractTo master the species and damage situation of longicorn beetles in Yunnan walnut garden,longicorn beetles resources in Yunnan walnut garden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methods of net catching and searching,and collected specimens were classified and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8 species,belonging to 7 genera,and a binomial index was compiled.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family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Coleoptera;Curculionidae;Insect catalogue;Walnut;Yunnan
基金項目西南林業(yè)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S201710677018);西南林業(yè)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11707);云南省科技計劃項目(2017FB036,2017YB236)。
作者簡介趙云夢(1996—),女,河南周口人,從事森林昆蟲學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從事昆蟲系統(tǒng)學研究。
收稿日期2020-04-12
象甲又稱象鼻蟲,是象甲科(Curculionidae)昆蟲的統(tǒng)稱,種類多,分布廣,是鞘翅目(Coleoptera)最大的類群,目前全世界已知5萬余種,我國記載1 200余種[1]。象甲科昆蟲是重要的蛀果、蛀干性害蟲,因其具有鉆蛀危害、隱蔽生活、生活周期長和具有假死習性等特點,給防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2]。該類害蟲對核桃的危害主要以幼蟲危害果實和成蟲危害葉片為主。幼蟲既可在青果皮中危害,也可以鉆蛀到果實內部危害果仁,危害嚴重時,一個果實上可以發(fā)現(xiàn)十幾至幾十個不等的蛀害孔,造成大量的落果,甚至絕收。成蟲危害主要取食葉肉部分,造成缺刻癥狀,最后因葉片干枯導致植株死亡[3-4]。所以遭受象甲科昆蟲危害的核桃園經(jīng)濟意義較大。
核桃是重要的經(jīng)濟林樹種,目前在云南山區(qū)已成為部分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云南覆蓋面最廣、匯集群眾最多、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ψ畲蟮母咴厣a(chǎn)業(yè)之一[4-5]。近年來,隨著核桃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加上管理粗放,云南核桃病蟲害的發(fā)生越來越嚴重,給果農(nóng)帶來了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為了盡快掌握云南核桃園害蟲的發(fā)生及危害情況,筆者開展了云南核桃園象甲科昆蟲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標本采集方法
利用搜索采集法對云南核桃園象甲科昆蟲進行采集。攜帶捕蟲網(wǎng)、毒瓶等便攜式工具沿著預定的路線,搜索和采集分布在核桃樹樹干、枝梢及核桃果等不同部位的象甲科昆蟲。具體采集信息見表1。
1.2標本制作和鑒定方法
將野外采集到的昆蟲在自然環(huán)境下風干,為防止采集到的昆蟲標本攜帶標本蟲而污染已有的昆蟲標本,先將其在-20 ℃的冰箱中進行冷凍處理,處理后帶回實驗室進行標本的制作和分類鑒定。象甲科昆蟲通常個體較大,一般將其背面向上用昆蟲針插在右翅前方位置,再用三級臺進行定高,從上至下分別為昆蟲標本、采集標簽和鑒定標簽,制作完成后裝入標本盒進行分類鑒定和長期保存。
采用形態(tài)分類方法對象甲科昆蟲的成蟲進行分類鑒定。
2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成蟲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對云南核桃園的象甲科昆蟲進行了分類鑒定,結果表明,分布在該區(qū)的昆蟲共7屬8種(圖1)。
2.1云南核桃園象甲科昆蟲種類、寄主及分布
(1)雀斑筒喙象Lixus ascanii (Linnaeus)[6]。
主要鑒別特征:體長6.0~10.0 mm,寬2.5~3.5 mm。體細長、圓筒形、稍扁,黑色。喙管圓筒形,略彎曲,較長且粗壯;觸角著生于喙中部1/2處的觸角溝內;前胸背板中后部的刻點較大,呈淺黃色,后緣不平直,中部稍向后凸出;鞘翅背面排列有縱向的粗大刻點行。
寄主:核桃、藜科、蓼科、錦葵科、石竹科、傘形花科、菊科等科植物。
分布:中國(我國北方各地及貴州、四川、云南)。
(2)榛象Curculio dieckmanni Faust[6]。
主要鑒別特征:體長6~8 mm,寬3~4 mm。體卵圓形,黑色,密被白色絨毛或鱗片。喙管細長,弧形彎曲,超過體長的1/2;觸角著生于喙管中部稍靠上的位置,柄節(jié)細長;鞘翅具有較細的縱向刻點行,并覆有白色鱗片。
寄主:核桃、榛子、胡榛子。
分布:中國(云南、河北、吉林、云南、四川);日本;俄羅斯。
(3)松瘤象Hyposipalus gigas Fabricius[7]。
主要鑒別特征:體長15~27 mm,寬5~10 mm。體黑色,粗壯。前翅邊緣、足及腹部著生有稀疏的乳白色毛。喙管較粗,且較長,向下彎曲;觸角著生于喙管基部l/3處的觸角溝內;前胸背板長稍大于寬,具有粗大的瘤狀突起,后緣近平直;鞘翅具有排列規(guī)則的網(wǎng)狀粗刻痕,中部兩側覆有棕黃色的鱗毛斑塊。
寄主:核桃、栗、板栗、杉木、馬尾松。
分布:中國(云南、江蘇、福建、江西、湖南);朝鮮;日本。
(4)核桃長足象Alcidodes juglns Chao[8]。主要鑒別特征:體長9~12 mm,寬3.5~4.8 mm,體墨黑色。喙管較粗且長,端部略膨大而彎曲;觸角位于喙管基部的1/3處;前胸背板密布較大的瘤突,后緣呈“M”型彎曲;鞘翅具有刻點溝10~11條及密布較大的瘤狀突起。
寄主:核桃。
分布:中國(云南、四川、貴州、河南、湖北、陜西、甘肅)。
(5)大灰象Sympiezomias velatus(Chevrolat)[7]。
主要鑒別特征:體長7.5~11 mm,寬3.0~4.5 mm。體密被紅褐色或灰色且具有金屬光澤的鱗片。喙管短粗,長寬近相等,中溝較深,向上逐漸變窄且淺。觸角溝位于基部1/3處。鞘翅卵圓形,末端尖銳不縊縮,翅面不光滑,具10條刻點行。
寄主:核桃、楊、柳、榆樹、槐樹。
分布:中國(遼寧、河北、內蒙古、河南、山西、云南)。
(6)北京灰象Sympiezomias herzi Faust[6]。主要鑒別特征:體長6.5~7.5 mm,寬3.0~3.5 mm。體密被淡藍色或灰褐色的鱗片。喙管短粗,長寬近相等,中溝較深,向上逐漸變窄且淺,中溝兩側各有1條縱溝,喙端部被有白色閃光的鱗片。觸角溝位于喙管基部的1/3處,柄節(jié)發(fā)達,申達復眼中前部。前胸背板前后緣皆平直,鱗片的顏色位于中間位置的是紅褐色,靠近外側的為淡藍色。鞘翅卵圓形,背面有云狀褐色斑紋,刻點行較細,行間平坦。
寄主:核桃、板栗、馬鈴薯、大豆。
分布:中國(北京、山西、吉林、云南、貴州);日本;朝鮮。
(7)云斑斜紋象Lepyrus nebulosus Motschulsky[9]。
主要鑒別特征:成蟲體長約13 mm。體密被磚紅色鱗片。喙管短粗,長寬近相等。觸角著生在喙管端部1/4處的觸角溝內;前胸背板前后緣平直;鞘翅背面隆起,翅面具有刻點行。
寄主:核桃、板栗、桑。
分布:中國(云南、四川、北京、西藏)。
(8)淡綠球胸象Piazomias brevius(Fairmaire)[6]。主要鑒別特征:體長13~14 mm,體淡綠色。喙管短粗,長寬近相等。頭部及前胸背板棕褐色,前胸背板密被刻點,前、后緣平直。鞘翅翅面密被淡綠色金屬光澤的鱗片,翅面具有刻點行。
寄主:核桃、桑、大豆、荊條、大麻。
分布:中國(云南、四川、北京、河北、內蒙古)。
2.2分種檢索表
云南核桃園象甲科昆蟲二項式分種檢索表
1.喙管較長,長大于寬2
-.喙管短粗,長寬近相等5
2.喙管細長,大于體長的1/2,鞘翅的翅面覆有白色鱗片榛象Curculio dieckmanni Faust
-.喙管長度小于體長的1/23
3.體圓筒狀,鞘翅表面具有較粗的刻點行,但不形成網(wǎng)狀刻痕雀斑筒喙象Lixus ascanii (Linnaeus)
-.鞘翅表面形成較粗的網(wǎng)狀刻痕4
4.前胸背板后緣近平直,鞘翅中部兩側覆有棕黃色的鱗毛斑松瘤象Hyposipalus gigas Fabricius
-.前胸背板后緣呈“M”型彎曲核桃長足象Alcidodes juglns Chao
5.體色均一,前胸背板和鞘翅的顏色一致6
-.體色不均一,頭部和前胸背板棕褐色,鞘翅淡綠色淡綠球胸象Piazomias brevius (Fairmaire)
6.體密被磚紅色鱗片;觸角溝位于喙管端部1/4處云斑斜紋象Lepyrus nebulosus Motschulsky
-.體不密被磚紅色鱗片,覆有其它顏色的鱗片;觸角溝位于喙管端部1/3處7
7.體密被灰色或紅褐色且具金屬光澤的鱗片…………大灰象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
-.密被淡藍色或灰褐色的鱗片北京灰象Sympiezomias herzi Faust
3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對采集到的8種象甲科昆蟲的成蟲進行了分類鑒定,結果表明,其隸屬于7屬,從其分布地分析,主要分布在臨滄市(4種),其次是大理州(3種)和昆明市(3種),最后是保山市、曲靖市、文山州和昭通市(各1種)。參照《云南森林昆蟲》的區(qū)系劃分方法[10],發(fā)現(xiàn)臨滄市鳳慶縣分別屬于亞熱帶山地森林亞區(qū)的金沙江小區(qū),受亞熱帶氣候的影響,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均平均氣溫在18 ℃,植被類型以云南松等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為主,經(jīng)濟林主要有核桃、芒果、油桐和茶葉等。該類氣候條件有利于病蟲害的發(fā)生,因此提供了一些綜合防治措施供參考。
48卷15期趙云夢等云南核桃園象甲科Curculionidae昆蟲記述
象甲科昆蟲是重要的鉆蛀性害蟲,幼蟲和成蟲均可以造成危害,給果農(nóng)帶來了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因此,開展象甲科昆蟲的防治工作顯得十分必要。該類昆蟲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物理防治。撿拾落果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蟲果率[11];在冬季刮除根莖部粗皮,與石灰攪拌后深埋在土壤中;根據(jù)成蟲具有假死習性,可以在成蟲發(fā)生盛期采用振動枝條,收集振落的成蟲,集中殺死;根據(jù)多數(shù)象甲成蟲都具有在根莖部產(chǎn)卵的習性,可以在產(chǎn)卵前挖開樹干基部的土層,用石灰泥或燒熔的瀝青封住根莖部,防止成蟲產(chǎn)卵[12-14]。②化學防治。在春季幼蟲危害時,挖開樹基部的土壤,撬開根部的表皮,噴撒80%的磷胺乳油3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乳劑200倍液,然后將土填埋,可以有效防止幼蟲的危害;成蟲期用50%三挫磷乳油或50%辛硫磷1 5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1 500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噴霧殺死成蟲[11-14]。③生物防治。在幼蟲孵化期或蛹期可用含孢量2億~5億/mL的白僵菌噴霧防治,白僵菌對蛹的自然感染率達85%,70%的蛹和幼蟲可以被螞蟻取食,寄生蟲對幼蟲的寄生率可達20%,所以要注意保護和利用這些天敵[12-14]。
該研究的調查時間主要集中在2015年5—8月和2016年5—8月,因此捕捉到很多的成蟲,另外,還從野外采集回來很多受害的木段,帶回實驗室進行飼養(yǎng)。盡管如此,也僅獲得8個種的昆蟲標本。由于調查時間和地點有限,該次采集到的象甲昆蟲的種類和數(shù)量,并不能準確地反映云南核桃園的實際物種數(shù)。要全面掌握危害云南核桃園的象甲種類,還需要后期進一步調查和完善。
危害云南核桃樹的昆蟲種類及數(shù)量均較為豐富,但分類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仍需科研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將來會加大采集力度和查閱更多的文獻,在佐證或修訂現(xiàn)有昆蟲名錄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云南核桃園的昆蟲多樣性。
參考文獻
[1]
李巧.中國象甲科分類研究綜述[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3,23(3):74-79.
[2] 劉慧鵬.象甲類害蟲捕捉網(wǎng)的設計與應用[D].泰安: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8:1-44.
[3] 馬玉林,石進昌,劉桃.天水地區(qū)核桃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與防治[J].北方果樹,2017(3):27-28.
[4] 余紅紅,李婭,廖靈芝.云南省核桃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策略研究[J].林業(yè)經(jīng)濟問題,2019,39(4):427-434.
[5] 代佳和,田洋,楊舒雯,等.云南省核桃產(chǎn)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J].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2019(2):78-82,85.
[6] 徐志華,郭書彬,彭進友.小五臺山昆蟲資源:第1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3:1-689.
[7] 嵇保中,劉曙雯,張凱.昆蟲學基礎與常見種類識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468.
[8] 蔡靜蕓,路紀芳,王健,等.核桃長足象研究進展[J].生物災害科學,2016,39(2):139-143.
[9] 徐公天,楊志華.中國園林害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7:1-400.
[10] 云南省林業(yè)廳,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云南森林昆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1-21.
[11] 楊霞,張亞洲,陳駿,等.核桃長足象生物學和防治研究綜述[J].貴州林業(yè)科技,2017,45(2):58-60,64.
[12] 孫益知.核桃病蟲害防治新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308.
[13] 宋梅亭,馮玉增.核桃病蟲害診斷原色圖譜[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122.
[14] 高智輝,王云果,翟梅枝.核桃病蟲害及防治技術[M].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