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倩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在沒有侵犯他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的前提下,公民有自由做,或者不做任何事情
有關見義勇為者在救助受害人時引起其他傷害的問題,近期又見到很多討論?!昂萌鲴R利人法”(Good Sa-maritanlaw)是很多國家實行的對志愿救助者進行免責的法律,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并不是簡單地說:見義勇為過程中若產(chǎn)生過失不用負任何責任。其中具體的條件,非常復雜。這里用英國的法律作為例子,來討論這一項立法中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從施救者的角度而言,見義勇為是不是一種義務,在不同國家是有不同見解的。這個行為,涉及公民的普世責任、特定責任,以及這些責任和公民自由權的對弈。
在英國的法律中,并沒有要求普通人進行救助的要求。在英美法哲學的大范圍內(nèi),這個論題被邊沁的法律實證主義和密爾的古典自由主義所定義,認為公民在一般情況下,對他人沒有任何責任。自由意志(freewill)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在沒有侵犯他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的前提下,公民有自由做,或者不做任何事情。這個思維尤其保護“消極自由”,就是反對立法強迫人做任何事情。這個哲學指導下的立法,可以說基本上是禁行法律(pro-hibitive laws),即你“不可以”做什么;但很少有立法要求你一定得做什么。公權不可以默認你對第三方自身發(fā)生的危害承擔責任。
以上指的是普通情況,就是真正的“路人”,但某些有責任關系的情況,則為例外?,F(xiàn)實中人和人的關系千差萬別,責任關系也因此程度不同?!安恍袨椤痹谀承╆P系中就不被接受。英國法律中比較常見的不能“不行為”的情況主要有三種。
一、假設責任(assumption of duty),默認某些特定關系有責任義務。比如父母和子女,老師和學生,醫(yī)生和病人,等等。這些關系也不是絕對的,例如僅僅血緣關系并不能被作為確定親密度的要素,還要考慮到事件發(fā)生時的生活狀況和實際依賴關系。沒有血緣關系但生活在同一宿舍的大學室友在法庭眼中就很有可能負有責任,而親兄弟姐妹在英美法中則并沒有確定的責任關系。
二、嚴格責任(Strict liability),在合同法雇工法土地法和交通法中,普遍存在的嚴格責任會指定責任人,哪怕在無過錯的前提下依舊負有責任,這些常常會由特定的強制性保險來支持分擔責任后果。
三、始作俑者不能免責(creating dangerous situation)。這個非常好理解:如果受害人被陷入危險的境地,就是責任人所做的某件事導致的,那么即使沒有任何作案動機也無法預測結(jié)果,這個始作俑者在發(fā)現(xiàn)危機后不作為也是違法的。比如A抽煙后把煙頭隨便一丟而引起了火災,他如果發(fā)現(xiàn)火起卻沒有報火警,那么導致的任何死亡就有他的誤殺罪責任。
此外,在危急情況下哪怕有責任關系也沒有絕對必要要求你去犧牲自己來拯救他人,自由人依舊有權力施行自己的判斷。只要有足夠正當?shù)睦碛赏泼撃承┴熑?,公權也無法強迫普通人舍己為人。總之,要具體人員具體事件具體分析,并不是雙方有特定責任關系就必須被約束。比如英國急救指南中就說:在危急情況下,醫(yī)務人員有義務進行施救,其前提為“保護自身安全,確認自己有相應的施救能力,并權衡其他可能的施救方式”。
理清了施救者角度的責任范圍這個大前提后,要考慮的是被施救者的同意(consent)問題,以及施救后果的預測問題。事實顯示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如表面顯示,也許被施救人就是不希望被干涉呢?也許干涉會帶來其他旁觀者無法預料的后果呢?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行為被干涉的接受度也必定不同。家暴到什么程度會被外人注意到? 自殺行為如何處理?沒有醫(yī)學護理基礎的普通人是不是可以被允許去施行急救?這些都需要放在個體案例中進行討論,設置出立法的合理范圍。
如果被施救人在當時的情況下無法給予清晰的“同意”,比如已經(jīng)昏迷,而必須由施救者做決定呢?那么這里的施救人還會遇到法哲學上的道德運氣問題。道德運氣的概念很早就被討論,系統(tǒng)被分析是1981年始于Ber-nard Williams。這指的是:同一個行為,因為不可知或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導致不同的后果,這時該以行為的動機還是以其后果來判定對錯?比如醉駕,有人只是撞了一棵樹,有人卻撞死了一個人;或者某人開車撞死了一個人,正巧那個人是個恐怖分子,原本是去引爆一顆炸彈的,因此救了很多人的命。在醉駕的例子里,傳統(tǒng)上都是以結(jié)果定性;而在開車撞死恐怖分子的例子里,卻不能因為這個“運氣”結(jié)果來獎勵開車人。更復雜的是,在施救過程中所有被涉及的因素,天時地利人和,都可能影響施救結(jié)果,這些責任如何限定?
看了上述的種種條件,“好撒馬利人法”之執(zhí)行的必要性和困難性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公眾對見義勇為的行為有后顧之憂,此立法的目的就是最大范圍內(nèi)減輕這種后顧之憂,保護和鼓勵公眾的善行。同時,也要平衡其合理性,不能一刀切地說,只要是見義勇為,就不需承擔任何期間形成錯誤的后果。
英國正式的“好撒馬利人法”目前是《Social A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Heroism Act2015》,其中提出的具體指導評判點為:1.確認施救人的責任范圍,即是否有義務進行施救;2.必須考慮到施救者的動機是否為了公眾利益,即確認道德運氣中的行為動機指向;3.當時的情況是否為緊急的和危險的,即施救行為是否必要合理。個例的分析當然依舊要就事論事,但是這個指導方向,應該說是大范圍內(nèi)傾向于保護和鼓勵見義勇為行為的。
(作者系法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