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銘 師凱榮 顏容 郭宏生
【摘要】目的:研究散邪解毒救肺包在熱盛痰阻型病毒性肺炎中的治療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2020年4月,對我院收治的81例病毒性肺炎病例均采用散邪解毒救肺包治療,觀察患者治療效果有關指標。結果:81例病毒性肺炎患者治療后中醫(yī)癥狀治療總療效96.3%;治療后血細胞WBC、C反應蛋白較治療前均有改善(P<0.05),體溫恢復時間較短;患者療程中未見有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散邪解毒救肺包治療病毒性肺炎(熱盛痰阻型)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且無毒副作用。
【關鍵詞】散邪解毒救肺包;病毒性肺炎;熱盛痰阻型
[中圖分類號]R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4-00-02
呼吸道病毒是肺炎的重要病原,其中最常見的是流感病毒,其它病毒還包括有冠狀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尤其是2019年年末爆發(fā)的新冠狀病毒,更使臨床愈來愈重視病毒作為肺炎病原體的重要性。目前西藥并無特效抗病毒藥物,而中醫(yī)在抗病毒治療中,發(fā)揮著辯證治療的優(yōu)勢[1]。我院中醫(yī)科自2017年1月以來,開始使用純中藥之散邪解毒救肺包,對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治療收獲了良好效果。將具體數(shù)據(jù)總結為下文。
1 實驗對象與方法
1.1觀察對象 本次研究病例均為2017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經(jīng)影像學診斷為肺炎,由ELISA法檢測明確血清病毒抗體IgM呈陽性的病例81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熱盛痰阻分型表現(xiàn),癥見發(fā)熱煩躁、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痰鳴氣急、口唇青紫、舌紅苔黃、脈弦滑;②影像學可見肺部有小片或是斑點狀陰影;③實驗室檢查明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白細胞計數(shù)異常。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合并其它并發(fā)癥:呼衰、心衰、中毒性腦病;②對本次試驗用藥過敏者。81例患者男24例、女57例,年齡自18~67歲、平均39.5±4.2歲。
1.2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關于咳嗽、風溫肺熱病的診斷。
1.3治療方法 選用散邪解毒救肺包治療:當歸30g、川芎30g、法半夏30g、細辛20g、丹參30g、桔梗20g、柴胡20g、百部20g、桂枝30g、白芥子30g、蒲公英30g、薏苡仁30g、紫菀30g、枇杷葉30g、地龍20g、葶藶子30g、石膏30g、大黃20g、黃芪30g、麻黃12g、杏仁20g,3付,共研粗末,裝6個布包中,蒸熱后覆于背部雙側肺俞、胃俞、大腸俞、心俞等穴位,每次2個包,冷后換熱包,不斷應用,大約1h。
總計觀察療程15天。
1.4指標監(jiān)測 (1)癥狀和體征:記錄患者體溫變化,咳嗽、咳痰、呼吸頻率和肺部體征。(2)實驗室檢查:記錄治療前、后血細胞分析變化,C反應蛋白變化。(3)中醫(yī)癥候評分:主癥為發(fā)熱、咳嗽、咳痰、呼吸頻率與肺部體征,各計0、2、4、6分,次癥胸痛、口干咽燥,計0、1分。癥候積分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①臨床痊愈:患者疾病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胸部X線檢查提示炎癥均徹底吸收,癥候積分超過95%;②顯效:病癥表現(xiàn)均有改善,X線檢查提示炎癥大部分被吸收,癥候積分超過70%;③有效:病癥表現(xiàn)有好轉,炎癥部分吸收,癥候積分超過30%;④無效:病癥表現(xiàn)未見改善亦或有加重趨勢,炎癥未見顯著變化亦或擴大,癥候積分低于30%。(4)安全性:記錄療程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統(tǒng)計學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是SPSS25.0,數(shù)據(jù)中的定量指標使用(_x±s)描述、定性資料使用(n、%)描述,分別行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中醫(yī)癥狀療效 經(jīng)治療,81例患者臨床痊愈41例(50.6%)、顯效22例(27.2)、有效15例(18.5%)、無效3例(3.7%),中醫(yī)癥狀療效有效率96.3%(78/81)。
2.2患者血細胞分析、C反應蛋白變化以及體溫恢復時間統(tǒng)計 治療后患者血細胞WBC、C反應蛋白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組體溫恢復時間較短。表1。
2.3治療安全性監(jiān)測 治療過程當中,患者未有主觀不適的主訴,并無造成嚴重后果的不良反應。
附典型病例
張某某,女,44歲,漢族,住院號0383702,住6床。
2019年12月2日,因“間斷性咳嗽、咳痰、氣短4月,加重1月”,以“肺部感染”而入院。2019年11月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yī)院CT示:雙肺感染,支擴可考慮,請結合臨床。(同時患干燥綜合征)。經(jīng)中醫(yī)辨證論治(中藥、二十五味肺病丸、止咳祛痰糖漿),配合西醫(yī)靜滴乳酸左氧氟沙星0.4g、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1.2g、氨溴索30mg,12月13日因感冒發(fā)燒炎琥寧80mg靜滴,及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1mg和乙酰半胱氨酸0.3g等治療,加用散邪解毒救肺包(12月5日-14日)。12月10日,咳嗽咳痰明顯減輕,我院CT示:胸部CT未見明顯異常,請結合臨床。從檢查結果來看,在中醫(yī)辨證論治和西藥治療下,配合散邪解毒救肺包熱敷肺俞、大腸俞、胃俞和心俞為主的穴位,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肺和呼吸道病毒與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咳嗽、咳痰、氣喘、胸痛及X線肺部炎癥,具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3 討論
目前西藥抗病毒并無特效藥,中醫(yī)對病毒性肺炎的治療是多靶位治療,除了起到抗病毒效果,更是為了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祛邪外出,達到機體的平衡而促進病癥痊愈[3]。
我院中醫(yī)科自2017年1月以來,開始使用純中藥之散邪解毒救肺包,通過近3年的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散邪解毒救肺包對于病毒性肺炎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方中當歸、川芎、丹參能活血、化瘀,使心肺與全身瘀血阻滯盡消,由此緩解因凝血過度而帶來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與病理變化,對保護心肺、促進肺部炎癥吸收作用佳;細辛、桂枝通陽化飲、利水活血,有利于恢復心陽、復蘇肺氣;柴胡和解少陽、疏風清熱;桔根止咳化痰;百部、白芥子、紫菀、枇杷葉疏風散寒、潤肺化痰、止咳平喘;薏苡仁藥性平穩(wěn),可藥可食,健脾化濕,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濕氣較重、膿痰頻生者的良好方劑,甘肅省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二版方案中,不論膳食方還是口服方,重點加了薏苡仁,可見本病非薏苡仁不用。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排膿安胃;地龍清熱散邪、解痙平喘;石膏散邪清熱、解毒增液,二藥一蟲一石,堪稱清解肺胃壅熱之良藥;大黃清熱通便、利水泄毒;麻黃,發(fā)表散寒,利水平喘,配杏仁止咳平喘,燮石膏散邪清熱,配葶藶子降氣平喘。黃芪補益氣血、提高免疫力。諸藥相伍,達到熱毒清、風邪散、痰飲化、瘀血除、肺氣蘇的綜合作用[4]。
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一些穴位,如肺俞,為肺之背俞穴,主治咳嗽、氣喘、潮熱、盜汗;大腸與肺相為表里,主治腹脹、泄瀉、便秘和腹痛;胃與大腸同屬陽明經(jīng),主治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和腸鳴;心俞主治心痛、驚悸、咳嗽。將散邪解毒救肺包的藥氣通過以上四個為主的穴位,透進經(jīng)絡臟腑,而達到熱毒清、風邪散、痰飲化、瘀血除、肺氣蘇,達到預防和治療病毒性肺炎的目的[5]。
綜上所述,散邪解毒救肺包對于體虛感受風寒濕熱(毒)痰瘀飲所致的咳嗽、發(fā)熱、胸痛,及X線呈炎性改變等,具有較好的補益肺氣、疏散風寒、清熱解毒、化痰行瘀作用,對于促進西藥臨床作用的發(fā)揮具有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剛, 金勁松.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yī)認識初探[J]. 天津中醫(yī)藥, 2020, 37(3): 247-250.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ZY/T 001. 1~001. 9-94[S]. 1994.
[3] Falsey A R.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elderly and high risk adults[J]. Exp Lung Res, 2005, 31Suppl 1: 77.
[4] 盧芳國, 吳濤, 肖文明, 等. 從”寒濕伏燥”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病因病機[J]. 數(shù)字中醫(yī)藥(英文), 2020, 3(1): 50-54.
[5] 王思源, 平靜, 南春紅, 等. 雙表法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形態(tài)學改變及肺組織病毒載量的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3, 31(12): 2638-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