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戛納電影節(jié)的影片為分析對象,從類型、情節(jié)、敘事結構和電影語言等多個方面對其藝術特征進行了研究。通過對該電影節(jié)獲獎影片《寄生蟲》和藝術風格的分析,探討了該電影節(jié)評審標準與審美傾向。
關鍵詞:電影;發(fā)展;分析
一、戛納電影節(jié)的政治、歷史背景
戛納電影節(jié)創(chuàng)建于1939年,由路易·盧米埃爾擔任“國際電影節(jié)”主席,是當今世上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jié)之一,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之一,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該獎項于1957年正式創(chuàng)立,在此之前均稱為“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2002年電影節(jié)官方名稱定為“戛納電影節(jié)”。一般于每年5月在法國戛納舉行,為期十天。受二戰(zhàn)影響,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于1946年正式開幕。1948年和1950年兩年由于經費不足,加上1968年的“五月風暴”,戛納電影節(jié)在這三年里被迫取消,到2019年,電影節(jié)一共成功舉辦了72屆。
戛納電影節(jié)是在復雜的政治背景中成長起來的。緣起是為了與威尼斯對抗,法國政府在同盟國美國和英國的支持下,在法國境內擇一處氣候適宜地區(qū)創(chuàng)辦具有反法西斯性質的電影節(jié)。法國電影受到法國歷史改革影響,1958年興起新浪潮運動,能體現法國在電影發(fā)展上的獨樹一幟。戛納電影節(jié)也漸漸成為法國外交重要平臺,曾獲得《地獄門》的制片人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發(fā)表有損法國形象的不當言論,1955年,電影節(jié)拒絕日本影片《吟公主》參賽,即使時事后該制片人親自登門道歉,評委會仍將該電影安排至最后一天放映,由此可見,戛納電影節(jié)在涉及到法國形象時,態(tài)度往往非常堅決。并且戛納電影節(jié)具有見證二戰(zhàn)前后的歷史意義,所以在戛納電影節(jié)創(chuàng)立初期有不少關于二戰(zhàn)題材的電影獲獎,至今仍偶爾會牽扯到一些政治問題。
二、戛納電影節(jié)頒獎數據分析
金棕櫚獎一屆一般僅頒發(fā)給一部頂尖作品。在首屆電影節(jié)上為16部影片頒獎,第二屆電影節(jié)中有五部影片分別獲得了不同獎項,是為了促進戰(zhàn)后電影業(yè)復蘇。1951年至1997年間,有十屆電影節(jié),均出現了“雙金棕櫚獎”,其中就包含了1993年,華語電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獎電影《霸王別姬》。“金棕櫚獎”獲得者里有七位導演曾獲得兩次電影節(jié)大獎,其中國籍為歐洲地區(qū)的5位,美洲地區(qū)1位,亞洲地區(qū)1位。
據截止2019年第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獲獎統計結果顯示,美國以18次獲獎的成績高居榜首,其次是意大利(12次)、法國(9次)、英國(8次)、日本(5次)。前五名獲獎國家中,亞洲地區(qū)上榜的只有日本一國。
三、歷年獲獎影片類型及頒獎傾向
獲得“金棕櫚獎”的影片絕大部分類型為劇情片,按類型劃分其中愛情片、戰(zhàn)爭片為第一階梯,多年來持續(xù)出現;喜劇片、紀錄片為第二級階梯;懸疑片為第三級階梯。動畫片、音樂片與歌舞片幾乎是屈指可數,魔幻、科幻題材的電影更是鳳毛棱角。在對所有獲獎影片大致系統分析了解以后,對于“戰(zhàn)爭(主要是二戰(zhàn))的反思”、“貧富差距”、“生命與人性”一直是戛納電影節(jié)獲獎影片熱衷于討論的話題,在這三大話題的基礎上,通過不同時空與人物的故事,能不斷創(chuàng)造出內容深刻的電影。歷史變革類(《地下》、《霸王別姬》)、校園生活類(《課室風云》、《如果》)、宗教信仰類(《四海一家》、《比利迪安娜》)也通過豐富嶄新的劇情內涵,拔得頭籌。
電影節(jié)大獎評審在電影的選擇上,較其他歐洲兩大電影節(jié)而言,更看重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電影的藝術價值包括電影價值觀、劇本、情懷、藝術技巧、制作技術、表演。前三者不用說,這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基石,電影節(jié)獲獎作品中,有《奧賽羅》、《茱莉小姐》這樣的戲劇改編電影,也有《田園交響曲》、《低俗小說》這樣的小說改編,在這一水準下,劇情下線不會太低,并且在老生常談的愛恨情仇主題的不斷翻新后,觀眾的審美需求會有更高要求。藝術技巧與制作技術隨著工業(yè)發(fā)展,電影制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敘事手法、拍攝手法與時俱進,能引領電影潮流。表演這一單元,也是能體現電影價值的關鍵,所以戛納電影節(jié)也會為演員設置獎項,更全面的考量電影。
戛納電影節(jié)對于寫實手法逐漸傾斜。不是說以前的大獎電影就不寫實了,而是隨著信息化、全球化高速發(fā)展,會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出現在戛納。從2010年至2019年這世界電影節(jié)中,日本、泰國、韓國三個亞洲國家均有電影獲獎,幾乎超越了以前任何十年中亞洲國家獲獎比重。這些作品中,雖然仍然以劇情片為主,但是出現了更多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老齡化題材、同性題材、移民問題等,都符合近十年來世界電影選材趨勢。尤其是貧富差距話題,隨著人權意識的提高,在表現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觀點。近兩年來,《小偷家族》與《寄生蟲》的獲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這種描寫底層生活的電影不少,但是它們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它們是基于國家和地區(qū)的尖銳話題展開藝術創(chuàng)作,能代表觀眾訴求,具有記錄時代的意義。透過這兩部電影,我們也能看到戛納電影節(jié)獲獎影片大致的一個共性,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越貼近現實并且用獨到的電影語言展現,會越具有藝術價值。
四、分析近年大獎作品內容轉變趨勢
《小偷家族》劇情上感覺是《流浪的迪潘》的日本化,講的是在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一些社會的邊緣人物組合在一起抵御社會壓力?!都纳x》這部電影則使用一種全新的形式,更深刻的剖析了家庭成分。這部電影的獲獎,不僅僅代表了韓國電影獲得的榮譽,更是亞洲電影的新高度。
奉俊昊導演的電影近乎于“作者電影”,不再局限于劇本的限制?!都纳x》關注了韓國社會的階級鴻溝,社會現象背后的力量無疑是觀眾最好奇的點。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么如今再拍二戰(zhàn)有關的電影便不再獲得如此榮譽。是因為電影藝術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電影主題?!岸?zhàn)”主題電影趨于飽和,可是世界上的沖突與矛盾永遠不會消失,這就是現實主義題材登上戛納電影節(jié)大舞臺的重要因素。所以我想,未來的十年中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或將迎來一個井噴階段。
不僅是寫實手法,戛納電影節(jié)對于象征手法也提出了的更高要求。這世界電影節(jié)中,《白絲帶》、《自由廣場》等電影的象征意義賦予了電影較高的藝術魅力,在《寄生蟲》中反復提到的“氣味”,也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對影片中的階級矛盾進行升華。從這幾部影片的命名與主題上,我認為能否用具體的事物貼切地代表抽象的群體,可能也會成為未來“金棕櫚獎”評判的重點,“以小見大”的這種方式也能體現電影這門藝術的特性。
結語:
電影的寫實手法與象征手法并不是矛盾的。簡而言之就是用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放進現實生活中矛盾沖突的關鍵地帶,傳達一種無法靠政治、經濟體現的文化。
綜上所述,結合戛納電影節(jié)的前世今生,我認為戛納電影節(jié)需要的是更有感官沖擊力,用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感情的手法,更加逼真地、多維地、全方面抓住社會前進的脈搏的藝術電影。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戛納電影節(jié)”
[2]《戛納電影節(jié)的歷史演進研究》 【作者:肖熹 出版源《東北師范大學》】
[3]《戛納電影節(jié)的“亞洲時刻”》【南都周刊2018.06】
[4]知網回答《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jié)有何側重點》
作者簡介:
張莉莎(1999—)性別;女籍貫:湖南省郴州市人,民族:漢族,職稱: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表演,單位:深圳大學。