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柳
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曾經是一條小溝壑的巴塔蓋如今成為了寬約900米的巨型坑洞。這處塌陷是地球上最大的融冰地質結構,被當地人稱為“通往地獄的大門”。
據《科學》報道,今年6月,距離巴塔蓋僅75公里的小鎮(zhèn)上揚斯克的氣溫達到了38℃,這里是有人居住的最冷市鎮(zhèn)之一。這是北極圈地區(qū)記錄到的最高溫度。7月,多名氣象學家在聯合發(fā)布的研究中指出,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這一創(chuàng)紀錄的高溫本不會出現。
巴塔蓋塌陷與北極永凍土有直接關聯,是后者脆弱性的體現。根據上世紀60年代的記錄,這里原本只是條溝壑。過去30多年來,巴塔蓋所處地區(qū)的溫度上升幅度達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凍土融化及融化后的水帶走了沉積物,導致地面上的疤痕越來越大。
德國波茨坦大學多年凍土層研究人員佛蘭克·根瑟指出,數十年來,巴塔蓋的邊緣每年會擴大10米,2016年以后,每年擴大幅度可達12到14米。
對研究者而言,巴塔蓋塌陷是個難得的研究窗口,可供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永凍土在穩(wěn)定時期和侵蝕時期將會發(fā)生什么,同時找到古代北極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蛛絲馬跡。在今年5月召開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線上會議上,有學者報告,在巴塔蓋收集的冰和土壤來自歐亞大陸最古老的多年凍土,時間跨度長達65萬年。這讓研究者得以探尋多年凍土和地表植被如何對過去的溫暖氣候做出反應。
持續(xù)融化的土壤將釋放多少碳到大氣中?在變暖條件下,為了吸收這些釋放的碳,北極的植物會長得足夠茂盛嗎?科學家曾根據100個野外站點的觀測數據作出分析,從2003年~2017年,除卻植物吸收的碳,北部多年凍土平均每年還要再多釋放約6億噸碳。若西伯利亞再有幾個夏季的烘烤,巴塔蓋可能會有更大幅度的塌陷。
全球變暖正在西伯利亞各地帶來創(chuàng)傷。永凍土解凍會導致其中積聚的甲烷氣體釋放,俄羅斯亞馬爾半島和積丹半島已經因此產生了直徑數十米的坑洞。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公寓樓因地基不穩(wěn)倒塌的事故時有發(fā)生,每年給俄羅斯經濟造成約20億美元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