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寧??h前童鎮(zhèn)的一童姓家族,從清朝時期開始,就在前童鎮(zhèn)黃洋市路廊為過往行人提供免費茶水,到童松達這一代,已有300多年。烹茶以濟行人,這是他們十代人代代相傳的承諾。到底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堅持了這么久?
從小跟隨父兄燒茶
上午10點多,80多歲的童松達正在灶臺前忙著,燒開一大鍋水后,將陳皮、甘草、烏梅、薄荷葉、山楂倒入灶臺的大鍋里,再燒上20分鐘,香味便撲鼻而來。接著再放上冰糖,繼續(xù)燒,等到熬濃、入味了,再在鍋里燜一小會兒,一鍋酸梅湯便制成了。
“夏天燒酸梅湯,消暑解渴最好,冬天換成紅棗姜茶,暖身又暖心?,F(xiàn)在我年紀大了,腿腳也不太好,茶主要是我兒媳婦在燒了?!蓖蛇_說起了家族燒茶的故事。
童松達家族送茶的地點在黃洋市路廊。黃洋市不是一個村,而是一處集貿(mào)市場。自小,童松達就跟隨父兄燒茶,他知道,這是從清朝開始,祖輩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大概在他十四五歲時,因為父親、二哥的相繼離世,燒茶的任務(wù)就落到了他頭上。
早晨天亮后,就把燒好的茶水帶到路廊,中午如果茶沒了,就回家再燒一鍋。他說:“我們家燒的茶,過夜就全部換新的,因為老輩人講‘過夜茶,毒如蛇,既然做好事、做善事,就要盡可能做徹底,大不了多花點力氣唄?!?/p>
從路廊到寧??h城“四個門”
時光荏苒。1987年,前童到岔路公路通車,黃洋市路廊從交通要道變得“門前冷落鞍馬稀”。再加上近10年,中國進入“汽車時代”,轎車幾乎成家庭必備,分分鐘即可四通八達,用不著在路廊歇腳、喝茶。如今,路廊歇腳燒茶已經(jīng)慢慢淡出了大眾的視線,而黃洋市路廊由于缺人管顧,路廊倒了,但童松達燒茶的腳步卻沒有停下。
老人帶著自己的兒子在寧??h城的“四個門”——東門白嶠嶺、南門黃土嶺、西門路廊、北門路廊燒茶、送茶。童松達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很早就去世了,幾年前,童松達也因患腦梗,導(dǎo)致行動不便,走不了遠路。
于是,大兒媳胡亞麗毅然承擔(dān)起了燒茶的重任。她時常推著一輛三輪車,車上放一個茶缸,里面正是剛剛燒好的茶,但凡節(jié)假日和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就來到附近的前童古鎮(zhèn)景區(qū),為游客送上一杯茶。作為童家的兒媳婦,胡亞麗說自己一定會將這項善舉延續(xù)下去:“童家人十代燒茶,到我們這里不能斷了,樂善好施是我們童家人的傳統(tǒng),這也是我們對祖祖輩輩的承諾?!?/p>
(摘自《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