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轉青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與人民的關系日益密切,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也值得一探究竟。為解決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問題,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本文將對兩者的關系進行闡述。在中國多年不斷的摸索和探究中,在兩者的關系上仍讓我們深受其擾,未見成效,但我們深知此問題的重要性,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刻不容緩。本文將針對此問題展開討論,主要是深度剖析經濟法與民法關系,找到其共同之處和差異部分,從而對兩者的經濟層面核心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經濟法? 民法? 關系? 經濟學? 分析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在經濟法基礎理論中,有一重要問題,深深困擾著眾多知識淵博的專家和學者,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就像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難以跨越。隨著討論時間的遞增,還未對其形成統(tǒng)一的認知。在經濟法領域,人們開始迂回戰(zhàn)術,不直接回答這一普遍問題。但實際上,從法律制度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清晰地發(fā)現: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是獨立的兩部分。為解決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需要妥善處理和解決這一問題。
1 民法與經濟法
1.1 形成經濟法的兩大法律法規(guī)
在解決經濟法與民法關系的經濟學分析核心中,有兩個概念需要我們明白,即民法和經濟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法?民法是總的概念,是統(tǒng)稱。由上述概念解釋可知,經濟法、民法的相關內容中,都有涉及經濟關系,是市場經濟法的藍圖或模板,并且二者之間是有共性的——都可以指導市場的經濟法律。經濟法律就是統(tǒng)籌二者規(guī)程的統(tǒng)稱(民法規(guī)程、經濟法規(guī)程)。
1.2 經濟學比較分析的理論、模式與必要性
在以往的法學理論中,對經濟法、民法的重點進行比較剖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調整對象、法律關系主體、功能、調整方式、調整標準等。民法,顧名思義是私法。民法的主體是法人、自然人,其作用是調節(jié)和規(guī)范市場體系,具有保障自然人和法人權益的功能。民法采用的形式是民事制裁,與經濟法中的獎懲相結合,提倡用對等自愿、等價有償、誠實守信的標準來協(xié)調民事關系,由上述可知,民法是靈活多變的,強制性干預程度不深,認真貫徹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方針政策。
經濟法是協(xié)調我國經濟運行的法律,可以保護我國的權益和社會公共權利。經濟法協(xié)調的是本國經濟運轉流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這屬于公法范圍。二者作用的主體有明顯不同。經濟法的主體類型眾多,其中包括我國各類事業(yè)單位、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公司內部組織以及有關人員、農民和公民。經濟法的處理形式多變,在特殊情況下,也會采用民法的準則,當然還用指令和服從來協(xié)調經濟關系,體現了我國對經濟生活的強制性干預和調整。經濟法彰顯的是法律的威嚴,有較強的震懾力,但運用也較為靈活,與民法相輔相成、相互借鑒。
1.3 經濟分析的基本分析工具、理論方法和基本假設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律是社會一切行為的標準,法律在賦予權利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條件。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實行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必定離不開法律提供的支持,所以資源的有效配置離不開法律,離不開法律體系,在法律體系的幫助下,對經濟學分析工具進行深入地分析、探討很有必要。
法律經濟學,它雖然不同于傳統(tǒng)的法哲學理論,但在當今的經濟學和法學界,地位極高,不可取代。它是含有假設性的,在一部分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分析工具和理論方法,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發(fā)展進行探討和檢驗。因為含有假設性,所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未來發(fā)展效果和可能性進行預測,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風險,以便于及時調整。
法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工具,主要由兩個模塊構成,是民法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和有關經濟學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其理論知識儲備深厚,涵蓋了加爾布雷斯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理論辦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規(guī)范分析。
(2)實證分析。
(3)邊際分析。
(4)成本效益分析。
1.4 經濟分析的必要性
為什么要運用經濟學分析模型?其必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從理論上來講,它提倡研究法與經濟的內在聯(lián)系。由于是從理論法、概念法轉變?yōu)閷嵺`法、應用法,難度可想而知,在此過程中需要經濟學分析模型去促進、推動,最終實現這一偉大轉變。研究民法與經濟法的經濟分析比較的實施,其目的是打破一成不變的現狀,實現法律界限的消除,其意義重大。不僅對促進法律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還對實現法律的有效整合和重構有著重大意義。它使立法和理論探討不再是一紙空談,而是有跡可循、有理可依。
2 民法與經濟法的經濟比較分析
2.1 民法與經濟法的制度與經濟構成
根據數據整合,我們可以參考科斯對交易成本和產權的描述,我們應該從資源配置功能的角度去觀察。由觀察可知,經濟法、民法規(guī)制和經濟法規(guī)制所形成的經濟基礎是相似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必須權衡為“市場失靈假設”,簡而言之,其都是為了挽救市場失靈而進行的交易,交易成本是其必備的理論條件。所以,民法與經濟法的本質相差不大,還具備相似性,甚至歸于統(tǒng)一,經濟法的基本前提,是要求建立在民法所倡導的平等主體之間的平等交易。這兩種制度由于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其經濟構成也有很大差異。
中國是市場經濟,由市場主導,政府干預的原則。如果價格體系能夠在各級產生自發(fā)的、有效的效果,形成自由協(xié)商、有序競爭的局面,交易成本為零。無論權利如何劃分,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完成,這是眾所周知的科斯定律。當然,這是最理想狀態(tài)下的資源配置方式。雖然此時,民法對市場交易的經濟效益,并沒有起到特別明顯的作用,但屬于民法范圍內的產權法律法規(guī)。其作用都是為了維護自由交易的秩序。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在互惠、自愿、適當協(xié)商的大環(huán)境條件下,即使交易成本為零,經濟法的干預也不是僅有的解決途徑,經濟法也沒必要特意去作調整、修改。因為在交易成本為正的條件下,市場失靈也會出現。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市場失靈也會出現,市場失靈狀況隨時可能出現,該怎樣解決?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市場失靈。簡單來講,市場失靈就是市場價格體系在資源配置上尚未取得成功。那我們應該怎樣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呢?其實此問題在民法規(guī)程和經濟規(guī)程制都已提及,二者均可顯示出“能力”,其中不同之處在于,民法規(guī)程能得以形成條件,在交易成本為0的最佳情況,在這期間,民法會對交易進行界定,自發(fā)地維護自由交易,及時防止主體因缺乏協(xié)調、產權不清等問題造成矛盾和交易不可能的情況。
2.2 民法與經濟法規(guī)范構成與體制構成
民法和經濟法都隸屬于權利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規(guī)程的關鍵——任意規(guī)程;經濟法雖是權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經濟法規(guī)程通常具有強有力的約束力。所以,民法規(guī)程是構成規(guī)程的核心內容,而經濟法規(guī)程則是以調控性為核心。
因為構成準則中任意性規(guī)程較多,展現了其靈活多變的特性,所以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不會依賴我國的權力干預,而人民群眾也很少有權利轉讓這些規(guī)定,單從價格上來看呈現出不高反低的特點;而經濟規(guī)程的運行就有很大差異,其具有很強的限制性、約束性,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過于依賴我國的權力,而權力擴張,主要來自于大規(guī)模的民權轉移,所以單從價格來看,還是比較高的。
民法的演化經歷了長久的沉淀,在“分析年代”,其制度結構嚴重受到當時大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除了實體法的確立之外,還需要程序法輔助。與之不同的是經濟法的誕生,其誕生的時間是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綜合時代”,表現的突出特征是法律與程序法相結合。專業(yè)觀點是經濟法已形成自足性特征,這是由于經濟法規(guī)定,所調控的主體是按照有關程序規(guī)定,完成立法和執(zhí)法工作,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被調控的市場主體按照程序規(guī)定取得權利。
2.3 民法與經濟法的運行特征分析
民法的運行主要針對司法職業(yè),經濟法體系的運行,主要是在管理方面。但結合眼下的實際情況,經濟法的司法權必須兼顧公共利益和對行政領域的干預,單一的實體規(guī)程或程序規(guī)程是行不通的,需要兩者實現有機結合,產生自給自足的共性,才能發(fā)揮更好的作用。為實現這一目標,將負責監(jiān)管的行政機關轉變?yōu)閳?zhí)法主體,這是顯著的行政性特征。
3 結語
總之,民法和經濟法既是獨立的,又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就目前情況來看,兩者之間關系密切,既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又能相互補充。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協(xié)調與社會的關系,促進經濟法的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劉民.芻議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J].現代經濟信息,2018(09).
王小虎.民法、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從發(fā)展軌跡和調整對象角度思路構建[J].職工法律天地,2018(20).
張萃婷.淺析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J].科技視界,2017(31).
王宏軍.經濟法與民法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07).
謝亞超.論中國經濟法與民法關系[J].才智,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