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鴻
只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采菊于東籬之下,徜徉于南山之間,以飛鳥為伴,以壺觴為友。他為什么如此陶醉于田園生活?從中又感受到哪些樂趣?一起品讀《飲酒》(其五),走進陶淵明的內(nèi)心世界,探究歸隱之趣。
■詩歌先讀
飲 酒(其五)
[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意放送
我的屋舍就建造在人煙繁盛之處,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問一問自己為什么能這樣閑靜?那是因為我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居所也就顯得偏遠僻靜。
我的祖上曾經(jīng)高官厚祿,聲名顯赫;我自己也曾屈身折節(jié),混跡官場。但是我對那種迎來送往、屈膝逢迎的生活早已厭倦,為何不順從自己的本心歸隱田園?
看吧,東籬之下,叢叢簇簇的菊花開得正絢爛,西風(fēng)吹拂,深深淺淺的金黃在風(fēng)中搖曳,何其恣意,何其灑脫,豈是溫室中的盆栽花草能比的?
采擷一朵野菊,淡淡的芬芳沁入肺腑,摘一片花瓣放入唇舌之間,先是微苦,后是綿長的甘甜?!俺嬆咎m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是騷人的韻致。如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在追名逐利中喪失了人生的真趣。如果能停下來品嘗一下這清香微苦的菊花,應(yīng)該能讓浮躁的靈魂得到片刻的寧靜。
俯身,東籬野菊已令我沉醉;偶一抬頭,南山便映入眼簾:它靜穆地站在那里,夕陽的余暉給它涂上了一層紫色,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飄蕩在山間。我望著南山,南山也望著我,山也寧靜,人也恬淡,漸漸生出“相看兩不厭”的感覺。是南山裝點了我的生活,還是我裝飾了南山的風(fēng)景呢?我只能說我與南山早已融為一體。
夕陽西斜,山中景物愈發(fā)蒼翠。飛鳥結(jié)伴歸來,它們不時召喚著我,逗引著我。年輕時,我也曾敬佩扶搖直上的大鵬、銜石填海的精衛(wèi),而現(xiàn)在則獨獨鐘情于山間的飛鳥。它們朝而往,暮而棲,餐英飲露,順應(yīng)四時,保全天性,這些鳥正是我的知己??!
采菊東籬,飛鳥為伴,這里面自有人生真諦。我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古人有云,“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此言正合我心。姑且借一杯濁酒寄托這種情趣吧!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提升版202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